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学情评估卷(第1-11课)(含答案)02.doc--点击预览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学情评估卷(一)(含答案).doc--点击预览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学情评估卷(二)(含答案).doc--点击预览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doc--点击预览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02.doc--点击预览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期中学情评估卷(第 1-11 课)期中学情评估卷(第 1-11 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个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A.汉朝 B.隋朝C.唐朝 D.宋朝2.史学家马端临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学者王夫之也说:“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隋文帝时期府库储存的粮食、布帛,到唐朝贞观年间还在使用。如此富庶的隋朝却仅存在 37 年就灭亡了,其主要原因是()A.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B.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C.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D.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3.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重视考察官吏政绩C.知人善任,量才用人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4.武则天于 684 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A.提倡节俭 B.严惩贪官污吏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5.如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完唐朝历史后所做的总结,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示中对应的历史人物是()A.唐高祖唐玄宗 B.武则天 唐玄宗C.唐太宗 武则天 D.唐太宗 唐玄宗6.长安城中有东、西二市,其中东市是手工业生产中心,卖汉人商品;西市有“金市”的美称,卖胡人商品,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相比东市更加繁华。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A.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 B.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C.唐朝的市民文化丰富 D.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7.我国历史上曾有人表示:“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意思是说:“天子,应当是兵强马壮的人做,而不是一家一姓的。”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A.隋末农民起义B.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出现C.安史之乱的爆发D.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8.西汉王朝派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随带官属侍从数百人,和亲使团包含各方面人才,这些人的技艺也随之带到乌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派遣上层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以习诗书。这表明()A.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和亲均是被迫所为B.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互补C.和亲可能促进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D.和亲消除了古代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的矛盾9.下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名称惊鸿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图例A.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C.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D.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10.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11.“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该论述旨在强调唐诗()A.作者地位低下 B.创作氛围宽松C.反映市民文化 D.批判封建礼教12.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统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应是()A.朱温 B.王安石C.赵匡胤 D.司马光13.澶渊之盟后,宋真宗陆续下令更改河北路、河东路沿边有“戎”“虏”等字样的地名,如改威勇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宁,定羌曰保德,平虏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14.“两宋都偏安一隅,同周边辽、西夏、金、大理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战和不断。长期的共存使得各民族的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材料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A.加强中央集权与民族平等B.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C.消除民族差异与祖国统一D.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15.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集权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实力C.意在监察豪强与官吏D.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16 题 10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0 分,共 30 分)16.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 分)材料二 盛唐文化气象恢宏,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流。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推动了中外交流的繁荣。新罗、日本等国家曾派遣留学生,常驻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 分)(3)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材料一 这一条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国运的兴衰隆替,其关系密切简直有如真正的动脉之于身体那样。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动脉”的中心在哪里,(2 分)并归纳它的开凿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2 分)材料二 宋朝赋税南北方比例对比表 南方赋税/贯北方赋税/贯南北比例北宋35 811 00045 095 00044:56南宋60 000 00014 319 00081:19(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4 分)18.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人才选拔】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治国之道】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 20 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安邦之策】材料三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 分)(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2 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2 分)答案答案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答案速查BDCD D D DCDCB BCDA11.B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在于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需要避讳的东西比较少,创作氛围宽松,B 项符合题意。13.C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的关系从战争状态转变到和平状态,宋真宗改变地名的做法意在缓和民族矛盾,C 项正确;宋真宗改变地名的做法没有消除民族隔阂,解决利益分歧,排除 A、B 两项;宋真宗改变地名的做法是在宋辽从战争状态走向和平状态后,与扭转战争局势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16.(1)对外开放范围广泛,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双向交流。(4 分)(2)唐朝文化和制度先进;唐朝海陆交通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任答两点即可,4 分)(3)要倡导交流、开放和合作;要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等。