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953951 上传时间:2020-12-15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24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2.2 2.2 红烛红烛 教案教案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意诗情,更好地欣赏诗句。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 讽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 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 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难点: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 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 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 生的一首诗歌红烛,看一看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192

3、2 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 篇爱国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 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 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 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三、作者介绍三、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 年 11 月 24 日-1946 年 7 月 15 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 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 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 年考入清华

4、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 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 系列读书笔记。1925 年 3 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 年 1 月出 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 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 教授。 1946 年 7 月 15 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四、四、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 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 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 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

5、作者的生活情趣。 五、层次结构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六、全文分析六、全文分析 1.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 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

6、,诗人的那颗 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 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 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 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 神的可贵。 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

7、产生了一个问题:为 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感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 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 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 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 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 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 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

8、义哲学 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 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 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 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 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 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固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 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

9、血 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确:拟人 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 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 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

10、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 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 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 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 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 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 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优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

11、木的世人感 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5.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 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 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 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 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 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 个人的得失荣

12、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七、中心思想七、中心思想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 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 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 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 生宗旨。 八、八、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抒情的脉络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 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 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 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

13、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 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 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打发诗情, 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素的过程和结果。 2.高尚的情操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经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 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 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 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 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

14、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 贵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国。 3.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 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 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 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 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 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 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

15、,不的一问两答,有 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 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 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 心动。 九、补充资料九、补充资料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 (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十、总结全文十、总结全文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

16、 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 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 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 格美的光辉。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课后课后训练训练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 敬。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

17、析: 示例: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 国魂。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2.32.3 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教案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围绕题目,以其为中心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重点感知, 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

18、念,理解诗中 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来分析诗中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理性与感性相融 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难点:难点: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心中的天堂。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3、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九死一生黄泉路, 我又来了: 骨瘦如柴, 昂起的 还是那颗讨厌的头颅。 读完这几句诗,大家-定好奇,这个九死一生的人是谁?为什么他骨瘦如柴却 依然昂起头颅。这个人就是当代诗人昌耀。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中国的 1962 年是

19、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 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 清醒。作者在这个时期被打成右派,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 怀。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 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 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 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五、五、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 年毕业于河北省荣 军中学。1950 年参军,1955 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 湖杂志编辑

20、。1957 年定为右派。1979 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 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 七届政协常委。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代表 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著有昌 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 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 象凝重、壮美。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 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 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

21、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四、四、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短诗写于 1962 年 8 月,具有鲜明整体象征 特点,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 解读。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 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 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 远景而已。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 置。 五、五、层次结构层次结构 本文分为两部分: 一、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 二、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

22、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六、全文分析六、全文分析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2.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心象(情)+物象(美)=诗。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 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 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 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 身份的一种反映。 3.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

23、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探究: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 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 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 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 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 就决非易事。 七、中心思想七、中心思想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 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

24、大 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 颂。 八、八、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反讽的表现手法。 深度反讽是诗人昌耀在冷寂沉闷中掺入理智清醒后,然后又兑进机智和幽默 的结果,是他终于在时代之上占稳了自己的高度后豁达的心智和洒脱的情怀 的结晶。这样的反讽当然不只是昌耀诗艺的体现,而更是他居于高度之上的 心理标记和明证。 2、运用视听结合,画面壮阔。 如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婉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来表现 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 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

25、 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 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九、补充资料九、补充资料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 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 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 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十、总结全文十、总结全文 事实上,诗人所看到的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开启了我们解读这首诗歌 由外而内的通道,从而衔接起我们从诗入昌耀个体的内里世界

26、阐释诗意的 空间。既然坚守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 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灵,这正是 昌耀所要思考和揣度的所在,正是昌耀所要挖掘和探询的层面。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课后思考诗中,诗人要表达的他的高度究竟是什么呢? 课后课后训练训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对下

27、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 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 河流 风 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 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 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 的我 ,指喻体鸟 ,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 D D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2.4 2.4 致云雀致云雀 教案教案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了解诗人雪莱的相关常识,把握诗歌的

28、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 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 1.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3.评价诗人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难点:难点: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5、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9、6、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云雀吗?听到过云雀的叫声吗?这样的声音会引发你的 哪些想象和联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雪莱笔下的云雀,诗人从云雀的叫声 中联想到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他想借助云雀表达什么。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 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 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 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

30、艺术追求。 六、六、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22 年 7 月 8 日在 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 30 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 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 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 追求。雪菜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 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菜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六、六、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云

31、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在诗歌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五、层次结构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 :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是对云雀作出总的 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 :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 唤醒同情 。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 :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 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 :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 灵 。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 :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 :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 面和人的不

32、幸。 六、全文分析六、全文分析 第一节: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的强烈感受和最初反应,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 的。他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 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 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第二节:写出了云雀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 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第三、四节:描写云雀升上晴

33、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 这侧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 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第五、六、七节:诗人以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诗人在第五、六、七节中,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 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第八节:诗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诗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 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 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 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

34、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 一再论及的唤醒同情。而以人们从未留意过的一句则表明诗人比 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细致,想象力最博大的人,立法者和先知, 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 第九节:诗人自况,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而唱出的甜美如爱的歌曲。 在这节诗中,诗人把云雀鸣声比作怀春少女为了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而 唱出的甜美如爱的歌曲。这正是诗人的自况。 第十节:写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不露形影。 接着,他又比之为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都像隐居深闺的少 女一样,不露形影。体现了雪莱所说,诗人写诗,并非自求闻达。 第十一节:写玫瑰在绿叶呵护下生发出芳菲

