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突破练专题突破练 22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综合选择与比较鉴综合选择与比较鉴 赏题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徙 倚注 陆 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
2、表。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 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 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舸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多、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更”“渐”两字的使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表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
3、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D.尾联前一句以半醉迷途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后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楼台的景象令人回味。 (2)和柳永的望海潮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梓州 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 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 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
4、恍 如置身其间,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B.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转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极 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 C.作为一首送别诗,该诗前两联描绘巴蜀山川风光的雄奇秀美,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以 及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D.同大部分赠别之作一样,王维此诗开头便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 真,气韵生动。 (2)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 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进行比较。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5、 碛西 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 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 寄仲高 南宋陆游 东望山阴 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 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仲高:陆升之,字仲高,与陆游同曾祖。山阴:浙江绍兴古县名,陆游的家乡。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
6、地引出二、三联对 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 万三千里”极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C.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而陆 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 D.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 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发情感。 (2)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送朴山人归新罗注 尚 颜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 波定
7、遥天出,沙平远岸穷。 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 注朴山人:朝鲜旅华隐士,生平事迹不详。新罗为朝鲜的古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是唐朝荆门僧人尚颜所写的一首赠别诗。诗歌语言精练,用词工整,意境优美,借眼前之景抒发 万里离别之情。 B.首联是作者预想的一幅恢宏的海景画卷。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既然扬起了帆就要相信风能 把船送到目的地。 C.颔联和颈联寓情于景,描写友人的航程。船只渐行渐远,随着友人离自己家乡越来越近,与送别之人 便越来越远。 D.尾联写离别后的怀想。山长水阔,别时不易相见亦难。浩渺的大海既是对友人征程的实写,也是对 离愁的形象表达。 (2)诗歌
8、尾联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抒情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苏 轼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 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 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清光与子分。 次韵子瞻夜坐 苏 辙 月入虚窗疑欲旦,香凝幽室久犹薰。 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 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 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 注宋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当时苏辙被贬雷州(今属广东),隔海相望。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颔联写
9、了清风将要吹起,乌鸦躁动;而弯月初升,云朵移动引起犬吠,此联写出了夜晚的宁静。 B.苏辙诗颈联通过描写苏轼已经过惯了南海的生活,隔绝了北方的毁誉,称赞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 度。 C.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苏辙按照苏轼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写出自己夜坐的独特感受。 D.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夜坐观月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均是孤灯独坐,直至天明。 (2)这两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进行赏析。 答案与解析: 专题突破练 22 古代诗歌阅读 (综合选择与比较鉴赏题) 1.(1)C 解析 C 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
10、不符。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 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 (2)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 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两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2.(1)D 解析 D项,“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错误,尾联前一句是以游人迷失来侧面烘托 西湖景色的美好,不属于直接抒发情感。 (2)从描写对象上看:本诗通过波光、柳色、斜桥等景物的描写侧重展现景色秀丽、空 蒙的西湖自然美景,而望海潮既展现西湖自然景色,更侧重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 活
11、美。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而望海潮 则是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官员治理的称颂。 3.(1)D 解析 D项“同大部分赠别之作一样”错,古代诗歌中大部分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 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2)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而本诗尾联 运用典故,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真诚、殷切的期望。 4.(1)C 解析 C 项,“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分析不当,陆词上下片均有虚有实。 (2)相同点: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不同点:
12、岑诗中京城与边疆相隔“万里”之遥,“费 马蹄”“愁地尽”“觉天低”可见旅途艰辛,既表达了诗人不畏艰辛、远戍边疆的报国之情, 又暗含希望朋友多珍重之意;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 壮气概。陆词表达了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 心的愤懑不平。 5.(1)B 解析 B项,“既然扬起了帆就要相信风能把船送到目的地”错误,“扬帆但信风”中 “但”是“只”的意思,“信”是“听凭”“任由”的意思。 (2)同:都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两首诗分别用“离心”“愁心”直接点明离愁。异:尚诗借 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当友人归去,天各一方,只有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
13、遥望祝福,使人 借眼前之景抒发万里不尽之情。李诗借物抒怀(或移情于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 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伴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表达了自己 对友人的关怀、同情、担忧。 6.(1)D 解析 苏轼诗题目中有“夜坐达晓”,可见是“独坐,直至天明”;苏辙诗则无法判 断,“欲旦”是由于“月入虚窗”产生的怀疑,并未真到天明。 (2)两首诗都从写对方落笔。苏轼想象雷州的苏辙也在深夜端坐,希望与弟弟隔海共同 分享月亮的幽光;苏辙想象苏轼在儋州生活困难,应无酒可饮,欲托送信的船只将自己的 酒带去一些与兄长分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深切思念和关爱之情,同时也借分 享月光和饮酒流露出乐观旷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