(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 分)17.(1)中心:洛阳。(2 分)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2 分)(2)趋势:经济重心南移。(2 分)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任答两点即可,4 分)18.(1)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任答两点即可,4 分)(2)任用贤能,重视经济发展,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等。(2 分)(3)政策:崇文抑武政策。(2 分)经验: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等。(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 分)期末学情评估卷(一)期末学情评估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个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隋朝于 6 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灾害严重 B.统治十分残暴C.外戚、宦官专权 D.土地兼并严重2.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条就指出要“劝农桑,薄赋徭”。她掌权后颁行臣轨,指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导”。这表明武则天()A.打击敌对官僚 B.重视发展生产C.大力发展科举 D.巩固开拓边疆3.某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列表如下,此表说明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曲辕犁、筒车青瓷、唐三彩国际大都市长安A.繁荣的社会经济 B.融洽的民族关系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4.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历经 54 年,每个政权统治平均约为 10 年,最短的不到 4 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A.政权并立形成 B.政局相对稳定C.政权更迭频繁 D.疆土日益扩大5.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 10 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B.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D.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6.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7.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A.推行重农政策 B.下令合并州县C.重用汉族官吏 D.设立驻藏办事大臣8.下表中元朝与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确立 ()宋朝元朝路(府)州县制省路府州县制A.分封制 B.郡县制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9.由下表可以看出宋代和汉代对外贸易最大的不同是 ()A.出口货物的种类 B.对外贸易的路线C.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 D.出口货物的多少10.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作者的作品 B.编写体例不同C.同一时代的作品 D.记载内容相同1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即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这里介绍的是()A.活字印刷术的工序B.活字印刷术的原料C.活字印刷术的缺点D.活字印刷术的意义12.宋朝因其短暂的太平盛世,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都得浸入宴乐的风气中,婉约词形成;而宋朝边患与内弊又使宋人积极关注时事,有着忧患意识,豪放词也应运而生。由此可知,影响词风的主要因素是()A.文化政策 B.科举考试C.商品经济 D.社会环境13.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14.具备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辖,与以下示意图中处相关的史实是()A.雅克萨之战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设驻藏办事大臣D.设置台湾府15.明清时期文书避讳制度进一步加强,朱元璋特别避讳“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句,认为影射自己曾经当过和尚;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必须避讳,因而将玄武门改为了神武门。此现象的实质是()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B.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C.限制民间文学的发展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16 题 10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0 分,共 30 分)16.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如图材料二 (赵匡胤)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材料三 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 1380 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初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积弊,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各一例,4 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什么。(2 分)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唐长安城内临街的坊有围墙,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商业氛围浓郁是北宋末年东京城街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到“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商业贸易的兴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好处。(2 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4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古代中国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生产力质态的每一次演进和发展,都是以重大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古往今来,人类创造的科技成果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科技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两项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4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2 分)并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2 分)答案答案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答案速查BBACBCCCBBA DABD12.D 点拨:由题干可知,宋朝的太平盛世推动了婉约派的形成,宋朝的边患与内弊又促进了豪放词的形成,由此可知,影响词风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D项正确。15.D 点拨:避讳即旧时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在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材料中封建帝王强调避讳制度的实质是凸显皇帝独尊,强化君主专制,D 项符合题意。16.(1)三省六部制。(2 分)(2)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任答一点即可,2 分)政治: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任答一点即可,2分)(3)举措: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 分)趋势: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 分)17.(1)便捷的商品贸易,促进了人们的商品生产;丰富的贸易产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任答一点即可,2 分)(2)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4 分)(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海陆交通的拓展;封建统治者的干预等。(4 分)18.(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于航海;宋代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沈括发明了“十二气历”等。(任答两点即可,2 分)(2)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任答两点即可,4 分)(3)趋势:从先进转为落后。(2 分)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束缚。(2 分)期末学情评估卷(二)期末学情评估卷(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观察下面的历史地图,据图中信息指出该图呈现的时期为()A.隋朝建立前 B.隋朝统一前C.隋朝鼎盛时 D.隋朝灭亡后2.