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8216993 上传时间:2025-01-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名篇品读一: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注比:连续,接连。莫之知:即“莫知之”(没有知道它的)。顾:回头看。【微言大义】骏马因伯乐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是过于迷信权威,又是不可取的,我们还要注重实践,注重经验。【一试身手】1. 文中有两个通假字,分别是: 通 ; 通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欲卖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欲卖之 欲

2、穷其林C.人有卖骏马者 齐之习辞者也D.愿子还而视之 吾恂恂而起3.买马的人为什么会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 4.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文言方舟“去”的释义离开。如文中“去而顾之”,意为“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它一眼”;再如岳阳楼记中“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距;距离。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除去;去掉。如捕蛇者说中“去死肌,杀三虫”。国学广角伯乐其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名篇品读二: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

3、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列子)注 狙(j):猕猴。得:明白,知道。损:减少。家口:家中口粮充:满足。驯(xn):顺服。芧(x):橡栗。【微言大义】这则故事并非批评狙公欺骗猕猴,而是讽刺像猕猴一样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蒙骗。【一试身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狙亦得公之心( )(2)俄而匮焉( )(3)先诳之曰( )(4)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2.翻译下列句子(1)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2)与若芋

4、,朝四而暮三,足乎? 3.为什么猕猴“朝三暮四”即怒,“朝四暮三”即喜? 4.从本文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文言方舟】“朝”的释义读 zho,作为名词,指早晨。如文中“朝三而暮四”,意为“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又如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读 cho,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动词,朝见,朝拜。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国学广角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逐渐演化,常用来指责反复无常、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相似的成语有“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

5、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名篇品读三:入海取沉水喻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甚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选自伽斯那百喻经)注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售:卖出去。直:通“值”,价值。【微言大义】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一步一步走才能成功。【一试身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方得一车( )(2)诣

6、市卖之( )(3)卒无买者( )(4)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文中“以其贵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策之不以其道C.以天下事为已任D.徒以有先生也3.翻译下列句子。(1)心甚疲厌,以为苦恼。 (2)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4. 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文言方舟】“诣”的释义前往;到去。如文中“诣市卖之”,意为“前往集市售卖它”。拜访,拜见。如晏子使楚中“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再如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国学广角说“沉香”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古时文人之间盛行焚香、烹茶、挂画、插花,当

7、时这被称为“文人四艺”。苏轼就有诗形容沉香燃烧时的样子:“岂若炷微火,萦烟袅清歌。”名篇品读四:公冶长背诺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言以对。(选自青州府志)注公冶长:孔子的徒弟。鸱(chi):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腐。长:公冶长。邑宰:县官。【微言大义】本文讲述了公冶长违背承诺,独占死獐,并

8、最终被逮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信守承诺。【一试身手】1.下面句子朗读节泰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鸱/又来报如前B.鸱又来/报如前C.鸱又/来报如前D.鸱又来报/如前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子食其肉( )(2)鸱是以怨之( )(3)长再三辩( )(4)冶长无言以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我食其肠 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B.其夫呓语 不能指其一端C.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D.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2)居几何,鸱又来报如前。 5.读了本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并写出一句相关的孔子名言。 【

9、文言方舟】“遂”的释义于是:就。如文中“众遂逮长见邑宰”,意为“众人就抓住公冶长,押送他去拜见县官”又如桃花源记中“遂与外人间隔”。终于;竟然。如郑人买履中“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国学广角一诺千金公冶长背弃诺言,遭到鸱的报复,体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史记季布列传记载,以前有个叫季布的人,为人非常守信用,因此在当时就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后来人们便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非常守信用。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美德。名篇品读五: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

10、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选自郁离子)注济阴:郡县名。贾(g)人:商人。浮苴(j);浮草或浮麻之类。盍(h):何不。【微言大义】“人无信则不立”这句话用在这篇文章中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与人交往,估计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许诺;而一旦许诺,就要兑现,哪怕困难重重,也要想方设法去克服,不能中途反悔。【一试身手】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

11、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向许百金( )(2)舟薄于石又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2)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4.下列表述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一个商人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了灭顶之灾的故事。B.本文揭露了商人狡猾奸诈、许金不酬的嘴脸,同时也讽刺了渔夫的见利忘义,贪得无厌。C.本文借一个商人翻船落水的故事,主要批

