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考点1 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20浙江7月选考,11,2分)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答案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两个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从第 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流 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即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会有一部分丢 失,
2、一般来说, 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该营养 级的能量越少,A、D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称为生产者,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故 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或第一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 有生物的总和,而非同种生物的总和,C错误。 2.(2019课标全国,6,6分)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 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 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 的形状
3、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答案 A 本题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题目通过对 比不同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分析与判断要素的考查。夏季草原生态 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羊的数量远少于第一营养级牧草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金字塔形,而在森林 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远多于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其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 故A正确,B、C、D错误。 3.(2016课标全国,5,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
4、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 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答案 C 根据题意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使能量 消耗的环节(营养级)增加,但没有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D错误;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 导致黄雀的食物(螳螂)的数量增多,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
5、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 产者,B错误。 4.(2018课标全国,31,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 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 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 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 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
6、反转不是由顶级肉 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 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 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 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信息分析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
7、构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变化,属于对科学思维 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要素的考查。(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 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所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 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2)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若反转不是 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根据“恐惧生态学”知识可推测,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 惧程度比乙高,引入顶级肉食性动物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 物在森林中重新出现后,会减轻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可能是因为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 从而减少了野猪数量,也可
8、能是因为野猪因恐惧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而减少了对农作物的采食量。 5.(2016课标全国,31,8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 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 答案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分)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分) (3)能量在沿食物 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
9、冻原生态系统实例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问题,考查考生针对生物学问题的 分析、判断、解释,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原生态系统中,环境温度低,分解者的数量少且分解能力弱,导致土壤有机 物质分解量少,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因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态 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 (1)只要答出关键词“物种数目”“生物种类”即可得2分。回答“个体”“种群” 等都不得分。 (2)只要答出关键词“低温、分解作用低”或“低温、分解(降解)酶的活性低”等皆可得3分。错 别字不得分。回答“冻原生态系统
10、的稳定性低”“冻原生态系统的成分少”等都不得分。 (3)只要答出关键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即可得分。只答“单向流动”不得分。 6.(2018海南单科,20,2分)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 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D 本题通过分析某池塘食物网的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对食物网和能量流动知识的理解,主 要体现了对科学思维中模型与建模要素的考
11、查。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 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有利于水体中需氧型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促进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 错误。 7.(2018浙江11月选考,27,2分)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B.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 C.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补充CO2 D.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 答案答案
12、 C 本题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的 理解,体现了对生命观念中稳态与平衡观要素的考查。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 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A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不一定是 倒置的,例如在英吉利海峡,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但其数量大于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B错误;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在大气圈和水 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C正确;虽然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却 只有陆地的一半,D错误。 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虽然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
13、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 散作用而相互交换,如果大气圈的CO2发生局部短缺,水圈溶解态的CO2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同 样,如果水圈里的碳酸氢根离子被植物光合作用耗尽,也能及时从大气圈中得到补充。 8.(2019浙江4月选考,29,6分)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 部分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 。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 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爆)发,造成水体的 现象, 会导致鱼类大量死
14、亡,并可能由于 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 将下 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 增长方式恢复。 答案答案 (1)生物放大 底泥 (2)富营养化 正反馈 (3)自然增长率 (4)逻辑斯谛(或“S”型曲线) 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食物链的案例分析,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理解,体现了对稳态 与平衡观、模型与建模等要素的考查。(1)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 统,在食鱼鸟类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属于生物放大。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
15、泊的底 泥层被分解者分解。(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爆)发,会造成水 体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正反馈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3)若药 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会使该鱼类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下降,最终导致 种群密度下降。(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逻辑斯谛 (“S”型曲线)增长方式恢复。 知识总结知识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 中N、P等元素增多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
16、他 生物大量死亡。 9.(2017江苏单科,26,8分)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 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 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 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 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 草丛间产卵,可采用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 示
17、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 答案答案 (8分)(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 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等的相关知识。(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 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 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由于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且昆虫和杂食性鱼类
18、都捕食水 草,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故它们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声音属物理信息;因为雌蛙通常在 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所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蛙卵块的密度。(4)水草腐烂后,分 解者将其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之后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因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 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包括分解者)。(5)在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分别位于第二、 三营养级。分析题图可知:浮游生物类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 食性鱼类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蛙类可被蛇类和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生物捕食,同时 猛禽又可捕食肉食性鱼类、蛇类和鼠类等生物,故以蛙
19、为食的不同纲的生物有蛇类、肉食性鱼 类、鼠类等。 10.(2015课标全国,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 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答案 (1)2.2头 km
20、-2 2头 km-2(每空2分,共4分)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 植物数量的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大于(1分) 解析解析 本题通过三问并列的命题方式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考查考生针对生物学问题的 分析、判断、解释,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中演绎与推理要素的考查。本题 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1)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550250=2.2(头 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为K/2,即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 km-2)时,种群增 长速度最快。(
21、2)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造成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增多,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 而减少了乙种动物对甲种植物的捕食,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 特点,所以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要大于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种动物同化的能 量。 11.(2014课标,31,9分)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 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 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22、;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 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和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的形式进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答案答案 (9分)(1)(3分) (2)捕食(1分) 消费者(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每空1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解析 (1)根据能量传递的规律,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其次是乙、丙,因两者能量值相差较小,两 者处于同一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
