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艺术家在曲阜想向路边的老大娘问路,于是先客气地打了个招呼:“大娘,您吃饭了吗?”大娘回答说:“食久矣。”艺术家不禁感慨万分:曲阜真不愧是孔圣人的故乡,连老太太说话都是先秦古汉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文康用北京话写的儿女英雄传,邹必显用扬州话写的飞砣子传,韩子云用苏 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都是小说作品中的奇葩。而江苏昆曲、苏州评弹、安徽黄
2、梅戏、京韵大鼓、闽南南音、客家山歌、陕北民歌、山东梆子、东北二人转?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以方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方言,则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无怪乎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言道:“方言式微,文化遗产保护将成空中楼阁。”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方言的确日渐式微,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方言资源流失”现象。浙江金华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 6 岁到 14 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 52%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同样, 福州的很多中小学生不会说福州方言,甚至同一家庭内的成员之间都互讲普通话,这引起了老一代福州人的忧虑,以至于福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实行“双语”制度,争取把福
3、州话列入国家保护工程。上海的沪语专家也对上海方言的现状忧心忡忡:年轻一代对上海话相对疏离,上海话中有特色的、在普通话中没有的 70 多个单音动词已在如今的年轻人口中绝迹?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缩减。 事实上,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并不矛盾,国家语委的负责 人也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只是方言作为弱势语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影音媒体的传播,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从而语言环境日益缩小。好在从 20
4、08 年 10 月起,国家语委展开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计划调查、收集并保存当代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录制“原汁原味”的声音,比如苏州方言已2 于第一批录音存入了国家数据库。当然,方言最根本的归宿,是民间,而不是博物馆。 1.下列关 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方言式微,使一些以方言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B.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消失。 C.浙江金华市做过的调查表明,在 6 岁到 14 岁孩子中,有 52%不会说方言
5、,是方言式微造成的。 D.罗素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说明了罗素对语言多样性的推崇,也说明了方言式微的危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国家语委的负责人也多次强调,推 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不是要禁止和消灭方言。 B.国家语委展开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切实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方言式微”的问题。 C.方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发展,正在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从而语言环境日益缩小。 D.我们挽救方言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多样化,不是仅仅做几盒录音存放起来,而是要保存在民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6、分)( ) 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所讲的故事,说明了曲阜文化氛围浓厚,同时引出下文对方言的论述。 B.我们不能为 了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就在同一家庭内的成员间都互讲普通话,那样会造成方言的消逝。 C.“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一句说明了方言在语言大家庭里的重要地位,是不可缺少。 D.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等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方言越来越不适应形式的发展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这些桥 这些人 3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
7、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 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 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
8、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 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
9、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 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
10、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4 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 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
11、,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 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5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
12、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 。 6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 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 得离谱。 2014 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000 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 2000 年我就拿到 1000 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 8000 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
13、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5 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 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度,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有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 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 OECD)公布了 2015 年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