12、判了渔夫唯利是图,乘人之危。D.本人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许金能酬、说话算话的贾人;财迷心窍、见死不救的渔者。5.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富人: 渔者: 文言方舟“则”的释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反倒”。如文中“则予十金”,意为“然而(商人)却给了(渔人)十两银子”;再如两小儿辩日中“及日中,则如盘盂”。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如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国学广角“阳”与“阴”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上文“济阴”,即济水南面;江苏省的“江阴”市,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在淮河的北面。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

13、”,恰与水相反。“华阳”,当在华山之南;“华阴”,当在华山之北。名篇品读六: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选自杨时龟山集)注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微言大义】本文通过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却说,都会招致灾

14、祸,说话做事要适宜。【一试身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或旦而不鸣( )(2)皆足取祸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恶其不祥,烹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B.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温故而知新C.孰从而烹之乎 吾与徐公孰美D.恶其不祥 其夫呓语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文言方舟】“恶”的释义憎恶;讨厌;不喜欢。如文中“恶其不祥”,意为“厌恶它不吉祥”;再如鱼我所欲也中“死亦我所恶”。罪恶;邪恶。与“善”相对。国学广角古代报时文中提到古人用鸡打鸣识别时间。古代还有打更报

15、时,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带来时间上的概念。此外还有“晨钟暮鼓”,指古时城内的报时法。又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如陆游的“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名篇品读七:象虎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臣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駮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

16、听。马雷吼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选自刘基郁离子)注象虎:装扮成的假老虎。詟(zh):恐惧,害怕。牖:窗户。踣(b):扑倒。掎诸衢:把守在大道上。掎,牵制,这里有“把守”的意思。诸,之于。衢,大路。駮(b):传说中的一种猛兽。磔(zh):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微言大义】象虎写了一个楚人,以“虎”吓“狐”“豕”获得成功,他以为所有事情皆可照办,结果身亡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看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机械移植、盲目照搬,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一试身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狐 入 遇 焉 啼 而 踣。2.解释下列句中

17、加点的词。(1)楚人有患狐者( )(2)被象虎以趋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 4.“马雷吼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是什么致命的错误导致楚人这样的下场? 【文言方舟】“乃”的释义于是,就。如文中“乃使作象虎”,意为“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再如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才。如狼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你,你的。如示儿中“家祭无忘告乃翁”。【国学广角】“戈”及其他兵器上文“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其中“戈”是一种盛行于商朝至战国时期的主要用于钩、啄的格斗兵器,有横劈的作用,后泛指所有兵器。除矛、戈、戟外,

18、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名篇品读八:罴说鹿畏,躯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躯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躯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注罴(p):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ch):兽名,古书上说的一种虎属猛兽。罂火:用瓶子装着火。婴,种腹大口小的瓶子。捽(zu):揪住。搏:搏击。挽:拿来。【微言大义】

19、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最终被罴所食。全文生动的故事情节与严肃的立论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试身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躯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则 又 为 黑 虎 亦 亡 去。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点燃)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D.躯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3.翻译句子。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言方舟】“食”的释义吃。如文中“裂而食之”,意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再如马说中“食不饱,力不

20、足,才美不外见”。食物。如文中“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意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又如成语“丰衣足食”喂养。如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再如捕蛇者说中“谨食之”。名词作状语文中“被发人立”中的“人”意思是“好像人一样”,名词作状语。相类似的有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中的“蛇”意思是“像蛇一样”。【国学广角】外强中干的典故选文和黔之驴表达的意思有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外强中千,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外国的马不好驾驭。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怎么能作战

21、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后用“外强中干”比喻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参考答案一、马价十倍1.还 旋 贾 价2.解析A A项中,第一个“之”为代词,代骏马;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欲”都译为“想要”。C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D项中的“而”都表修饰。3.因为伯乐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迷信权威,认为伯乐相中的马就是好马,所以会立即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4.不要迷信权威,要有自主精神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去

22、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细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细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二、朝三暮四1.(1)心思,心意 (2)缺乏(3)欺骗 (4)你们2.解析翻译句(1)要注意“恐”译为“担心”,“之”无实义,“于”译为“对”。翻译句(2)时注意疑问语气,还要注意“若”译为“你们”,“足”译为“满足,足够”。答案(1)担心猴子不听自己的话。(2)给你们吃橡栗,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3.猕猴被表面现象迷惑,以为“朝四暮三”