23、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2)从食物网可知甲与乙的 种间关系为捕食,种群丁为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 形式进行循环。 12.(2013课标,31,10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 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还受该鼠种群的 、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24、 和 。 答案答案 (10分)(1)生产者(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出生率 死亡率(每空2分,共4分) (3)随机取样(2分)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每空1分,共2分)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结构以及 能量传递等知识。(1)草原上所有异养生物获得的能量最终均来源于草原上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还受出生 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随机取样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遵 守的基本原则。(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25、考点考点2 2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1.(2020课标全国,6,6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答案 A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 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 到无机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
26、境中的CO2合成有机 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 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 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 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 2.(2020江苏单科,24,3分)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
27、农业生 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答案答案 BD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包括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还包括少 数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故某些微生物可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工程设计实现了 物质的循环利用,上一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变成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 理,B正确。农作物和果树获取的能量来自太阳能,而非有机肥中的能量,有机肥中的有机物
28、需要被 分解者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矿质元素可被植物利用,C错误。蚯蚓喜温、喜湿,故外界温度和 含水量等会影响蚯蚓的分解处理效率,D正确。 3.(2018课标全国,6,6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答案 B 本题通过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科学思维中的归纳与概括要素。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 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功能等相关知识。农田生态
29、系统中的趋光性昆虫属于消费者,A正 确;黑光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 捕的方法可以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也可以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正确。 4.(2018海南单科,19,2分)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 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答案 D 小鸟啄击扑打的
30、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 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 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5.(2020课标全国,31,9分)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 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答案答案 (1)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
31、的竞争 (2) (3)竞争 解析解析 (1)当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发生富营养化时,蓝藻会大量繁殖,再加上缺乏与蓝藻竞争资 源和空间的生物,因此出现了湖泊水体中蓝藻种群密度极大的现象。(2)蓝藻(A)是该湖泊中的唯 一生产者,动物(B)是该湖泊中的唯一消费者,故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蓝藻固定太阳能开始, 输入蓝藻中的能量,一部分在蓝藻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蓝藻的生长、发 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蓝藻的有机物中;构成蓝藻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 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动物B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 量,一部分在动物B的呼吸作用
32、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动物B体内的有机物中;储存 在动物B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会随着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3)动物B、C都以蓝藻为食,故B、 C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6.(2020山东,24,9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 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有机农业 无公害农业 15 19 17 1.06 1.23 1.10 1020 常规农业 有机农业 无公害
33、农业 13 18 16 1.00 1.11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 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 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 。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 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 ,依据是 。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 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 。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
34、虫的数量减少,依 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 答案答案 (1)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统一整体 (2)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4)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 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解析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 耗、流向分解者、暂时未被利用,而食细菌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 暂时未被利用及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可见
35、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 向下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可见判断 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依据是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表 中信息可知,无论是010 cm还是1020 cm的深度,有机农业的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最复杂,因此 其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3)在食物网中,由于富集作用,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因此 食物链上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镉的含量越高。(4)结合本题信息分析图可推断,长期施用有机肥 后腐生
36、细菌会增多,它的增多会导致食细菌线虫增加,从而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 捕食性线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7.(2019课标全国,31,8分)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 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 。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 。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 。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 而破坏B种群的 ,导致 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答案 (1)果树AC C
37、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解析解析 本题借助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 能力;通过分析种间关系及害虫防治方法,体现了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1)该食物链的起 点必须是生产者果树,所以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果树AC。鸟(C)以果树害虫(A) 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 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利 用其诱杀B种群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B种
38、群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无法产生 后代,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 机酸等物质)和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递在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 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8.(2018课标全国,32,10分)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 (
39、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 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 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通常植物根系对N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 3 O - 3 O 答案答案 (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 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解析解析 (1)蚯蚓为异养生物,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 解者,分解者的作
40、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 圾,需考虑分解者的种类、待分解垃圾的性质以及分解者分解垃圾时所处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 植物根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等无机盐离子。 - 3 O 9.(2019北京理综,5,6分)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 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 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 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
41、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 答案答案 C 据表格数据可知,投放植物a和c,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效果最佳。环保工作者拟利 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若投放植物a和b(均为浮水植物),由于a和b增多,群落的水平结构将 会改变,A错误;由于生物种类没变,所以该水体中食物链长度一般不变,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一般
42、也不变,B、D错误;若投放植物a和c,由于这两种植物处于不同水层,相互之间竞争较少,且两者均 能吸收较多N、P,因此,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C正确。 10.(2017浙江4月选考,27,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 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 D.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 答案答案 B 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会随纬度增加而降低,A错误;顶极群落相对稳定,有些植 物在演替过程中可能被淘汰,高
43、大树木下层的植物见光机会少或无,总初级生产量会小于同类型的 非顶极群落,演替中的群落用于植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少于顶极群落,综合得出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 产量相对较小,B正确;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海洋中的生产者主要是单细胞藻类,它们个体小,繁殖 快、含纤维素少,可以整个被浮游动物吞食和消化,并迅速转化为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所以生 物量金字塔会出现倒金字塔形,因此原因不在于其是否以捕食食物链为主,C错误;食单细胞藻类的 消费者比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D错误。 11.(2017浙江11月选考,13,2分)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
44、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 D.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呈正相关 答案答案 C 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查了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动物摄入的能量减去粪 便中的能量等于同化的能量,A错误;生产者能把1%2%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在营养级间 的传递效率为10%20%,B错误;恒温动物维持体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 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C正确;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没有直接关系, D错误。 12.(2016天津理综,3,6分)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
45、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 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答案 D 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全球性,A错误;只统计成虫数量计算出的 是成虫的密度,B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由于乙捕食 甲,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使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使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正确。 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
46、群落之间,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13.(2019江苏单科,26,8分)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 。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 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 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 。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 (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 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 (填序号)。 空间分布
47、迁入率 互利共生 物种丰富度 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 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 (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图2 答案答案 (8分)(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 (5)c a-b 解析解析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分析题图1可知,在食物链乔木杂食性鸟中,杂 食性鸟处于第二营养级;在食物链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中,杂食性鸟处于第三营养级;在食 物链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中,杂食性鸟处于第四营养级。(2)根据分解者的功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