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色透练特色透练 4 散文类文本阅读散文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绣朵花儿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 红冷落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但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 有幸学会针线活,这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陪嫁的物品。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纸 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 蜡花纸装饰,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 花色。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 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
2、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 片儿。母亲说,现在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针线笸箩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 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针线笸箩似乎只是母亲传承风俗的心 意而已。 结婚初期,我把针线笸箩作为古董收藏,不久,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 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急忙找出针线笸箩,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 逐一牢牢固定;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及时发现遗落 在地上的它,于是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结婚 时的床单是喜庆
3、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于是寻找花色和质 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 我们的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 出磕磕绊绊,出现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 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已离世十余年,但是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 来越珍惜它。 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 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 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可弥补残缺。
4、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 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 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 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 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 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 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 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 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
5、利穿透,顶针 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 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 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 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 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 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 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 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
6、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 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 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 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可见,学会给 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缝 缝补补,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章由“补丁”一词的逐渐遥远引出做针线活的话题,接着叙写“我”的 嫁妆“针线笸箩”, 讲述“我”做针线活的经历, 娓娓而
7、谈, 饶有生活情趣。 ( ) 答案 2“我”把当作古董收藏的针线笸箩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开始钉纽扣、补床 单,这既是因为“我”生活角色的转变,又因为“我”对缝缝补补产生了新的认 识。( ) 答案 解析 从文章内容上看,并非“对缝缝补补产生了新的认识”才请出“针线 笸箩”,而是真正需要使用“针线笸箩”。 3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文采斐然,如“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巧用拟人 手法,生动形象;“拿针线规劝一番”,“规劝”一词新颖别致又幽默风趣, 发人深思。( ) 答案 4文章构思巧妙,哲理深沉。通过叙写“打补丁”这类生活琐事,从中发掘 生活哲理,以小见大,富有启示意义。文章夹叙夹议,事、理、情有机融合,浑
8、然一体。( ) 答案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中的“小小的针线笸箩”在行文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自然 巧妙地将文章的有关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井然有序。 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赶紧拿针线规劝一 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 染力。 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 “我”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也道出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 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朴 实无华,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字里行间流
