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色透练特色透练 7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 以补县长,补即丘长。 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今 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 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 见兄邈计事。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 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邈即引见洪,与 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 公山 、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 诸
2、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 曰:“汉室不幸,皇 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 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皇天后土 , 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 激扬,人思致节。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绍使洪领青州。洪在州二 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曰:“唯恃臧 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 赴此。超曰:“子源
3、,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 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 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 臧洪传)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臧洪为人雄气壮节,举孝廉出身。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同讨伐董卓, 深得盟主袁绍看重。( ) 答案 2董卓叛乱,臧洪说服张超国家将要灭亡,天下颠覆,现在正好是我们舍身 报效朝廷的秋天,我们应该为天下先导。( ) 答案 解析 “秋天”错误,是“时机”。 3张超的兄弟张邈与臧洪交谈之后,将臧洪介绍给刘兖州和孔豫州,二位对 臧洪的才能也感到十分惊异。( ) 答案 解析 “二位对臧
4、洪的才能也感到十分惊异”错误,原文是“皆与洪亲善”, 意思是刘公和孔公对臧洪亲近友好。 4臧洪在青州担任军队总领的两年时间里,盗匪到处都是。( ) 答案 解析 “在青州担任军队总领”错误,应是担任青州刺史,对行政事务进行 监察;“盗匪到处都是”错误,“群盗奔走”指盗匪全都逃走。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 之大者也/ B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 之大者也/ C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
5、义 之大者也/ D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 之大者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郡境尚全”意思是张超统领的“郡界还 完整”,其后断开。“吏民殷富”是指张超统领的郡内官吏百姓生活富足,“吏 民”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为天下倡先”是说为天下先导,“倡先”不 能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署郎,指汉代五官署和左署、右署三个衙门中的郎官,这些郎官是由各 诸侯国推举的孝廉按照年龄分别来充任的。 B刘兖州公山,是指兖州人刘公山。古代对人表示尊敬时,常
6、把地望(出生 地或住地)放在姓与名之间来称呼。 C歃血而盟,古代会盟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祭拜天地和祖宗神 灵,同时还要宰杀牲畜并一起饮用牲畜的血。 D皇天后土,是天和地的尊称。“皇”是大的意思,“皇天”是尊称 “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 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 项有两处错误: 一是“是 指兖州人刘公山”错误,应是指“兖州刺史刘公山”,刘岱,字公山,是兖州刺 史;二是“姓与名之间”错误,应为姓与字之间,古代对人表示尊敬时称字,不 称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7、 A臧洪弃官,非退隐之举。他初入仕途就因举孝廉为郎而补任即丘县县长, 虽在灵帝末年辞官还家,但其后又作了太守张超的僚属,可见他无厌官退隐之心。 B臧洪矢志平乱,见识过人。董卓之乱发生后他就劝张邈兄弟举起义旗报效 朝廷,兄弟俩被他的言辞打动,就联络兖州、豫州等州的太守一起谋举大事。 C臧洪有才略,富于感召力。他虽是张超的下属,但郡中的政教刑赏都由他 定;仅与张邈面语,就令其十分惊异;并在各路诸侯的盟坛上被推为宣誓者。 D臧洪讲知遇,有恩必报。他听到张超被曹操围攻希望他来救援时,便义无 反顾地求袁绍借兵,袁绍未借兵致使张超被曹操攻没灭族,遂怨恨袁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8、意思的能力。“劝张邈兄弟举起义 旗报效朝廷”与原文有出入。