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0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楚辞 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
2、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答案 (1)A (2)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 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解析 (1)“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见寄”的意思是 “寄信给我”,由“奉和”“次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与
3、 外界不通音讯。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标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感。首 先,由注释可知,诗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赏春约会搁置,由此 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景的期待。 2.(2020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 天道:“然则君之所 读者,古人之糟魄
4、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案答案 (1)B (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解析 (1)“无法避免身后
5、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最 终交给何人评说。颔联表明历史人物在其所处时代难免被误解,在后世传言中更会失真。此诗说 明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 (2)解答本题,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主旨。首联作者将贤人生前为功名付出的“苦 辛”与死后任“写史人”摆布进行对比,揭示了无数贤人的悲哀。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贤 人的悲哀。颈联侧重感叹史书的不客观,难现贤人的精神。尾联以沉痛的笔触状写了贤人功业蒙 尘纳垢却又无力辩说的凄凉结局。综观全诗,作者就读史有感而发,表达了史书难以做到客观真实 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据此可知,诗人
6、身上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 的。 3.(2020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 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 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
7、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答案 (1)C (2)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解析 (1)“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曲解诗意,诗人认为苦笋虽然味苦,但 就像魏征直言敢谏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诗人由此想到魏征的美好品节,于是管束儿童不 要过多地采摘,应该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让它经受风雨磨炼,蓬勃生长。
8、(2)本题要求找出魏征和苦笋之间的相似点。历史上的魏征直言敢谏,人多认为“言行无礼”,难 以接受,和苦笋的“苦”有相似之处。诗歌颔联“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指出苦笋 的“苦节”是与生俱来的,它象征着耿介的性格,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苦笋品质的认可和赞美。颈联 中“我见魏征殊媚妩”引唐太宗的话表达唐太宗对魏征方正人格的认可和欣赏。由此可知,苦笋 的“苦节”所象征的耿介性格与魏征的方正人格相似,应得到认可。 4.(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
9、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
10、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 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 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 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意 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吟哦 之中,激发的诗情
11、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 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5.(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
12、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 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答案 (1)D (2)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 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 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
13、,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报” 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 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渔乡 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情感自 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节奏在颈 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6.(2019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
14、,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答案 (1)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
15、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鉴赏 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 粼粼闪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 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一首 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
16、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裙,农父 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 7.(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17、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答案 (1)B (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 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着重考查诗歌句意理解、抒发情感的方式及结构技巧等 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的学科素养。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
18、,而是指遭遇 困难和坎坷。 (2)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的最后两句含意为微情境,通过对诗句 的理解考查欣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进而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体现逐步掌握表现美、评价美的学科 素养。 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根据诗 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 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 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 弦响
19、、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 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身受压 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 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 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 8.(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
20、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答案 (1)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 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
21、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 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鉴 赏能力,体现了提高审美情趣,涵育审美修养的学科素养。 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 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 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的诗中意象“酒”为微情境,考查通过 知人论世方法欣赏诗歌诗句含意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体现形
22、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 情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 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 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 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 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 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 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 胜仗,消
23、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 (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以 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 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光; 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 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
24、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战斗 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紧张,继 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 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北伐金人 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 律。 9.(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
25、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 的理由。(6分) 答案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 在有生之年不
26、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 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体现感 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素养。 “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古代诗歌设误角度与陷阱 (2)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的最后两句内容为微情境,考查借助起 承转合的诗歌结构获取诗人观点态度的能力,体现形成正确的
27、审美观、弘扬奋斗精神价值观的学 科素养。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 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 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 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精神。 解题步骤解题步骤 评价思想观点“三步骤” 10.(2017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
28、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答案 (1)BE (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
29、庄严寂 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解析 (1)B.“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 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诗歌的尾 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 选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 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 字的声音,以此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
30、衬考场的安静,是以动写静的手 法。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他 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 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环境群 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 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 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 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
31、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 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 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2017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 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
32、酋长问他:“闻唐有第 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33、(6分) 答案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解析 (1)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 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 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 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
34、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 就可以大体揣测出该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 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 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的是“远 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
35、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 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 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 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12.(2017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
36、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 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 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
37、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答案 (1)CD (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 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意 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后句 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
38、,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联,大 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人,一则表 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的失落;说文章 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情。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 (1)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 (2)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能体 会作者的感情。 (3)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 13.(20
39、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 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 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 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 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0、(5分) 答案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 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 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 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 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题中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
41、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 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公 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 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 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 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 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 但盛世之下,诗
42、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 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切中题旨, 渲染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 盛世蓄好气势。 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 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 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来比喻盛唐的国力,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意蕴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 怅。 总之,这首
43、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 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 14.(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 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
44、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 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 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 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解析 (1)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 所画
45、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 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 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 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后思考“作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 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 花骢的神奇雄俊。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这八句诗节选自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八句诗中,诗人细腻地描写了曹 霸将军画玉花骢的过程。 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各不相同,无一逼真
46、。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赤 色台阶前,昂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然后 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曹霸所画的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 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马的有力 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倾注了热 烈的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15.(2016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内宴奉诏作 曹 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
47、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 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 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 不同之处。(6分) 答案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 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 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
48、”“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 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 之将至。 (答出,给2分;答出,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 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每答出一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析 (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 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 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 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