9、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 情。 答案 D 解析 “没有什么文采”错,文中描写细腻,并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都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2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_ 答案 人生的内里有时是朴素的,但会带来丰富多彩的人生。人生(生活) 不要轻言放弃,需要用心用情来对待人生(生活)的困境。人生不完美,生活有残 缺,需要守住内心,需要缝缝补补的精神。人生遇到难关时需要一种精神来支 撑,需要强大的内心、不懈的奋斗,以从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生活的苦难、 烦琐、裂痕,需要乐观对待,才能活出精彩。 解析 选择关键词进行概括。
10、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在文中找到富有人生哲理 的句子。“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 色”可得出;“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 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可得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 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随着 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可得出;“生活中 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 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可得出;“那些 苦难、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
11、块新的心 气儿去打补丁”可得出。将这些句子进行整合,组织答案即可。 3文章中有实写和虚写,虚实结合。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 要分析。(6 分) 答:_ 答案 围绕“小小针线笸箩”来实写,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富有感染力。 在实写基础上虚写,阐述生活哲理,引人深思,给人教益,丰富作品内容。 虚实的巧妙结合,既能表现“小小针线笸箩”是作者生活的陪伴,作者对它的珍 惜之情,又能表现出“小小针线笸箩”蕴含的生活真谛,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使主旨内蕴更深刻。 解析 本题考查“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运用的能力。首先明确虚实结合的 含义,“实”就是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而“虚”就是虚写
12、, 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虚实结合,虚实 相生,使主题表达更丰富。本文围绕“小小针线笸箩”来写,这是实写,使作品 富有生活气息;阐述生活哲理是虚写,给人教益,丰富作品内容。然后结合文本 分析虚实结合的效果,虚实结合,既能表现作者对“针线笸箩”的珍惜之情,又 能表现它蕴含的生活真谛,使主旨更深刻,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读写结合 缝补生活的缺口 衣服有了破洞,我们可以缝缝补补;如果我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难道我们 就可以臵之不理吗? 假如你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你也应直面那惨淡的景况,应该镇定而细心地给 伤口消毒、上药、缝针。虽然每一次的处理,都有刺骨的疼痛,但时间会抚平
13、伤 疤。 生活的细微处“珍藏”着缺口,我们能做的就是,会用一根处世的针外加对 生活的勇气,缝补我们心灵的创伤,不紧不慢地“绣”出一朵盛开的花。愿我们 可以像缝补衣服一样,缝补我们在生活中受伤的心灵。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个字的故乡 周伟 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 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等黑发 变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 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繁叶茂的一 棵老树。八太婆被抓了“壮丁”的崽还没有回来。有人劝她,不要等了。她说: “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我常常看
14、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 影”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喃自语: “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 等到了,是一种胜利和满足;等过了,是一种踏实和美丽。等,不单单是等 一个人,不仅仅是等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整个心在等。心与心的等待,超越 时空,超越语言,比什么都重要。 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 高兴了,汉子们就开怀大笑,在火塘边,大碗大碗地喝着苞谷烧,咬着猪头 肉。嫌不过瘾,干脆伸出手去抓,肉肥汪着哩,也把手弄肥滑了,晶亮晶亮地流 着油,脑门上的汗一线一线地,从满脸的黑土地上流下来。火塘里的火,旺旺地, 开怀地呼呼
15、呼地笑。就是有个鸡零狗碎的事,乡里乡亲谁也不放在心上,袒露胸 怀,总是检讨自家的不是。 姑娘开了怀,小伙喜癞了,欢快地追逐着,嬉戏着。山川田野上,走一路, 笑一路,写下一路抒情的篇章。有过一回,让人美丽感动一生。一生再也难以忘 怀。 故乡开怀的日子,大多选在金色秋天的收获季节里,甚或把欢乐陶醉在油亮 亮香喷喷的腊月里。也许,他们的春天太忙碌,夏天太多情。 故乡里最怕最怕的一个字是单,最真最真的一个字也是单。 走山路,最好多凑几个人,一个人太单了。还记得,晚婆婆总在山路这头送 走一起一起的过路人。白天,她定要过路的人先歇上一会儿,喝口水,呷杆烟, 养足劲才走。晚上,给过往的行人点一个火把。这时,
16、一律地说,不怕!你只管 往前走,不要回头,我看着你走,我就站在你的身后,你就不觉得单了。 后来,我晓得晚爷爷有一天也是从山路这头走过去,再也没有走回来。晚婆 婆哭得山摇地动,“一七”(七天)水米不进,一句话也不言语。后来,就常见晚婆 婆唠叨:单,单了,啥都不怕,就怕单了。老鬼走了,我一个人,单了;老鬼在 那头,就他一个,日夜里过,也太单。要走,总得一块走,手牵着手 故乡的文章里,要说的字还很多很多,都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动不动,就会 一个一个地蹦出来。 故乡的山川土地,雄浑,肥沃,壮美无边。在乡人眼里,就不仅仅是山,就 不仅仅是水,就不仅仅是地。是亲人,最亲最亲的人!是父亲,是母亲! 他们一个字
17、就把人生说透,世间看穿。父亲是山,母亲是地。父亲的伟大都 长在山上,母亲的慈爱都生在土里。是的,他们再没有办法,故乡的字都是生长 在父亲山母亲地的土壤中,一个字一个字都是打磨了几千年的。 一个字就是浓缩的一页历史,沉甸甸的。要读懂她,其实,什么也不用说, 什么也不用做。要说,只轻轻地说一个想字,在梦里说了千万次的那个想字。一 个想字,说起来很轻很轻,看起来很淡很淡,却要胜过浓浓的爱字千倍万倍,千 锤百炼,千万钧地重。一辈子望穿秋水,日思夜想,行色匆匆,几千里路云和月, 到头来,投到故乡的怀抱里,只会捧一抔黄土,贴着胸;掬一捧山泉,甜着心。 啊,故乡!回,回了,我回到你的身边来了!回,四四方方的