臧洪劝说的一番话,最先是对张超说的,张邈不在 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4 分) 译文:_ (2)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4 分) 译文:_ 答案 (1)于是设臵祭坛,将要一起结盟立誓的时候,各州郡的长官互相推让, 没有人敢于担当主盟人,都一致推举臧洪。 (2)众人都以为袁绍和曹操正关系和睦,而臧洪又被袁绍向朝廷上表荐用,他 一定不会破坏这种友好关系而招致灾祸,从远处赶到这里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9、的能力。关键词:(1)坛场,祭坛;更相, 互相;莫,没有人。(2)睦,关系和睦;表用,上表荐用;败好,破坏友好关系。 5张超被太祖曹操围困后,他认为臧洪会来救他,而众人的意见却相反,为 什么?(3 分) 答:_ 答案 众人认为袁绍和曹操关系和睦,臧洪又被袁绍上表荐用,他必定不 会破坏和袁绍的友好关系自己给自己招致灾祸。张超认为臧洪是一个义气之人, 不会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只是担心他受人节制,不能及时赶来。双方对臧洪 的了解程度不同,所以结论不一致。众人对臧洪了解不深,从一般人的做法出发, 认为他不会破坏与袁绍的关系来救张超;张超则对臧洪了解很深,知道他是位义 士,就算没有及时赶到,也应该是因为
10、受人节制。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这类问 题,需要回到“张超被太祖曹操围困后,他认为臧洪会来救他,而众人的意见却 相反”的前后文语境,他们所持观点不同的原因其实看他们各自的话就能得出结 论,主要在于他们对臧洪的了解程度不同。 参考译文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今江苏省射阳县)人。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官。 当时选拔三署的郎官用来补任县长,臧洪被选拔担任即丘县长。汉灵帝末年,臧 洪放弃官职回到家乡,太守张超请臧洪担任功曹。董卓杀死汉少帝,企图危害国 家,臧洪劝张超说:“现在王室危在旦夕,叛臣逆贼没有铲除,这实在是天下忠 义壮烈之士报答朝廷恩德舍生效命的时候。
11、现在本郡的辖界还完整,官吏百姓富 足,如果您擂动战鼓举义,可以得到二万人,用这支力量来消灭害国的乱贼,为 天下先导,这是大义。”张超赞同他的话,就和臧洪一起向西到了陈留,拜见哥 哥张邈并商议大事。张邈对张超说:“听说弟弟担任郡守,政令和教化,刑罚和 赏赐,都不由自己制定,总是委任给臧洪,臧洪是什么样的人?”张超说:“臧 洪的才能胆略和心计都超过我,我非常喜爱他,他是国内了不起的人。”张邈就 召请臧洪相见,和他交谈后对他感到十分惊异。张邈派他到兖州刺史刘公山、豫 州刺史孔公绪那里,他们都对臧洪亲近友好。于是设臵祭坛,将要一起结盟立誓 的时候,各州郡的长官互相推让,没有人敢于担当主盟人,都一致推举
12、臧洪。于 是臧洪登上祭坛端着木槃和大家歃血结盟说:“汉室遭受不幸,朝廷的纲纪陷入 混乱,贼臣董卓乘机恣意作乱,把祸害加给皇上,暴虐施及百姓,人民非常害怕 国家灭亡,天下颠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 乔瑁、广陵太守张超等,聚合义兵,共赴国难。所有参加盟誓的人,要齐心合力, 以尽到臣子的义务,即使被砍头,也绝无二心。天地神祇,祖宗神灵,都能明察 我们的忠心!”臧洪辞气激昂,眼泪横流,听了他话的人,即使是士兵仆役,无 不激动振奋,人人都想为国家尽节。袁绍见到臧洪,又特别器重他,与他结下情 分成为好友。袁绍派臧洪兼任青州刺史。臧洪在青州两年,盗匪全都逃走。袁绍 称赞他的才能
13、,改任他为东郡太守。太祖曹操在雍丘围攻张超,张超说:“我只 能依赖臧洪,他应该会来救我。”众人都以为袁绍和曹操正关系和睦,而臧洪又 被袁绍向朝廷上表荐用,他一定不会破坏这种友好关系而招致灾祸,从远处赶到 这里来。张超说:“臧子源,是天下的义士,终究不会背弃自己的根本,只是担 心他受人节制,不能及时地赶来罢了。”臧洪听说后,果然光着脚大哭,同时调 动自己统领的军队,又找袁绍请求派出兵马,想去救援张超,可是袁绍始终没有 答应。于是张超被灭族。臧洪由此怨恨袁绍,与他断绝关系不再往来。 读写结合 感恩之雨,浇灌社会美好之花 得知张超被困的消息,臧洪不顾自己前程冒死营救。臧洪为何这样决绝?因 为他有一颗
14、感恩之心。臧洪举孝廉出身,遇到张超之后,被张超重用,在挽救国 家危亡的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常怀感恩之心,它会让你懂得滴水之恩,涌 泉相报。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 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 的蓝天的感恩。 感恩是一条人生准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 灵而不至于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心底而熠熠生辉; 学会感恩,是为了生存的空间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也。少为县吏。世祖徇颍
15、川,以成为安集掾 ,调守 郏令。及世祖讨河北,成即弃官步负,追及于蒲阳,以成为期门,从征伐。世祖 即位,再迁护军都尉。 建武四年,拜扬武将军,督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登、射声校尉王赏, 发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 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坚壁不出守之岁馀,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 之,遂屠舒,斩李宪,追及其党与,尽平江淮地。 七年夏,封平舒侯。八年,从征破隗嚣,以成为天水太守,将军如故。冬, 征还京师。九年,代来歙守中郎将,率武威将军刘尚等破河池,遂平武都。明年, 大司空 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 事,居府如真,数月复拜扬武将军。 十四年,屯常山、
