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942642 上传时间:2020-12-11 格式:PPTX 页数:192 大小:6.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阅 读 能 力 突破 专题一 信息性阅读 语语 文文 2021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 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其对象主要有论述 性文本和和实用性文本。 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 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 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

2、的关系、主要信息和 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 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有理有据地 评判文中观点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 之间建立联系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 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能够提

3、出值得进一步 探究的问题等。探究的问题等。 摘引自中国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章 备考任务群一备考任务群一 信息性阅读信息性阅读 典题解码典题解码 对标高考对标高考 典题再做典题再做 (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 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 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 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 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 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 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

4、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 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 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 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 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 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 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 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 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 大的

5、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 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 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 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 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 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 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 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

6、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 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 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 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 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 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 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 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 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

7、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 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 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 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 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 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 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 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 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 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

8、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 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 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 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 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 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 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 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

9、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 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 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 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 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 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 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 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10、禹贡和汉书 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 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 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 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 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沿革地理在 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分析错误;“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表述不准,原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

11、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 的学科”。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错误,原文是“这是近现 代科学的重要特征”。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错,无中 生有,原文没有这种说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 地 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 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 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

12、可以为该地区 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 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充分运 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 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就本题而言,A、B、C三 项都属于沿革地理。D项,“黄土高原

13、沟壑演变研究”属于自然地理范畴,不 属于沿革地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案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 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 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案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按 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 成就。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答题分数统计 错误原因分析 考查要点落实 明确各题的考查

14、点(是 否) 答案符合答题要求(是 否) 掌握各题型的答题步骤(是 否) 知识盲点标记 名师解码名师解码 一、选材上:凸显核心价值,强化思辨能力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的信息性文本阅读,选用两则有关历史地理学 的论述性材料,第一则材料摘编自葛剑雄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 和前景,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 理;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最 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 巨大成就。第二则材料摘编自刘盛佳的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阐述 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和时间。两则材料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

15、角度,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动 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二、命题上:落实“四层四翼”,考查关键能力 第1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考查重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 的加工、转换表述。 第2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筛选、整合文 本信息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逻辑推断。 第3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既要理解概念的 内涵,又要理解概念的外延。 第4题要求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实际上是考查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 能力。需要考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 理解、综合分析,同时需要考生知道下定义的要求。 第5

16、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的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 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任务一 信息筛选定位信息源,落实设误点 信息筛选是信息性阅读考查的重点,信息性阅读常从“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或“对材料相关说法正误的判断”角度设题。所谓“信息”,是 指材料要告诉读者的内容,可以是一种认识、发现或感受,也可以是蕴含某 些知识或内容的概念、句子或关系等。就信息性阅读考查的形式而言,信 息要点的筛选就是对命题人归纳、概括、转述相关内容正误的判断。因 此,明确命题人设置选项的手法,洞悉选项常用的设误陷阱,定位信息源,落 实设误点是准确答题

17、的关键。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建构建构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突破突破 问题信息要点筛选题如何选准答好? 【例题】 (2020山东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 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 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 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 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 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 思维,艺术家们希望

18、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 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 本体的价值。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 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 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今 天我们探讨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 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 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 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

19、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 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 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 数据更新来完成。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 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 在不断拓展。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 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

20、务四 任务五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是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 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 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 “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 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 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 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 在,包括生物学上的克隆

21、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AI取代 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 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 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 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 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 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 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

22、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 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 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我们 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 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时间很长。因此,AI的出 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 以拓宽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材料三 近年来,

23、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 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 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 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 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AI时代,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 合的更多可能性,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 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 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 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让大众能随时随地

24、接受艺术和美学的 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 福感。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当然,AI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 立,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 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 可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继续发展,AI时

25、代艺术发展的 边界将无限拓展。 B.材料二认为,科技手段可以拓宽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 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创造更多二者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 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D.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 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精准抢分 解答信息筛选题“三步骤”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思维流程 标注敏感点 找准信息源 落实设误点 A.材料一认为,科技 对艺术的影响一直 存在并继续发展,AI 时代艺术发展的边 界将无限拓展。 材料一结尾处“AI时代的艺术创

26、 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 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 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 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 直在不断拓展”。 “一直在不断拓 展”不是“将无限 拓展”,选项曲解 文意。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标注敏感点 找准信息源 落实设误点 B.材料二认为,科技 手段可以拓宽艺术 家的创作思路,目前 艺术借助科技手段 取得前所未有的辉 煌。 材料二结尾处“我相信,未来,艺 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 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拓宽 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 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不断 发展”。 原文是“未来”, 选项是“目前”, 选项变未然为已 然,混淆时态

