1、哲学与文化选择题高频考点1.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物论+辩证法)(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何者为本原、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对何者为本原的回答不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
2、是本原的,意识决定物质。(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首要和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与时俱进是马哲独特的理论品质。(6)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3、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7)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8)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9)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
4、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0)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1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改造、改变。(1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的、有条件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主体差异性(阶级性)、社会历史性(13)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
5、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存在,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14)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5)联系虽然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16)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树立全局意识,立足整体。部分影响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7)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发展的状态(形式)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
6、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1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普与矛特的辩证关系(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认识社
7、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唯物史观)(19)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20)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被推翻,而是被超越。真理性认识也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21)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生
8、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2)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
9、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4个字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主体差异性(往往因人而异),社会历史性客观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4)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
10、值的前提。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5)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社会价值/贡献),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自我价值/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3.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的内容。(2)文化的功能:总的: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3)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世界
11、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或伟大的创造、奋斗
12、、团结、梦想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6)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7)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8)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
13、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9)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10)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际,回答时代之问;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立足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11)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2)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1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4)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