18、两个方圈,大 圈套小圈,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记住一个回字,就能走准一生,方方 正正地做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论贫穷和富有,得意或失意,风光也好无 名也罢,都一样地走了一圈,回到原地,回到最后的安居地。一个回字,一生的 体验,尽在不言中。 故乡,年年月月,日复一日,总是这样吝啬,吝啬到不肯多用一个字。 哦,我一个字的故乡! (原载散文 海外版 ,有删改)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章描写了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事、故乡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 对故乡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 答案 2“无论贫穷和富有,得意或失意,风光也好无名也罢,都一样地走了一圈, 回到原地”表明作者
19、已看透生活,认为平淡是真。( ) 答案 解析 “表明作者已看透生活,认为平淡是真”分析错误,表达的意思应该 是“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记住一个回字,就能走准一生”。 3文章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如“父亲是山,母亲是地”“一个字就是浓缩 的一页历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 答案 4文章以“一个字的故乡”为线索贯穿全文,分别记录了故乡的一个个字, 在构思行文上形成回环,构成一唱三叹之美。( ) 答案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八太婆喃喃自语“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其实老人 也知道这种等待毫无希望,
20、她的等更多是一种心安的态度。 B文章第七段通过火塘边的场面描写,刻画了故乡的汉子们的形象,大碗喝 酒,大手抓肉,大汗淋漓,洋溢着开心与快乐。 C晚婆婆哭得山摇地动,“一七”水米不进,这夸张的表达,传递的是晚婆 婆刻骨铭心的伤痛和对晚爷爷的一片难舍难离的深情。 D本文以“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开篇,以“我一个字的故乡”收束,首 尾呼应,在构思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 项,“老人也 知道这种等待毫无希望”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当有人说“要是真等不到呢” 时,八太婆一怔,说明老人之前没有想到过等不到的结局。 2故乡的人有哪些性格
21、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6 分) 答:_ 答案 执着善良。比如八太婆等儿子归来,长年累月,苦苦守候,用了整 个心灵;而乡人也为老人伤心难过,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心胸开阔。乡里人不 会把鸡零狗碎的事放在心上,总是先检讨自家的过错,足见淳朴坦荡,心胸开阔。 重情重义。晚婆婆对晚爷爷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生在一起,死也要一起牵手走, 感人至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阅读全 文,文中描写的人物主要有“八太婆”“汉子们”“姑娘、小伙”“晚婆婆”等, 可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中,概括出故乡的人的性格特征。 3作者说“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22、(6 分) 答:_ 答案 说故乡是散文,意味着故乡的人和事,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和作者 对故乡的一片深情紧密相连,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而且这深情是舒缓绵 长的,足够娓娓道来,但越来越感动人心。说这篇散文是干脆的,是因为故乡 的人和对故乡的情感往往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但是一个字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 沉甸甸的。字虽少,但情深意重,蕴含丰富。作者用这样一个比喻,高度概括 了故乡和故乡人的特征,更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也给人以 无限美好的遐思。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 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句出现在文章开头,说故乡是“散文”,散
23、 文特点是形散神聚,在本文中,“形”即作者印象中故乡的人和事,“神”即作 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也就是说作者对故乡的人和事的记忆,对故乡的深情符合 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说故乡这篇散文是“干脆”的,是因为故乡的人和 对故乡的情往往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这些字简短干脆,却又蕴含丰富。作者用 这样一个比喻,概括了故乡和故乡人的特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也给人以无 限的遐想。 读写结合 乡愁 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为了理想,我们背井离乡。城市喧嚣,物欲 横流,我们在拼,在争,也在挣。当疲惫的心望见明月,故乡就会从远远的地方 走来。走进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走进王维“来日绮窗前,
24、 寒梅着花未”的牵挂,走进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想。 很难说清“乡愁”这个词,更难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无论是余光中 写到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是席慕蓉刻画的“一支清远的 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乡愁几乎是每一个人私密且真实的情感。 乡愁是道不尽、写不完的,“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你离开 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 钱红莉 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一个女儿嫁给 了郑板桥的父亲。郑板桥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 和之意。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
25、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里,学 习八股文,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 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 郑板桥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 那时节,为了生计,他凭借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可是扬州繁华 热闹,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他郁郁 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一试, 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最后勉强地做上县令。彼时,清朝已经换了三个皇 帝,他已人到中年。 郑板桥是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砭时弊的人,二十几年来,他在县令的位臵上 就一直徘徊