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时间 626 年630 年641 年649 年事件继皇帝位征东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崩,葬昭陵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3.史学家称赞“开元盛世”时提到:开元时期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各其所长也”。材料表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统治者()A.整顿吏治 B.知人善任 C.注重文教 D.改革税制4.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时期 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 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叛乱被平定,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A.封建王朝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B.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C.封建割据导致汉朝、唐朝衰亡D.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5.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新法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材料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A.实施的背景 B.改革的内容C.取得的成效 D.失败的原因6.1114 年 9 月,阿骨打号召所部同心协力,共灭契丹,并宣誓说:“有军功的,奴婢部曲可转为平民,平民可以做官,原有官职的可按功劳大小晋升。”这一做法能够()A.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B.揭露契丹统治者的腐败C.调动女真人抗辽积极性 D.联合宋朝夹攻契丹7.“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在进行。榷场的存在()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消除了民族间的经济差距8.“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有财政上的自主权),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此举旨在()A.扩大行政疆域 B.发展地方经济C.加强中央集权 D.缓和民族矛盾9.谚语的演变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从南宋时期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这两句谚语的变化表明 ()A.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产粮重要地区B.宋以后江南因战乱多农业发展受影响C.江浙地区经济逐步落后D.明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0.“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A.隋唐实行科举制,形成了人人平等的社会B.文成公主入藏,中央实现对西藏的行政管辖C.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导致地方藩镇割据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11.据考证,世界上现存 300 多件元青花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有 40 件,伊朗国家博物馆有 32 件。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A.统治疆域较为辽阔 B.中外交通四通八达C.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D.对外贸易比较发达12.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军队 B.禁锢思想C.强化皇权 D.改革科举13.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14.乾隆时,六世班禅拒绝了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为纪念他的功绩,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净化城塔(如图,位于北京西黄寺内)。此塔的修建见证了()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B.清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清朝东北边疆的稳定D.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15.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B.严重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C.导致许多农民和商人破产D.引发了民生和社会问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16 题 10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0 分,共 30 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材料一 到了宋代,作为商业区域的市的制度已经破除,无论在场所上、时间上,都没有受到限制。商店各个独立地随处设立于都城内外。集市定期在交通便利的河畔、桥畔等繁盛地举行。利用寺观或其他地方一旬举行几次或一年举行几次的定期集市也时常进行。仓库也随着方便,自由设置。摘编自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马匹。开通的海运和大运河,不仅使中国瓷器、绸缎更多地传到东西洋各国,甚至不少国家的风俗习惯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摘编自邱树森元朝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商业发展的原因。(2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交通的基本特点,(2 分)并概括元朝的海陆交通分别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 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经济繁荣”和“交通发展”的基本前提。(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材料一 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机构数目不断增加,疆域则日渐缩小。分裂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侨置州郡,招引、安置流民,使地方行政单位愈为破碎支离。以致“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遂于开皇三年“废诸郡”,把三级制变为州、县二级制。后又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至隋炀帝时全国共 190 郡,统 1255 县。材料二 元灭南宋之后,疆域辽阔,超出汉、唐。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因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御地方,称“行中书省事”,简称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逐渐形成 10 个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中书)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举措的意义。(2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变化。(2 分)并概括其主要职责。(2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朝和元朝地方制度建设给你的启示。(2 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针对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进行的研学活动,请你参与。【资源共享】材料一 由于新设立了进士科,加上原有的秀才、明经科,开科考试形成了一个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律所规定的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材料二 考试内容逐渐程式化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文章格式从此以后的几百年不变,都是八股文。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文章格式的要求,所谓“排比由定式”,文章一般需要四组文句。归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这一形式同样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消极影响。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思维共鸣】同学们研讨后发现:这一制度在 1300 多年里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集中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统治需求。(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2 分)并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中所示内容分别始于哪一朝代。(2 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满足的统治需求。(2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按照“目的措施作用”的结构,举出一个隋朝之后中央政权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的事例。(4 分,提示:所举事例不得取材于材料一、材料二)答案答案12345678910 11 12 13 1415答案速查BCBBDCCCADDCB AD6.C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有军功的,奴婢部曲可转为平民”可知,只要立了军功,就可以提高社会地位,甚至可以为官,阿骨打这一做法有利于调动女真人抗辽积极性,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揭露契丹统治者的腐败,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宋朝夹攻契丹,排除 D 项。