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1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案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3领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表达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情 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 难点:难点: 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 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1949 年 9 月 21-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
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著名的讲话。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 662 人。林 2 伯渠、谭平山、董必武等分别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作了说明。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 法 。在同月 30 日,他在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 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 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
3、无 限光明的。 从此,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成为人 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字词: 剥削(xu) 复辟(b) 不屈不挠(no) 挣(zhng)扎 警惕(t) 勉强(qing) s(撕)毁 国 hu(徽) gng(纲领) 松 xi(懈) jin(艰)苦奋斗 ju(决)议 t(屠)杀 3 三、三、总体感
4、知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 段) :回顾历史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78 段) :立足当下指明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斗争的策略; 第三部分(916 段) :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 四、四、学习课文学习课文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这篇开幕词,先是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占人类总 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 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在对 未来的展望中,开幕词又指
5、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都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 自豪、无比的自信,处处洋溢着中国人民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毛泽东的这篇演讲,根据所讲的内容不同,情绪和语调也随之变化,请 在课文中找出情绪、语调不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确: 如课文第 3 段,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叙述了英勇的战争,情绪激昂,语 调高扬而坚定。第 4 段,回顾了 1946 年那次政治协商会议,阐释了形势变化的 必然性,语调沉稳而坚毅。第 6 段,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 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情绪激越,无比自信,无比豪迈,语调高昂、坚定
6、而自豪。第 7 段,谆谆告诫,态度诚恳,语调沉稳,语速较慢。后几段在谈到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形势时,既肯定了困难,又指出了光 明的前景,语调平稳、坚毅而自信。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以它作为这篇演讲的 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4 站起来了的意思是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不屈不挠的斗 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 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地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 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7、南京条约 。之后其 他西方列强也接踵而至,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逼迫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签署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鸦 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 运动,为了反对侵略和奴役,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 一次又一次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 经过长达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自己的主权。从此,中国人民 站起来了。 4.文中
8、运用任何 一切 完全 从来 必须 决无等词语,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任何 一切 完全 从来 必须 决无等词语,从逻辑上讲,都 属全称词语,即包含了一切情况;从语气上讲,则有坚定无疑的意味。毛 泽东在演讲中大量使用这些词语,则反映了他广阔的胸怀、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这也是他的文章和讲话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的重要原因。 自我检测自我检测 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为掌握 金钱游戏规则和追求时尚生活同样重要。 随着高考日益,各学校纷纷把备考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心态调整上,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考试,树立高考必胜的信念。
9、 旧法当废,新法如何?我们期待新拆迁条例能走得更远,希望其能在 5 公民私人财产权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约束权力的努力。 A.独力 临近 保证 B.独力 邻近 保障 C.独立 邻近 保证 D.独立 临近 保障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24 题。 劳动者底劳动者底 【注】【注】觉悟 觉悟 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演说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演说 陈独秀陈独秀 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 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 最有用最贵重。 这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吃的粮食,是那种田的人做的,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人 做
10、的;我们穿的衣服,是裁缝做的,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人做的; 我们住的房屋,是木匠、瓦匠、小工做的,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 人做的;我们坐的各种车船,都是木匠、铁匠、漆匠做的;还有许多机器匠、 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水手、搬运工人等,才能把我们的货物和我们自己送到 远方,这都不是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人底功劳。这世界上若是没有种 田的、裁缝、木匠、瓦匠、小工、铁匠、漆匠、机器匠、驾船工人、掌车工人、 水手、搬运工人等,我们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屋住,没有车坐,没 有船坐。可见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 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
11、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 如此,人类社会,岂不是要倒塌吗?我所以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 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我们现在一方面盼望不做工的人,快快觉 悟自己无用的下贱;一方面盼望做工的人快快觉悟自己有用、贵重。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 是要求管理权。现在欧美各国劳动者底觉悟,已经是第二步;东方各国像日本 和中国劳动者底觉悟,还不过第一步。 6 在表面上看起来,欧、美、日本的劳动者,都在那里大吹大擂的运动;其 实日本劳动者底觉悟和欧美大不相同。因为他们觉悟后所要求的,有
12、第一步、 第二步的分别。第一步觉悟后所要求的,是劳动者对于国家、资本家,要求待 遇改良(像减少时间、增加工价、改良卫生、保险教育等事) ;第二步觉悟后所 要求的,是要求做工的人自身站在国家、资本家地位,是要求做工的人自己起 来管理政治、军事、产业,和第一步觉悟时仅仅要求不做工的人对于做工的人 待遇改良大不相同。第一步要求还是讨饭吃,必须到了自己有饭吃的时候,油 盐柴米菜蔬锅灶碗碟等都拿在自己手里,做工的人底权利,才算稳固。否则无 论如何待遇改良,终是仰仗别人底恩惠、赏饭。 中国古人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 来说: 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各国劳动者第二步觉
