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山西省阳高县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试论“家”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陈午晴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家”的精神价值。此处“家”取广义,指人们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且主观认定的生活共同体;而“家”的精神价值,则是“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 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特别强调对其德性的培育。此处的“德性”,是指人们以道德价值追求为核心的
2、精神气质、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文本即透露出对德育的偏重。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虽然也含有部分生活常识,但更偏向伦理教化;而大量的家训家规简直就是道德读本。当然,中国人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相应地,晚辈学“做人”则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而“关爱亲人”的起点自 然着落在“家”的生活世界里。所以我们说,“家”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 “家”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来,家人、亲人之间原本就应该知道相互关爱。“亲情”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当中,但“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亲情”。
3、可以说,儒家思想的起点正是从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看待亲人之间的关爱方式,进而确立“亲亲、尊尊”原则,对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与“情义”进行一致化的诠释。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亲情表现方式自然是“孝”,“孝”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特 有的关爱,就是对父母的情义。诚然,从今天科学的立场和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亲人之间形成的深厚亲情一定有多种源头,“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过,道德价值追求无疑仍然是亲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维系亲情稳定的一个保障。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明白自己对“家”的维系与发展必须有所担当;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懂得亲情不能超越道德规范;正因为
4、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自觉自愿地对亲人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爱护,如尊老爱幼、育儿养老、扶危解困及感恩回报等。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家” 中的道德责任,即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故此,“家”为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或平台。 - 2 - 现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弘扬“家”的精神价值则应该是当下有关民族复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首先,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包括文化复兴,因为,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而“家”的精神价值原本就是中华文化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家”的精神价
5、值不是简单地见诸文化典籍中的信条,而是一种文化机制,这种机制让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再次,文化复兴需要从多个向度和层面上展开,而“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因此,践行“家”的精神价值也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 (选自 2015 年 3 月 23 日人民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的精神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家”的精神价值指“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 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B“家”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家”不仅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还是中国人
6、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 C“家”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 的民族特性。 D“家”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 文化机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 分) A.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注意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 子女德性的培育。 B.中国人懂 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晚辈学“做人” 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 等同于现在的“亲情”。 D.践行“家”的精神价值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因为
7、“家” 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以及大量的家训家规 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 - 3 - B.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 全符合时代友展的潮流。 C.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就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 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 D.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把 握“家”的精神价值的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 6 题。 隧 道 (苏联)康麦里汉 列车早不停晚不
8、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 列车意 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 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 “隧道口的铁轨坏了。” “得停多长时间?” “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 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 码给了他。
9、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 “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 “你不能请个假吗?” “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 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 “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 “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 “修道工说要 4 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 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
10、有两个钟头了!” - 4 - “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 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 “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 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 “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 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 “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 了。” “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 10 分钟内能过来吗?” “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 “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
11、,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 10 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 “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 4 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 10 分钟。” “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 “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 “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 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
12、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 【注】 本文反映的是前苏联 1980 年代的生活。 4.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第一二段交代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以夸张、变形、怪诞来折射现实。 C.小说刻画人物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塑造父子形象。 D.列车员作为次要人物,其行为表现对塑造主要人物起到反衬作用。 E.小说呈双线结构,其中“修道工的工作”这条线反映内容寓意深刻。 5.小说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6 分)
13、 6.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8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 8 题。 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 - 5 - 2015 年 3 月 2 日 凌晨,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 86 岁。青年评书演员清平客在拱文回忆自己与师爷袁阔成交往的难忘故事时写道:“那是 2004 年的一个冬日,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阔成先生。别看从小就喜欢评书,崇拜袁先生,真见了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愣愣地站在那儿,嘴也跟不上了,一时手足无措。袁先生笑容可掬地询问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此时坐在我面前的俨然就是一个邻家的老爷爷。” 袁阔成, 1929 年生于天津,他的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是评书界响当当的“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后拜评书大师金 杰力为师,并得到著名评书演员陈士和的指点。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袁阔成所说评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的三国演义如黄钟大吕,那种大历史、大战场、大人物的气势,令人折服。 1980 年,中央电台准备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评书,听了袁阔成在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