16、中山以备北边,并领建义大将军朱祐营。又代骠骑大将军 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 起烽燧 ,十里一堠。在事五六年,帝以成勤劳,征还京师。边人多上书求请者, 复遣成还屯。及南单于保塞,北方无事,拜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 故。 二十四年,南击武谿蛮贼,无功,上太守印绶。二十七年,定封全椒侯,就 国。三十二年卒。 子卫嗣。卫卒,子香嗣,徙封棘陵侯。香卒,子丰嗣。丰卒,子玄嗣。玄卒, 子邑嗣。邑卒,子醜嗣,桓帝时以罪失国。延熹二年,帝复封成玄孙昌为益阳亭 侯。 (节选自后汉书 马成传)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马成有胆识,能抓住机遇。刘秀
17、还未称帝时,他就追随部队征伐,官至护 军都尉;世祖称帝后,他平定江淮,西征陇蜀,北拒匈奴,可在南平蛮夷时,却 无功而返。( ) 答案 解析 “护军都尉”是在刘秀称帝之后任命的。 2世祖在寿春时,设立拜将场所,按照祖礼派遣马成进攻李宪。马成命令各 军深挖壕沟,坚壁营垒,靠持久作战打败了李宪。( ) 答案 3马成除了能领兵打仗,还能掌水利,管营建。在从征陇属时,他代理大司 空职务,处理事务时就像真的大司空一样,经验丰富。( ) 答案 解析 “就像真的大司空一样,经验丰富”错误,文中的“如真”是指马成 行使实权,“经验丰富”文中无据。 4马成功勋卓著,荫蔽后世。马成的后人马醜因为罪过丢掉了全椒侯的封
18、地。 但皇帝又在延熹二年再次封马成的玄孙马昌为益阳亭侯。( ) 答案 解析 “全椒侯”错,应为棘陵侯。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B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C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D时帝幸寿春/设坛场/祖礼遣之进/围宪于舒/令诸军各深沟高垒/宪数挑战/成 坚壁/不出/守之岁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
19、力。“设坛场祖礼”中“设”是动词,可以接 宾语“坛场”,但不能接“祖礼”,故排除 A、C 两项。“祖礼遣之”应该是“设 坛场”的目的,而“进围”是连动式,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D 项。综上,答案 为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安集掾指安集官署 职员。 B世祖,是光武帝刘秀的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 名号。 C司空,是古代官名。西周始设,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掌水利、营建之 事。 D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 叫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
20、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 项,应为“白天 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马成年轻时仕途很顺利。开始担任县里的官吏,后来世祖刘秀攻占颍川, 任命他担任安集掾,后来调任他担任郏县的县令。 B马成除了本官之外,还经常代职。他担任天水太守时,仍然统帅军队;回 到京师,又代理中郎将、大司空等官职的事务。 C马成驻守边疆时深受当地人的爱戴。他屯兵时北方安宁无事,因此,被征 召回到京师后,又在边疆人士上书请求下回去屯兵。 D马成的后人因他而受荫封。在代代继承爵位的过程中,经历了改变和废除 封国之后,其玄孙马昌最终又被封为益阳亭
21、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 项, “北方安宁无事” 与“在边疆人士上书请求下回去屯兵”无必然因果关系。“北方安宁无事”是 “上书请求回去屯兵”之后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及世祖讨河北,成即弃官步负,追及于蒲阳,以成为期门,从征伐。(4 分) 译文:_ (2)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之,遂屠舒,斩李宪,追及其党与,尽平江淮 地。(4 分) 译文:_ 答案 (1)等到世祖讨伐河北的时候,马成便弃官步行,追到蒲阳赶上世祖, 世祖任命马成为期门,让他跟从征伐。 (2)到建武六年春天,舒城中的粮食吃光了,马成才下令攻城,最
22、终屠杀舒城 居民,杀死李宪,追击他的党羽,全部平定了江淮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步负”“及”“从”为得分点,意 思分别为“步行”“赶上”“跟从”。(2)“乃”“党与”“尽平”为得分点,意 思分别为“才”“党羽”“全部平定”。 5马成在边五六年后,世祖把他征召回京,但边疆人士又上书请求马成回边, 可见,马成在北拒匈奴时深得人心。马成是怎样守卫边疆的?(3 分) 答:_ 答案 屯兵。马成在成山、中山驻扎军队来警备北疆。壮大兵力。兼统 领建义大将军朱祐的部队。建筑防御工事。自西河至渭桥,自河上至安邑,自 太原至井陉,自中山至邺城,都建筑堡垒,起烽火,十里建一个瞭望哨所。 解析
23、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回到原文 第四段仔细分析涉及原文内容的前后文语境,可以得知马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 守卫边境的:一是屯兵;二是壮大兵力;三是建筑防御工事。 参考译文 马成,字君迁,南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马成年轻时担任县里的官吏。世 祖刘秀带兵占领颍川,任命马成为安集掾,后来调任他担任郏县(河南郏县)县令。 等到世祖讨伐河北的时候,马成便弃官步行,追到蒲阳赶上世祖,世祖任命马成 为期门,让他跟从征伐。世祖刘秀登基称帝,马成两次升迁后任护军都尉。 建武四年,授予马成扬武将军一职,指挥诛虏将军刘隆、振威将军宋登、射 声校尉王赏,征调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
