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55095 上传时间:2020-11-12 格式:PPTX 页数:137 大小:78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考点1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课标,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 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答案 B 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 位继承方式由多为兄终弟及变为以父死子继为主,这是因为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 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与“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不符,排除 A项;王 位继承方式的变化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2、项;“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且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得到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课标,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 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答案 A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间的友爱。孝悌观念与血缘亲情有关,因此材料 中思想的制度渊源为宗法制,故选A项。禅让制、郡县制均无法体现 “孝”“悌”“乐”“礼” 的内涵,B、C两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形成于材料所述思想之后,D项错误。 3.(2

3、019课标,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 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强化了 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战 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输网络通 畅有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 4.(2018课标

4、,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 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 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 德之心,因此他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创立商朝。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 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

5、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 主因,故D项错误。 5.(2017课标,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 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答案 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成员 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故选 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

6、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并未实 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排除。 6.(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答案 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 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只是字数和语句格式的变 化,并非

7、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材料中“追颂祖先功德”体 现了宗法制的影响,C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仍是家族传承的重器与礼器, 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 7.(2016海南单科,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 “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答案 B 在古代中国,家国一体,“家天下”观念影响深远。材料中古代褒奖官员为“民之父 母”,体现了

8、“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宗族关系,也不是官员的考核 标准,故A、C两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8.(2020课标,41,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 “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 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 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

9、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 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 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 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 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答案答案 (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10、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 了重要作用。 解析解析 (3)“文明发展”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据材料一中“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 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并联系所学知识,从促进国家统一、政治体制建构、思想文化 发展、民族交融等角度回答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1.(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 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 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11、,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无法体现 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2.(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 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 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 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 “贵族朝会”特征不符。 3.(2015

12、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答案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宗法 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死子继,兄 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反映了一 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4.(2015上海单科,32,3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

13、礼胜则离。合情 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答案 A 从材料中“贵贱等矣”“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表 述最为准确。C项曲解了材料意思,错误。B、D两项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佳选项。 5.(2014课标,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 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答案 C 西

14、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 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 古代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6.(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 答案答案 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 宗,诸侯、卿大

15、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故D项正确。 7.(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

16、)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 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答案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 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解析解析 (1)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概念的理解,分析材 料可知,孩提和孺子两阶段均不涉及礼乐制度;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则体现了 礼乐制度对儿童的要求。第二小问,通过对第一小问

17、的回答可知,先秦时期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统 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这套制度培养子弟,儿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 容,同时对男女的要求也不同。 考点考点2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答案 B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后世基本沿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中“垂 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虽然分封在秦汉以后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地方行政 制度的主体

18、,郡国并行制仅存在于汉朝,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 误。 1.(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C 啬夫是乡吏之一,由郡守、县令选任,故C项符合题意。 2.(201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答案 A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周代以来“分土建 邦”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

19、相悖;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2014课标,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 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 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 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

20、项 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要明白,统治者政治活动的主观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4.(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 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 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 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

21、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 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 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 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

22、支 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 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 表述不清 解析解析 (1)实际是考查每项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2)实 际是考查每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对治乱兴衰的影响,选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即可。 考点考点3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20山东,3,3分)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3、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 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答案答案 D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翰林学士从最初备君主顾问,到能参与决策事务,再到专掌最机密 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这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翰林学 士可参与朝政决策,但这并不能表明翰林学士控制决策权,故A项错误。学士是文官的一种,但并不 能代表整个文官集团,因此不能说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故B项错误。翰林学士参与机密的诏令起 草,不能说明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24、,且材料也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故C项错误。 2.(2020浙江7月选考,3,2分)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 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 设丞相 设内朝 设御史大夫 设司隶校尉 A. B. C. D. 答案答案 D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承秦制,也有改动。秦朝和汉朝都设有丞相,故排除;汉武帝时期开 始设立内朝,秦朝没有设立内朝,故符合题意;秦朝和汉朝都设有御史大夫,故排除;汉武帝时期 设置司隶校尉,秦朝未设置,故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3.(2020课标,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

25、”的同乡 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答案 C 由于在省试中出现了徇私录取的现象,宋代遂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并成为常制,说 明宋代科举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省试后主考官徇私录取被告发,宋太祖 出题殿试并成为常制,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省试权威确立和人才选拔标准,故A、B、D三项 错误。 4.(2019课标,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 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

26、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极 其昂贵的“皮币”来置放礼物,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 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这种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但不等于实现了对地 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单科,2,3分)史