26、不前。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是给皇帝身边的重臣写赋,如果讨得 欢心,也许你就会平步青云。历史上司马相如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但是写赋这 种事,你叫郑板桥去做,他肯定做不好。在六十一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 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 广养幽兰,从事书画生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 古人一直没有走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沉浮, 郁郁不得志,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于在六十一岁那年清醒过来, 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 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 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
27、生浪掷。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 透?这之后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 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 “扬州八怪” 中有五个人皆擅画梅花。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人富了以后精神难 免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况,买一些挂在厅堂明志。所以,梅花 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郑板桥独辟蹊径,专攻竹、兰、石。他一生都在画这 三样东西,不知倦意。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 风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 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张以“造物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 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
28、 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美 食家从一只鱼头里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 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 作品。 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 像一张弓。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郑板 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决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等到六十一岁回到家乡 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
29、奔上了更高的台阶。所 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早年的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 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 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 郑板桥的画好,众所周知,他的书法同样了得。从郑板桥的书法里,我同样 可以看得见烟云是兼顾了怀素的狂草逸态和黄庭坚的气势开张的一种独创的 笔法。在中国古代,历来视书画同源。前人的绘画,一般都在书法里汲取灵感。 但到了郑板桥这里,他的书法往往从绘画里寻找灵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写的 “也”字,乍看去仿佛是他画里的兰,运笔气势如兰一样秀气端庄。 郑板桥虽没留下什么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但我
30、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 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艺术大抵是相 通的。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竿,这样大框架画好,然后再慢慢描叶, 风起时,叶要有起伏态,霜叶为润,雨叶滞重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 打好,然后再补充细节。他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认真仔细观察的态度别人难以匹敌。 郑板桥的画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似简洁和顺,却深不 见底,并与“四书五经”遥遥呼应。所谓人生如墨,那个小时候被父辈寄予厚望 的郑燮,在六十一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 生来。在生前,凭借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如此。 人们为什么总是痴
31、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那是因为在他的墨黑里,我们人人 寄予了自己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这个叫郑 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有删改)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仿佛”暗示下文“在六十一 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 ) 答案 2文章第二、三段写郑板桥六十一岁之前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难、仕途的 不顺、性格的耿直,意在表明当时官场的黑暗。( ) 答案 解析 “意在表明当时官场的黑暗”分析错误,第四段有“郑板桥终于在六 十一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 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
32、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可见是为了表明郑板桥不 适合走仕途之路。 3郑板桥晚年的兰花图和早年的兰花图意境不同,寻到了灵魂的安枕,一颗 心放下来,清淡、恬然、自足、祥和。( ) 答案 4文章写了小时候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六十一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 活回到自己,表达了对郑板桥人生智慧的赞赏之情。( ) 答案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举司马相如曾以趋附的方式换取仕途升迁的典型事例,是为了与郑板 桥形成对比,表现郑板桥耿直的性格。 B文中“像一张弓”的比喻写出郑板桥天性傲岸、不与世俗为伍,但其精神 绷得太紧,以致他画出的兰花