27、。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标注敏感点 找准信息源 落实设误点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 艺术相融合,创造更多 二者融合的创新性成 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 提供支撑。 材料三中“同时,这些科技也逐 步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作、收 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 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艺 术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 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 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选项正确。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标注敏感点 找准信息源 落实设误点 D.三则材料都认 为AI不可能创作 出真正的艺术作 品,它其实呈现的 是人类艺术家的 经验和知识。 材料一中“目前我们了解

28、到的AI的 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 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 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 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 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材料二中“ 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 新,而非科学创新”。 材料三无相 关表述,选项 以偏概全。 满分答案 C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不 会被AI取代。 B.材料一提到的“反向思维”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避开科技的影响,而 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艺术与科学都反映客观世界,但有着本质区别

29、,艺术有生命力,而AI “艺术 品”则没有生命力。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不会 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思维流程 标注敏感点 找准信息源 落实设误点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 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 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 但艺术不会被AI取代。 材料一中“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 是颠覆性的”,“AI的创作经验和 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 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选项正确。 B.材料一提到的“反向 思维”指某一时期西 方绘画希望避开科技 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 体的价值。 材料一中“艺术家

30、们希望绘画艺术 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 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 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 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选项正确。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标注敏感点 找准信息源 落实设误点 C.艺术与科学都反映 客观世界,但有着本质 区别,艺术有生命力, 而AI “艺术品”则没有 生命力。 材料二中“艺术是提炼 的神似,而AI艺术品 是模仿的形似,提炼 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 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 模仿没有生命力”。 选项正确。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 汰无独创性、感情贫 乏、脱离时代的艺术 作品,不会影响艺术史 的自然淘汰。 材料二中“AI的出现,也 可以

31、认为是人类主动应 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 汰的时间缩短”。 “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 然淘汰”错,应是“缩短” 了“自然淘汰的时间”, 选项颠倒是非。 满分答案 D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纠偏补弱纠偏补弱 训练训练 选文关键词 黄河文明 中华文明 中国精神文艺创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炎黄二帝到7 000多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 000多年前的仰韶文 化和

32、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发展。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 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 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 也都建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 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 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 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 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

33、复合 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 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族邦国家)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 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 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 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 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 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

34、中华民族之根)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材料二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 000年前,两河流 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 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 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 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 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夏王朝和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 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 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 子、孔子、

35、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 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 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 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 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 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承,历法、医学、陶瓷

36、、丝 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 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 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 中寻找到源与流。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 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 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 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 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 品格,成

37、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 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 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 去。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 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 义。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材料三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 精神同频共振。

38、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 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 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 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 历史力量。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 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 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的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 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 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39、,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 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 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在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 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 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摘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1.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

40、族认同与 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 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 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 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 D.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 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答案 C 解析 “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偷换概念,原文为“以黄河文明为核 心的中国精神”,可见“黄河文明”只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二者并不完全等 同。

41、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2.对点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 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 B.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 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就已经形成。 C.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 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的门槛。 D.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 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答

42、案 D 解析 A项,忽略了时间限制,原文为“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 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 文化”;B项,混淆时态,“就已经形成”错,原文为“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C项,“黄河文明” 偷换概念,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多做几题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将进酒使至塞上和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 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 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

43、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 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 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D.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 文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答案 B 解析 材料二论证的中心是“黄河文明”,而B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不是黄河 文明。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

44、,论述了黄河 文明的发展及其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2)论证严谨。作者为使 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3)论证方法多样, 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总 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答出任意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 情给分)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5.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 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 精神同频共振。(1)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

45、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 和文化的长桥。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大宽厚之美,并联 想到了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 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 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2) 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 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精神,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 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任务二 论据判定 把握内涵,注重关联 论据判定考查的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 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

46、、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信息性阅读中 常从“(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的角度设题,选项内容均 为文外信息,植根于文章本身,因文设题。这要求考生不仅要读懂文本中材 料的观点,还要辨明选项材料作为论据能否证明文本材料的观点,考查更加 灵活,更侧重知识的运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材料与选项的内涵, 注重观点与论据之间的关联。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建构建构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突破突破 问题如何判定观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 【例题】 (2020山东日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47、“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 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 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 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新旧媒体间内容、 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 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效性 与实效性。融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 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变革创新, 融媒体打破

48、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 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 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 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 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 络台和儒家文化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 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 信、纸媒、App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

49、享,打造了儒学快讯 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 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 孔”“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 下传播,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试,取得了 良好效果。 (摘编自李奕悦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材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 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 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 依。作为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代表的文物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