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05991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 刑”,监狱称为“圜土”。上述材料表明( )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国并行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3.诗经 小雅 鸿雁之什载:“乃生男子,载

2、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 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造成这一历 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皇帝制度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4.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 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嬴政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官员勋爵,凭军 功授予”;直至

3、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据此可知,嬴政 ( ) A.有推动中国走向家国一体的政治理想 B.试图通过加强地方吏治来治理国家 C.建立秦朝后试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D.试图创新官僚制度实现新旧时代嬗变 6.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 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7.据史记载,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地说:“请得与丞相议之。”田蚡于

4、武帝时为丞 相,“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表明( ) A.丞相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统领众官 B.相权不断增强,君权逐渐削弱 C.利益冲突使君主与丞相矛盾尖锐 D.丞相职责辅佐皇帝,位高权重 8.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凡军国大事,有 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这被称为 “五花判事”。该制度( ) A.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 B.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C.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 D.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 9.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惟皇太子立, 必兼中书令枢密使”,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元朝中央机构的这种设置( ) A

5、.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 B.有利于统治辽阔的帝国 C.与行省制度相互配合 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10.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 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 国古代 ( ) 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11.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 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

6、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12.“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 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 B.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权力 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D.初步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13.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 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此可知, 明朝

7、的总督和巡抚( ) A.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 B.主要监察地方行政官员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 14.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制、唐代道州县制、 宋代路州(府)县制、元明清省州(府)县体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C.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D.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 15.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八个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

8、官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 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 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 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 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 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

9、况很大程 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 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 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产生的积极 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

10、建社会为什么具有大一统的特点?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社会通讯是使社会这个 建筑物得以黏合在一起的混凝土。”这里所讲的通讯是广义的,它包括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政治联 系和文化联系。一个社会通信发达的程度一方面受到生产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取决于实行通讯联 系的通道、工具和执行联系功能的人,这在中国古代主要表现为:儒生、官僚及语言、通信工具。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大一统”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 1 课 中

11、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A 材料中“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 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 B项错误;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故 C项错误;夏朝时没有“皇帝”的称呼,故 D项错误。 2.B 殷是指商朝,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 B项正确;A项是夏朝政治特点; 郡国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治国制度,故 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 D项错误。 3.B 诗经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而皇帝制度出现在秦朝,A项不符合题意。由 材料可知男孩出生后的待遇与女孩

12、不同,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而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 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与题意相符,故 B项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科 举制出现于隋朝,D项不符合题意。 4.C 材料反映了“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其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 粮食为俸禄”,这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出现了俸禄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故 A 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 B、D两项。 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

13、共通性,均以血 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加强地方吏治” 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 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而 “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 C项错误; 依据材料“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官员 勋爵,凭军功授予”“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 试图创新官僚政治以巩固统治,故 D项正确。 6.A 由材料可知郡县制下“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 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而任命郡县长官的是皇帝和中央,通过官吏的任免,

14、建立起中央 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A项;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 熟与完善,排除 B 项;官僚都是皇帝的办事人员,官僚制度的建立并没有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排除 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是征服或使其归顺,郡县制是巩固疆域、管理地方的手段,排 除 D项。 7.D 依据“请得与丞相议之”可知国家大事需要皇帝和丞相商议之后再作决定。依据“丞相 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可知汉武帝对丞相“所言皆听”,西汉初年的丞相位高权重,故 D项正 确。材料不能体现 A项,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项“矛盾尖锐”说法片面,故排 除。 8.B 根据题干材料“凡

15、军国大事,有 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 B项符合题意;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 故 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中央官制,没有监察职能,故 C项表述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三省 互有分工,互相牵制和监督,故 D项表述错误。 9.D 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A项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错误;B、C两项是指行省 制度,其属于地方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从材料中“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中书 令之下,才设丞相”的措施可以看出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 D项正确。 10.C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不

16、是日益衰微,故 A项错误;题干信息 不是强调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故 B项错误;依据“北宋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 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可知,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北宋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 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说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 C项正确;中国古代的君主 专制始终是人治,故 D项错误。 11.D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 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 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 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侯国 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

17、之”可知侯 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 D项正确。 12.C 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排除 A项;分封制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 立自主权力,排除 B项;据材料信息“具有双重性”“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 部分权力”等可以看出,“它”是行省制,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 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故选 C项;行省制没有改变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排除 D项。 13.C 根据材料“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 兼理粮饷”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项正确。

18、材料中没 有体现总督和巡抚的相互制约,故 A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总督和巡抚掌管地方的行政、经济 及军事,没有监察职责,故 B项排除。总督和巡抚是中央的派出大臣,不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 故 D项排除。 1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多次调整的主要 原因就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是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的结 果,故 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15.参考答案 (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19、。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设八个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官衔” 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由材料“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 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第二小问后果,由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20、”可知,唐朝藩镇割据; 由材料“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 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贫积弱。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行省的辖区 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由“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 知行省权力大;由“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特点分析,如由“适 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由“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 取前朝教训;由“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第三小问积极影响:结合行省制度形 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

21、想文化和民族交融等角度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一、 二和所学知识,从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相结合的策略。 16.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秦始皇与大一统。 阐述:秦王嬴政于公元前 221年灭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他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他修 建直道、驰道和灵渠,有助于从军事和政治上控制地方。 总结:综上,秦始皇为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二 论题:汉武帝与大一统。 阐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他建立

22、太学,传承儒家思 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他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郡县制度;他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 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 总结:综上,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和多民族封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三 论题:隋唐与大一统。 阐述:隋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中国又一次大一统;创立并完善科 举制度,为封建统治提供大量素质较高的官员后备力量;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 交流,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加强了跨地域的文化联系,推动了文化发展。 总结:综上,隋唐时期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大一统”问题拟出一个具体论 题,由材料“它包括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政治联系和文化联系”,可联系所学秦朝的统一的史实 拟出论题:秦始皇与大一统。然后,结合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阐述说明秦始皇为建 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可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其他史实拟出论题, 需要史实准确,论证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其他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