33、都处于悬崖绝壁间。 C郑板桥的书法别具一格,这得益于他常常从绘画里寻找灵感,郑板桥的书 画造诣也印证了中国古代“书画同源”的理论。 D作者认为艺术大抵是相通的,从郑板桥教堂侄画竹联想到写作,说明了写 作同样也是需要先打框架再写细节的道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 项, “其精神绷得太紧,以致”强加因果,原文无此因果关联;“精神绷得太紧” 理解有失偏颇;“都处于悬崖绝壁间”错,处于悬崖绝壁间的是早年兰花图。 2文中引用郑板桥早年的题兰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 答案 呼应前文。说明早年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精神处于一种 突围
34、的状态。丰富人物特点。题兰诗中“千山顶上”“妙香”“去不留”等词 语生动地表现了郑板桥傲岸高洁的情操。形成对比。此诗表现的郑板桥早年的 精神品格和“六十一岁”之后的人生境界形成对比,既勾勒其人生历程,更衬托 了其晚年的“通透”。(每点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引用诗文的作用。属于文章中间的内容,需考虑 此内容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呼应前文,前文说他早年的兰花图,把一种不与世 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此时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精神处于一种 突围的状态。诗歌言志,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像兰花一样高洁傲岸的节操。另外, 从后文和手法来看,“六十一岁”前后形成了对比,反衬出其晚年的“通透”
35、。 3文章标题“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探究。(6 分) 答:_ 答案 首先,“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意味着郑板桥艰难的人生选择。郑板 桥生于书香门第,浸染于传统风习,最终辞官归田,回到自己熟悉的绘画领域。 其次,“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郑板桥选择的背后是放 弃的勇气和抉择的智慧,他解去人生的枷锁,才耕耘出独特而别样的人生。再次, “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要活得洒脱,活得通透,如 此,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题角度,于文有据,也可 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要完成这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 主
36、旨、情感的基础上来答。结合郑板桥的经历,可从“人生选择”“精神智 慧”“人生价值”等角度来分析。 读写结合 放弃是一种智慧 郑板桥选择的背后是放弃的勇气和抉择的智慧,他解去人生的枷锁,才耕耘 出独特而别样的人生。 曾经有一位登山运动员,在攀爬珠穆朗玛峰时,已经攀到 6400 米的高度,眼 看离目标只剩下 100 米,他却毅然决定下山。队友们都为他感到可惜,问他:为 什么不继续呢?只要再努力一下, 就可以攀登到最高点了。 可他却说: 我知道 6400 米是我的最高点,我一点也不感到惋惜。我常常会想到这样的事例,也始终认为 合理的放弃不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人生中,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孜孜不
37、倦去追求,也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当机 立断去放弃。并不是我们坚持到最后就会获得成功,坚持该放弃的,是一种愚蠢 的做法,这样做只会消磨我们的意志,最终将迷失自己。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 无关紧要的东西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和能做到的。因为放弃是一种人生智慧。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诗意的横峰 徐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苏 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但我固执地认为,横峰 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 横峰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踏进横峰,
38、我就疑心自己踏进了一个古老的时代。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上畈村,新篁 乡,龙门畈,葛源村,枫林坞,月光洲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 宋词的意境?当人们为传统地名急剧消失而痛心的时候,横峰的这些地名却带着 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鲜 灵灵地存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 亭子上。一座小村庄。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明朗素雅,大红的剪纸透着喜气。 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畦畦蔬菜鲜翠欲滴,体态丰满 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菜地里觅食,高傲的大白鹅优雅地踱着方步,小黄狗在 温煦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慵懒地打盹。清澈的河
39、水潺潺地流着,几只鸭子浮游水中, 不时扎到水中去觅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气泡。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木,树木吮吸着 大地的乳汁,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竹林边,成群的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 来。秋千架,老水车,悠然亭,古驿站几近消失的田园风光,如同被时光遗 忘的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 莲荷乡,莲荷的家乡。莲叶并不罕见,奇的是这千亩荷园,真实呈现“接天 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荷塘深处,极目四望,视线所及尽是亭 亭玉立的莲叶。晶莹的水珠在莲叶上滚动,小鱼小虾在莲叶间嬉戏,黑天鹅在池 塘里悠闲地游弋。荷塘边建起了一排排灰黄色小木屋,那是为外来的游客们准
40、备 的栖息之所。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多矣,我最爱的是两首出自无名诗人之手的民 歌,一首是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 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还有南朝西洲曲 :“采莲南塘 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都鲜活灵动,清新可喜,充满生活情趣。虽然还没到 莲子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莲时节鱼虾嬉戏、男欢女爱的动人场景。 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树令我为之一震。那是一棵樟树,树干粗大需数 人方可合抱,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这棵树太老了,也许几百岁,也许上千岁, 主干已经从中间裂开一分为