13、悟,第二步要求,并没有别的奢望,不过是要求做工 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居于治人的地位;要求那不做工的劳心者居 于治于人的地位。 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 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 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 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选自独秀文存 ,有删改) 【注】底:旧同的 。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演讲中先破后立,在否定一班糊涂人的错误观点之后,表明做工的人 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 B.做工的在文章中反复出
14、现,有利于作者表达做工的人才是真正撑住这个 社会的力量的观点。 C.各国工人当时的觉悟有所不同,分为两步,欧美和日本的劳动者已经是第二 步,要求拥有管理权。 D.各国劳动者的第二步觉悟不仅追求自己地位的提升,还强调要改变劳心者的 不合理地位。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A.作者认为如果没有做工的人,人类社会就会倒塌,而没有皇帝、总统、做官 的、读书的人则不会影响人类社会。 B.作者认为当时社会的人的不觉悟包括不做工的人和做工的人两个方面,并不 能只是提升做工的人的觉悟。 C.作者认为,中国做工的人虽然还没有第一步觉悟,但应该晓得有第二步觉悟, 且要坚持去进行劳动
15、运动。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既提供了批判 的对象,也提供了批判的内容。 4.这篇文章体现了演讲稿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1.D 8 2.C 3.A 4.针对性。这篇演讲稿是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上的演说,针对劳动 者的地位和权利展开演讲,演讲针对性十分强。鼓动性。作者的演讲能关注 听众的切身利益,关注工人的油、盐、柴、米、菜等方面,善于调动听众情绪, 赢得好感。口语化。演讲稿语言平实中肯,极少使用复杂的句式和词语,能 够让听众听懂。 解析:解析: 1.独立:不依靠他人,强调自主性。独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 ,强调自 己的力
16、量。根据语境,应该选用独立 。邻近:位置接近;附近。多用于静 态。临近: (时间、地区)靠近;接近。根据语境,应该选用临近 。保障: 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 ,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保证: 担保,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根据 语境,应该选用保障 。 2.从原文现在欧美各国劳动者底觉悟,已经是第二步;东方各国像日本和中 国劳动者底觉悟,还不过第一步可以看出, 欧美和日本的劳动者已经是第二 步的说法不正确。 3.没有皇帝、总统、做官的、读书的人则不会影响人类社会于文无据。 4.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演讲稿的基本特征。演讲稿要针对一定的对象和 一
17、定的问题,这篇演讲稿准确把握了劳动者的特征,重点谈劳动者的地位和权 利。演讲稿的语言要有鼓动性,文章多次出现他们 我们这类称呼性的词 语,增进了情感的交流。演讲时要用听众能接受的语言讲述,否则就会出现沟 通困难等问题。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2.1 2.1 长征胜利万岁长征胜利万岁 学案学案 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9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点: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难点:难点: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
18、的自豪、喜悦之情。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一、预习新课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 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 中央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 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二、导学基础知识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 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 行了 380 余次战斗,攻占 700 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 430
19、余人,共击溃 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 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 1935 年 10 月到达 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 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 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 1935 年 10 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 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10 五、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 ,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 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
20、级革命家、军事家。于 1929 年参加革命,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 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 1 军团第 1 师政治委员,指挥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5 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获一级红 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 ,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三、总体感知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8 段) :我们终于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 9-20 段) :我们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
21、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 21 段) :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 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 22 段) :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 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 23-31 段) :回忆在吴起镇时, 我与黄开湘在前往参加召 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遇到了邓小平同志。 第六部分(第 32-46 段) :全军干部会议召开,毛主席发表讲话,大家受到 鼓舞,最后进行全体会餐。 四、四、导读理解导读理解 1、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
22、本文写了哪些事件。 本文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 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11 3、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 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场面描写:如第 2 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 ,描 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动作描写:如第 2 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 冲 跑的动作 描写。第 8 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 心理描写:如第 2 段我们都很高兴 。 侧面描写:如第 4 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 , 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 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
23、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记叙、描写 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 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 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 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 充沛。 5、精读倒数第 5 段,通过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体
24、会长征胜利的意义, 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段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毛主席对长征作了高度而准确 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 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 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 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 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12 自我检测自我检测 1.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使用比喻、拟人的 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连贯、生动。 (100 字左右) 秋天 笑脸 丰收 田地 2.请为下