35、与香甜却便宜了鲁莽的飞贼。 玫瑰在绿叶荫蔽下,绿叶遭受到热风的摧残,却呵护着玫瑰生发出醉人的芳菲 与香甜,该享受着芳菲与香甜的人没有享受到,却招引了鲁莽的飞贼沉醉。 第十二节:在更高的二个层次,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 欢悦。 诗人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 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清新、欢悦,在更高的二个层次, 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 第十三节:雨后苏醒了的花蕾虽然明朗、欢悦,但还没有云雀歌声的美妙。 诗人先浓墨重彩描写雨后的花蕾明朗、欢悦,然后在最后一句,笔锋一转,写 雨后的花蕾明朗、欢悦,全都不及你的音乐。

36、第十四节:诗人赞颂云雀的歌声是神圣的极乐音流。 这节诗中的飞禽或是精灵,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 禽。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给予答案: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第十五节:诗人认为,世界上许多有名的歌声,都没有云雀的歌声那般美妙动 听。 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 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 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 切罪恶的根源。 第十六节:云雀的歌声有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 倦怠永不会出现/那

37、烦恼的阴影,从来/ 近不得你身边 /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诗人认为,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 是因为云雀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第十七节:雪莱认为有理性的人不惧死亡,应该造福人类,创造生命的价值。 雪莱在第十七节谈到了死亡。人总认为一切生灵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生命。 而雪莱认为,在参透了生死真谛之后,便可达到无所畏惧、无所挂碍的坦荡境 地。雪莱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该造福人类,这是生命的价值。而高尚的灵魂永生 不死,只会回归到他所来自的本源而和宇宙精神合一,那时,死去的将是 死亡。这种理解,也正是雪莱虽时刻预感死亡临近而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 第十八

38、节:我们最美的音乐,往往也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本节至二十节,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共同特征: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 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但也揭示了某种真理: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 的事物自扰/我们最真挚的笑/也交织着某种苦恼/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 思的曲调。读到此处,生活现实中的人们,会不禁产生共鸣。我们最美的音 乐,往往也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第十九节:诗人感叹自己不知道怎样才能接近于云雀的欢愉。 云雀的歌声尽管美妙动听,但人类是生活环境毕竟不是云雀的世界。是/即使 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会/抛洒任何一滴眼泪/我也不 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第二

39、十节:诗人对云雀歌声的美妙的概括,表明艺术作品美妙富饶是因为作者 具有不凡的品质。 第二十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同时表明,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 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高超的艺术技巧只能为鄙弃尘土的艺术 大师所用。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 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雪莱说:诗人的言语总是隐喻的,全诗在使用大量 的明喻和: 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象征,一个理想艺术大 师的形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 有。 第二十一节: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七、中心思想七、中心思想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

40、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 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 世界的精神。 八、八、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 光明、美丽的象征。 2.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 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 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 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九、补充资料九、补充资料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 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

41、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 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 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十、总结全文十、总结全文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 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雪莱说: 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 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 全被揭露过。 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理解致云雀可以成为理 解雪莱其人其诗的

42、一把金钥匙。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熟读致云雀 ,复习象征的意义。 2、选读雪莱的一首诗。 课后课后训练训练 西风颂(节选) 雪莱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请作赏 析。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 运用了象征手法。这句话表面是说冬天到来了,春天也会很快来的。其实是在 说一切的难事都会过去的,希望和成功也就

43、要来了。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3.1 3.1 百合花百合花 教案教案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3. 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小说思路,明确小说构思精巧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体味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 形象和安排情节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主 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小说所表达的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

44、: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 2、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难点:难点: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7、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8、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一个跟女同志说话都会满脸是汗,衣服刮破却不肯让缝,枪筒里插菊花的 小通讯员,是多么的腼腆、羞涩、执拗又热爱生活呀!可恰恰是这样一个年轻 的生命为了救护群众放弃了自己的性命。同样淳朴善良的新媳妇一针一线地为 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缝着衣服,最后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条洒满白色百合花 的被子,盖在了那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上。何其伤感,作者又是怎样巧用 心思,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小说百合花 。 二、写

45、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 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 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 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 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作者的写作动机 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七、七、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茹志鹃(1925 年 9 月 13 日1998 年 10 月 7 日),浙江杭

46、州人。曾用笔 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 年 9 月出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 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 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 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 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 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担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 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 年从原南京军区转业到上 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她是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作品】 百合花 静静的产院 如愿 阿舒 三走严庄等 七、七、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百合花代表纯洁、优雅、高贵。文中既指新媳妇棉被上的百合花,又 象征了解

47、放军的崇高品质和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百姓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暗 示了文章主题。题目精练巧妙,内涵丰富。 五、层次结构五、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 :从开头至这都怪我了 。 写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 第二部分(发展) :从我们到包所至现在,他至少要裸露一晚上的肩 膀了 写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的经过。 第三部分(高潮) :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至两个干硬的馒头 。 写通讯员为救担架员而牺牲。 第四部分(结局) :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至结尾。 写新媳妇执意给通讯员盖被的情形。 六、全文分析六、全文分析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 却

48、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 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人物轻松 愉快的心情,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 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通讯员这看似奇怪的举动写出了什么? 分析:细腻地写出了他对护送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善解人意,对女同志的细心 体贴,但腼腆和憨厚,怯于和女同志在一起。 3、插叙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拖毛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插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包含着我对故乡 生活的热爱,也增强了我对通讯员的亲切感。 4、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 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 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分章节分课时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