23、比“朝三暮四”吃得多。4.示例: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参考译文宋国有位饲养猴子的老翁,很喜爱猴子,养的猴子成群结队。(他)能了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也知道他的心意。(狙公)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粮食)不够了,(狙公)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担心猴子不听自己的话,先骗它们说:“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们都跳了起来,十分生气。过了一会儿(他)说:“给你们吃橡柔,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猴子们都高兴地拜倒在地上。三、入海取沉水喻1.(1)才 (2)集市 (3)最终 (4)这样

24、2.解析D 例句中的“以”译为“因为”;A项中,“以”译为“来”;B项中,“以”译为“凭借”;C项中,“以”译为“把”;D项中,“以”译为“因为”。3.【解析翻译时注意“意动用法”,以为苦恼。答案(1)(他)感到很疲劳厌烦,认为这样十分苦恼。(2)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拉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4.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应有耐心和恒心。参考译文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他)把它运回家,前往集市售卖它。由于价格昂贵,最终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这车沉香木)都没能卖出去,他)感到很疲劳厌烦,认为这样十分苦恼

25、。(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就将木炭卖出去了,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拉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四、公冶长背诺1.A2.(1)你 (2)这 (3)辩护 (4)回答3.解析D A项,代词,它的/代词,他,指公冶长;B项,代词,她的/代词,指各种声音;C项,难道/恐怕:D项,均为代词,指千里马。4.解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句“然”解释为“然而”。(2)句状语后置,翻译时把“如前”放在“报”前面。答案(1)然而他并不打算把肠给鹞鹰吃。(2) 没多久,鹞鹰又像往常一样来向公冶长报告。

26、5.做人应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参考译文世上流传公冶长这个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语言。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死獐,然而他并不打算把肠给鹞鹰吃。鹞鹰因此抱怨他。没多久,鹞鹰又像往常一样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又前往,远远看去,有很多人都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公冶长以为它是一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死人众人就抓住公冶长,押送他去拜见县官。县令审问(他)公冶长再三辩解,县令说:“你刚才自己说我打死的,难道是欺骗(我的话)吗!”公

27、冶长没有话可以应答。五、济阴贾人1.解析A A项中的“而”表转折。2.(1)刚才(2)靠近,引申为“撞击”3.(1)我是济水南面一带的大富翁,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2)刚才你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未免不合适吧!4.B5.(示例)富人:言而无信,死有余辜。渔者:见死不救,贪得无厌。参考译文济水南面一带有个商人,渡河的时候他的船沉没了,(他)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大声呼救。有个渔人用船去救他,还没等到到那儿,商人就迫不及待地喊:“我是济水南面一带的大富翁,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然而(商人)却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刚

28、才你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未免不合适吧!”商人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说:“你,一个打渔的,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却突然得到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只好不高兴地离开了又一天,那个富人乘船从吕梁顺流而下,船撞到石头上,又翻了,而那个渔人就在那里看着。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啊?”渔人说:“这就是那个许诺给人酬金而不履行的人!(渔人)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富人,于是(富人)就被水淹没了六、言默戒1.(1)有的 (2)招致2.解析B A项中的“之”都为代词;B项中的“故”意思分别为“所以”“旧的知识”;C项中的“孰”意思都为“谁”;D项中的“其”都为指示代词。3.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

29、们自作不吉祥罢了。4.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且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参考译文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煮着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煮着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的鸡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呜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导致被煮着吃的,同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依靠它们报晓,谁还会煮着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

30、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来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七、象虎1.狐入/遇焉/啼而踣。2.(1)以为患(2)同“披”,披着3.(1)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2)就让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拦截它。4.他认为象虎可以征服所有的野兽,实在糊涂,还不听别人的劝告。参考译文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有人教他说:“虎是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狐狸进来,遇到象虎,惊叫着吓倒在地。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

31、,(他)于是就让人把象虎埋伏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拦截野猪。他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大路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象虎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后来,野地里有一种样子有点像马的野兽,楚人)披上象虎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传说中一种像马的猛兽)呀,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它,(你)去了必将遭难。”(但是他)不听。那较雷鸣似的吼叫着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八、罴说1.躯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2.解析B B项中“感”应译为“引诱”。3.那人害怕了,于是就模拟老虎吼叫的声音来吓唬躯。4.示例:人要立足社会

32、,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参考译文鹿害怕躯,躯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从前他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瓶向它射去。躯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躯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躯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器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第 23 页 共 2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寓言哲理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