25、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字) ,并进行简要评论(50 字左 右) 。 新华社上海 11 月 2 日电 为解决租房市场房源信息虛假、价格不透明等问题, 10 月 31 日,北京租房新政策正式实施,住房租赁监管平台上线。此前不久, 广州推出政府住房租赁平台阳光租房。9 月底,杭州市联合阿里巴巴、蚂 蚁金服打造的政府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也已正式启用。 记者发现,目前,全国十余个城市已出台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 均提及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专家称,这是 各地落实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关键一招 。当前,百姓租房存在几大痛点 : 虚假房源多;合同不报备,发生
26、纠纷时租客维权困难;房东涨租、租期随意, 二房东现象屡禁不绝等。各地推出的官方住房租赁平台,将通过收集和发布租 赁信息、动态监测租赁信息、指导住房租赁价格等措施,有效遏制租房乱象。 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短短半月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人团及选手俨然成了一个大家庭,场上答 题争冠激烈比拼,场下交换微信互诉衷肠互诉衷肠,并利用录制间隙自发举行戏曲大合 唱。 13 冷空气真是加班加点地制造寒冷,周一开始,大风再次归来,降温明显,让 出门的市民浑身不寒而栗不寒而栗,充分感受到严冬的残酷无情。 也许我们曾经自怨自艾自怨自艾过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因为某些方面的失败而怨天尤
27、 人,但请别忘了: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该感谢生活。 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能通过前端抓拍机上传的抓拍人脸图片对在逃人员进行 实时比对报警,并及时通知现场安保人员,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无所遁形。 尽管各国的植树节没有统一规定的日期,但许多人自发走到义务植树的行列 中,栽种一片新绿;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 色家园。 在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中频频被提及的茂名浪漫海岸是一个以爱与 浪漫为主题的度假区,不少新人在这里的蓝天白云与海岸的见证下义结金义结金 兰兰,许下爱情的诺言。 A. B. C. D. 14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秋天的田地里,到处
28、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大地像被铺 上了一层金子,豆荚鼓着大肚皮,好像要破裂似的,一朵朵棉花咧开了小嘴, 高粱也笑弯了腰人们忙着收获,暂时的劳累挡不住那一张张惬意的笑脸。 解析:此题是扩写题型,扩写时要有合理的想象,所写语段要有情景,有画面 感,重在描写。另外,要注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能平铺直叙。 2.答案:标题:十余城市将建官方住房租赁平台 评论:政府主导建设租房平台,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 切切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决心。 解析: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作用是概括、评 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这则新闻主要讲的是住房租赁,结合
29、全国十余 个城市已出台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均提及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 易服务平台,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等分析,标题可以为:十余城市将建官方 住房租赁平台。新闻评价就是针对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作答本题时首 先要明确自己的评价角度,如可以围绕建官方住房租赁平台的好处进行评 论等,然后联系新闻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作答。 3.答案:B 解析: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 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此处使用正确。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望文生义。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不能带宾语。 无所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地展现
30、在人们面前。此 处使用正确。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实践。此处使用正确。义结金兰:原指 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此处用错对象。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2.2 2.2 大战中的插曲大战中的插曲 学案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5 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 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点:了解聂荣臻将军的任务形象特点。 难点:难点: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一、预习新课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件曲折有趣 又很
31、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 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二、导学基础知识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年版) 。1940 年 8 月,我 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 年 8 月 20 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 扑向井经车站,8 月 21 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井经 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
32、出来。 六、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 年 12 月 29 日-1992 年 5 月 14 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 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1923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到苏联学习。建 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 16 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 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 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3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 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三、总体感知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 :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5 段) :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 6-10 段) :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 11-14 段) :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 15 段) : 插曲成佳话。 五、五、导读理解导读理解 1、从 7、8 两段中可以看出聂荣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八路军是一支什 么样的队伍? 聂荣臻是一个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至仁至义的品质以及政治家、军事家的 远见卓识的人。八路军怀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
34、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 正义之师。 2、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 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 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 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 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3、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
35、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 17 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 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 人员有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 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 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战火中 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 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 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4、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
36、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 ,表现了他的 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 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 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 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 ,体 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 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自我检测自我检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 年 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4 周年纪念 活动,全国各地举办