8.C 点拨:材料中的“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有财政上的自主权),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开始征发赋役,这说明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 C。9.A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湖广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粮食主产区的转移,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产粮重要地区,A 项符合题意;宋朝以后北方因战乱多农业发展受影响,排除 B项;江浙地区经济并没有因为粮食主产区的转移而落后,排除 C 项;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 D 项。故选 A。15.D 点拨:分析材料可知,“民生日蹙”说明引发了民生问题;“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说明带来了社会问题。故选 D。16.(1)表现:“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定期举行集市;仓库设置自由。(任答一点即可,2 分)原因:宋朝农业和手工业的持续繁荣;政府政策的支持;人们观念的转变;等等。(任答一点即可,2 分)(2)特点:交通网络发达。(2 分)影响:陆路交通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海路交通促进了中国同海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2 分)(3)政府政策的扶持;国家的统一;等等。(任答一点即可,2 分)17.(1)举措:地方由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改州为郡,并省郡数,裁汰了部分冗官。(任答一点即可,2 分)意义: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任答一点即可,2 分)(2)变化:由中央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2 分)职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包括财政、税收、治安等;军事事务,包括守卫边疆、防御敌人入侵等。(2 分)(3)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推动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建立等。(言之有理即可,2 分)18.(1)名称:科举制;(2 分)朝代:隋朝、明朝。(2 分)(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任答一点即可,2 分)(3)示例: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大兴文字狱有利于封建统治,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4 分)第一单元学情评估卷第一单元学情评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个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开通大运河 B.实现了统 一C.统治者残暴 D.繁荣而短暂2.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 B.门第观念的消亡C.农民地位的提高 D.选官制度的变革3.据下表内容可知,唐朝统治者()姓名人物概况马周(601648 年)出身寒门,担任宰相高仙芝(?756 年)高句丽人,担任安西副都护李光弼(708764 年)契丹人,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A.虚心纳谏 B.整顿吏治C.广纳人才 D.勤于政事4.据统计,唐代户数贞观十三年(639 年)是 304 万户,开元十四年(726 年)近 707 万户,开元二十年(732 年)达 786 万户。开元中期米价每斗 13 文,开元后期稳定在 20 文以下,“天下无贵物”。当时社会安定,“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唐朝()A.达到鼎盛阶段 B.重视选拔人才C.诗坛气象万千 D.藩镇割据严重5.据唐代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它)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操作灵活且节省人力和畜力。”这里记载的生产工具()A.诞生于南朝的江南地区 B.促进了大运河的开凿C.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 D.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6.下面是唐都长安城西市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唐朝长安()A.规模宏大 B.文化兴盛C.商业兴盛 D.风气开放7.唐僖宗年间(873888 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 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说明了()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C.唐末社会危机的严重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8.某同学在翻阅相关史料时发现,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由此他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C.南方的各个政权完成统 一D.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9.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后,对一些迁居到中原地区的突厥上层人员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充实长安城的人口 B.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C.稳定北部边疆秩序 D.引进少数民族文化10.唐朝设立的羁縻州府(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见于记载的有 856 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州府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C.推动了民族交融D.开创了治理边疆地区的先河11.在某一版本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叙述:“遣唐使从唐朝引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文化,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吉备真备和玄昉,归国后得到天皇重用,活跃于政界。”这说明了()A.唐蕃和亲的积极意义B.唐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C.日本进行改革的必要性D.鉴真东渡的卓越贡献12.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A.双向交流,兼收并蓄B.恩威并重,怀柔为主C.政策开明,和同为一家D.社会风气充满活力13.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政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本草的编修。这些史实主要表明,唐朝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A.印刷技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力量的支持14.下面人物画是唐朝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摹本局部),该画作()A.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落笔雄劲,风格奔放C.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D.布局合理,构思独特15.下表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政治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创立殿试制度 改革税制和兵制A.皇权的平稳更替 B.制度的创新发展C.选官方式的调整 D.开放的社会风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16 题 10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0 分,共 30 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这个杰出领导人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任务。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材料二 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诸祖煜隋炀帝时期民役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三 是时(隋朝末年)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隋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4 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隋朝兴建的工程。(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建这些工程的影响。(2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隋朝兴衰的认识。(2 分)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0 分)材料一 唐朝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情况材料二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以下材料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描绘唐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