27、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 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答案 C “汉定百年之间”是指从汉高祖到武帝前期。从材料信息看,在此期间,皇室亲族关系 日益疏远,有的诸侯骄奢,罪行严重的发展到了谋反,轻一点的则不遵守律法,这说明诸侯国的势力 日益膨胀,社会潜藏危机。该现象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是一种选 官制度,无法造成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不会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排除B项;推行郡 县制有利于打击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6.(2

28、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 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诗人刘得仁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年,“竟无所 成”;唐宗室子弟李洞也是屡考不中。这说明在科举考试中,即使是皇室贵胄也不能凭借特殊地 位被“破格”录取,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考试是 否注重“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

29、符,排除;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 的经历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的结论,故C项错误。 7.(2019海南单科,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 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时,无论是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选拔的标准是一 样的,这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故选C项。在古代中国,王公子弟和百姓不可能平 等,排除A项;科举考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而非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故B项错误;五

30、代时,国家处 于分裂状态,且材料无法体现科举考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排除D项。 8.(2019课标,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 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答案 A 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 的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 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了对地方控 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

31、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宋代 贫富分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 9.(2018海南单科,2,2分)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郡县制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即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 权,故选C项。西汉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度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古代中国,以嫡长 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长期存在,且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宗法制

32、度,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官僚 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10.(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 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 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答案 B “射爵射侯”即取得爵位侯位,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 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排除A项。“射爵射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诉求,故排除C、 D两项。 11

33、.(2018课标,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 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 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答案 C 唐朝前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宰相权,但任职宰相却有品级限制, 一般是三品以上。武则天时期,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的方式,让低于三品的官员可 以担任宰相,其实质是限制了传统的高品级官员的权力,有利于实现君权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

34、正确。武则天的这一做法仅是增加了低品级官员担任宰相的机会,并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 职权,故A项错误。朝廷通过设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方式,虽然让部分低品级的官员能够担 任宰相,但并没有“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宰相数量增加,并没有强化宰相参 政议政的职能,故D项错误。 12.(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 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 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35、.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 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国行政,通过 尚书省,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 13.(2018课标,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

36、续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答案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从表格信息看,除河朔型 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 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 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

37、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彼此攻伐,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 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 14.(2018课标,25,4分)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的宰相人数增加,说 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

38、,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世家大族影响力逐渐减 弱,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科举制的功能是选官,材料中反映的是宰相 出身情况,不能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排除D项。 15.(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 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 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答案 A 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 明元

39、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用,军队 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 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 16.(2017课标,25,4分)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答

40、案答案 C 观察表格可知,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国”和郡一样成为朝廷直接管辖的政区,这 反映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国数量大 幅度增加,说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据此可知,到汉武帝时,随着王国问题的逐步解决,内部分裂 势力消除,朝廷解决匈奴等边患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故选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削 弱了王国实力,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两项错误;朝廷 直接管辖郡、国反映了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 17.(2017课标,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

41、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答案 C 从古代史书的官修性质,可见史书修撰主要是为皇帝的统治服务,必然有掩盖历史真相 或故意美化皇帝等问题存在,故A项错误。官修史书必然带有官方立场,故而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 定是从统治阶级的需要出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史书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 性,B、D两项错误。朝廷重视修撰史书,主要是为其统治服务,C项正确。 18.(2017课标,26,4分)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

42、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 旋” 旧唐书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 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 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 太宗本纪 答案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四则史料都记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故C项 符合题意。旧唐书 高祖本纪和新唐书 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而

43、非“皇 帝”,故A项错误;四则记述中只有新唐书 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且其并非主帅,故B项错误; 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书 太宗本纪中有记载,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 19.(2016海南单科,5,2分)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 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答案 C 西汉初年,基于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方面实行郡县制,形成 中央对大片地区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对刘氏皇室起到巩固作用,题干中所言 “非刘氏不

44、王,非有功不侯”,正是这一情况的反映,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汉初的分封,不利于加 强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对周、秦制度的 反思综合,故 B、D 两项排除。 20.(2016课标,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 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答案 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 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

45、,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 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形成注重文化知识的 社会风气,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 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也可以通 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 21.(2016课标,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

46、言行 答案答案 A 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 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宋代史官所撰史书是否真实可信,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 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 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 22.(2020天津,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 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 (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

47、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 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 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 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答案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

48、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 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解析 (1)评述题的答题方法是先述后评,材料中三段文字分别叙述了唐、宋、元三朝中央与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新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