37、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 怀先烈。 B.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依靠全民抗 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松花江上 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 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 事。 D.针对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中国正当权益, 中国在 2018 年 4 月 5 日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 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 18 例相同。 示例:示例:练兵备战,抢险救灾,援百姓显神威,中国人
38、民军队具有伟大的担当使 命。 材料:材料:献身 维和 领航 保民族伸大义 护人类推战略 助国际稳态势 跨国作战 反恐维稳 构建体系 驱逐外虏 建设强军 海上 维权 3.从古到今,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回忆以往学过或读过的古 诗,默写两句描写战争的诗句。再写一条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的 公益广告语。 (1)诗句:_。 (2)广告语:_。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 项,搭配不当,应将纪念活动改为纪念日 。C 项, 不仅在唱响 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语序不当,按照一定的逻 辑顺序,应为不仅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同样也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
39、 。 D 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正当权益后面加上的行为 。 2.答案:驱逐外虏,跨国作战,保民族伸大义,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献 19 身使命。反恐维稳,海上维权,助国际稳态势,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维 和使命。建设强军,构建体系,护人类推战略,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领 航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从示例来看,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两个 连动的动宾短语,一个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连动句,一个具有完整主谓宾 的句子。从句式来看, 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使命是一个固定句 式,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定语。从语意上看,一、二句是讲述人民军队的具 体表现,三、四句是对其表现进行总结。于是,从献身使命
40、来看, 驱 逐外虏、跨国作战是其具体表现, 保民族伸大义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 括。从维和使命来看, 反恐维稳、海上维权是其具体表现, 助国际 稳态势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从领航使命来看, 建设强军、构建 体系是其具体表现, 护人类推战略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 3.答案: (1)示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任选其一即可) (2)示例:同战争分手,与和平结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世纪梦想变为 现实。 (任选其一即可)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3.1 3.1 别了, “不列颠尼亚”别了, “不列颠尼亚” 学案学案
4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20 重点:重点: 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难点: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 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 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
42、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 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 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 年)的爆 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 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 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 可侵犯的体现。 1997 年 7 月 1 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 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 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
43、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 现在读者面前。 21 (二)作者简介: 别了, 不列颠尼亚 选自1949-1999 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 外新闻选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 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以及 1997 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三)字词: 1.字音字形 凝重(nng) 瞩目(zh) 易帜(zh) 港督(d) 陈迹(j) 赠言(zng) 七、词语释义 凝重:庄重。 掩映:彼
44、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六、六、总体感知总体感知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语(第 1 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 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主体 (210 段) 22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结语(第 11 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四、学习课文四、学习课文 1.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 不列颠尼亚 ,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 毛泽东主
45、席在 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 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 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 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 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 (在哪些段落里) ,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 如:第 4、7、11 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
46、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 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 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3.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 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 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 比如: 4 点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 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 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 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
47、重 ,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 23 归祖国。 4.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 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日落仪式? 明确: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喻指在它的领 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 年 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 起, 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 式称为日落仪式 。 5.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 刻含义? 明确: 现实场景。1841 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 年, 不列颠尼亚 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历史轮回。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 从海上 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 之情,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