41、二,一支歪倒触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叶 茂,依然浓荫覆地。一棵树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历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顽 强地活着。据说,此地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 盛嫁妆,因此到处可见樟树的身影。 樟树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长条石凳上看书。只见她双手捧书,头颈微垂, 看得入迷,一袭红色长裙格外醒目。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然而她的 侧影仍然显出婀娜的身姿,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年轻与古老,鲜红 与翠绿,对比如此强烈,相处又如此和谐。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一瞬间,我竟 有了莫名的感动。 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月光洲,梦一样的名字,梦 一样
42、的小岛,轻轻地泊在信江上,绿树成荫,水禽翔集。石桥村,大片的紫云英 正在盛放,层层的梯田像翻卷的大海,乡间绿道曲径通幽横峰人爱美,他们 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秀美者,秀丽而美好。有内涵有品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聪明的横峰人,在“秀美”二字上做足了文章。亭子上的传统民俗剪纸,莲荷乡 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来源。横 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古人的诗句就是为今天 的横峰而写的。 (选自 2017 年 11 月 13 日人民日报 ,略有删改)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章将横峰传统地名的存留与其他
43、地方传统地名的急剧消失作鲜明对比, 表达的是对不珍惜传统文化遗产的做法的强烈不满。( ) 答案 解析 从文章第三段“横峰的这些地名却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 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鲜灵灵地存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来看,作者将横峰的地名与其他地方作比较是为了讴歌横峰的深厚文化底蕴。 2“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一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横峰处处有 诗意的意思,同时它是对下面几个段落内容的概括。( ) 答案 3文章多次引用古人的诗词名句,一方面是照应题目中的“诗”字,另一方 面是以诗词的意境表现横峰之美,使之更鲜明生动。( ) 答案 4文章主要写了亭子上、莲荷乡、葛源村
44、,它们是整个横峰的代表,写好了 它们,基本上就表现了整个横峰,这是以点代面的写法。( ) 答案 解答题目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横峰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 引得宋代诗人王观、 苏轼对她情有独钟, 留下千古名句大加赞赏。 B 横峰的地名都带着历史的温度,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 鲜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C葛源村是横峰最有文化品味的村落,那樟树下石凳上聚精会神地看书的年 轻女子令作者莫名地感动。 D本文采用游记笔法,移步换景,点面结合,饱含情愫,浓墨重彩地描绘了 横峰美丽如诗的乡村风光。 答案 D 解析 A 项,曲解文意,
45、宋代诗人王观、苏轼诗句所写的横峰是指山峰的侧 面,不是吟咏江西横峰县的,文中只是作者的借用。B 项,以偏概全,横峰的地名 并非“都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C 项,无 中生有,“葛源村是横峰最有文化品味的村落”的说法于文无据。 2作者为什么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请结合 作品内容简要归纳理由。(6 分) 答:_ 答案 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枫林坞,月光洲横峰每个古色古香 的地名都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徜徉在横峰 大地上,仿佛行走在一幅幅水墨画中;横峰人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走向富庶 的同时,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解
46、析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描述横峰的信息, 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作者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 的”位于文章第二段,问其原因,需要从全文中寻找,如“亭子上,梧桐畈,莲 荷乡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横峰的诗意,写在 每一寸土地上”“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横峰人爱美, 他们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横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据此进 行概括归纳即可。 3“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答:_ 答案 横峰着力打造秀美乡村,保护和修缮古村落,真正做到了“看得到 青山,
47、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横峰,不仅许多地名古色古香,环境优美, 而且民风淳朴,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宁静美好。横峰充分 依托本地资源发家致富,不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千亩荷园、高山梯田等已成 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来源。 解析 解答本题,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来理解,如“横峰人爱美,他们致力 于建设秀美乡村”“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岁月静 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亭子上的传统民俗 剪纸,莲荷乡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 经济来源”,然后再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进行把握。 读写结合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这份诗意,源于美丽的风景,更源于 当地人们的勤劳。 玉屑银末的沙滩,秀美青葱的山峦,辽远无际的草原,清新的村野溪畔 大自然是神奇美丽的;草原上厮杀着的雄狮猎豹,草丛里疾驰奔跑的野兔,天空 中自由翱翔的雄鹰,森林中悠闲荡着藤条的猴子大自然是生气蓬勃的。我们 可以攀上山顶看日出日落,可以闲游海边拣拾贝壳小蟹,可以漫步林间聆听蝉鸣 鸟啼这些都是大自然母亲赐予我们人类的无穷乐趣,无尽财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有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要像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