24、的军队攻击李宪。当时世祖刘秀 来到寿春,设立拜将场所,按照祖礼授马成军权。马成进军将李宪围困在舒城(今 安徽省庐江县),命令各路军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李宪多次挑战,马成坚守城 池,不与他交战,围守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建武六年(30 年)春天,舒城中的粮食吃 光了,马成才下令攻城,于是屠杀舒城居民,杀死李宪,追击他的党羽,全部平 定了江淮地区。 建武七年(31 年)夏天,马成被封为平舒侯。建武八年(32 年),跟从大军征伐打 败隗嚣,世祖任命马成为天水太守,仍然像以前一样统帅军队。当年冬天,世祖 征召他回到京师。建武九年(33 年),马成代替来歙掌管中郎将事务,率领武威将军 刘尚等攻破河池县,于
25、是平定武都郡。第二年,大司空李通罢官离职,世祖任命 马成代理大司空事务,居大司空府按照实职办事,数月之后又授予他扬武将军。 建武十四年(38 年),马成屯兵常山、中山来警备北部边疆,兼统领建义大将军 朱祐的部队。又代替骠骑大将军杜茂修缮建筑防御工事,从西河到渭桥,从河上 到安邑,从太原到井陉,从中山到邺城,都筑起堡垒,燃起烽火,每隔十里建一 个瞭望哨所。在职做了五六年,世祖认为马成勤劳,征召他回到京师。边疆人士 多有上书请求让他回边的,世祖因此再次派遣马成回去屯兵。等到匈奴南单于守 塞自安,北方安宁无事,授予马成中山太守一职,呈上将军的印绶,仍像原先一 样统率驻扎军队。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26、),马成率军向南征讨武谿的蛮兵,未建军功,于是呈上太 守印绶。建武二十七年(51 年),确定封地,做了全椒侯,到封地定居。建武三十二 年(56 年)去世。 马成的儿子马卫继承了爵位。马卫去世,他的儿子马香继承爵位,改封为棘 陵侯。马香去世,他的儿子马丰继承爵位。马丰去世,他的儿子马玄继承爵位。 马玄去世,他的儿子马邑继承爵位。马邑去世,他的儿子马醜继承爵位,桓帝时 因为获罪被废除了封国。延熹二年(159 年),皇帝又封马成玄孙马昌为益阳亭侯。 读写结合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看马成传 ,就像看硬核简历一样,他没有要特别强调的事件,因为件件都 特别。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世祖刘秀指哪儿打哪
27、儿,他不光领兵打仗,还能 治水利,管工程。总之,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们成不了马成,但我们可以从这份简历中看到一种精神,一种自愿牺牲自 己成全别人的精神,其实人在成全他人的时候也在成全自己,马成成全了光武帝, 光武帝也成全了马成。 身为社会中人,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在帮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公司也 让你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在孝敬父母让他们舒心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健康身 体也减少了你的一份担忧;我们在耐心倾听朋友诉苦的时候,朋友也对你多了一 份感激。 成为身边人身边事中的一块砖,扮演好所有的角色会成就一个完美的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畅字叔茂。少以清实为称,无所
28、交党。初举孝廉,辞病不就。大将军梁商特 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令,出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以严明为 称。坐事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畅 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 寻拜南阳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多不称职。畅深疾之,下车奋厉 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会赦,事得散。畅追恨之,更为设法,诸受 臧二千万以上不自首实者,尽入财物;若其隐伏,使吏发屋伐树,堙井夷灶,豪 右大震。功曹 张敞奏记谏曰:“五教在宽,著之经典。汤去三面,八方归仁。武 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高祖鉴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缇萦,蠲除肉 刑。卓茂、文翁、召
29、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仁贤之政,流闻后世。夫 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 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 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 仰风流,自中 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奸,未若礼 贤。舜举皋陶,不仁者远。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虞、芮入境,让心自生。化人 在德,不在用刑。”畅深纳敞谏,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同郡刘表时 年十七,从畅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
30、道行礼,贵处可否之 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 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 于世乎?”畅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 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 烈。” 后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司 空 ,数月,以水灾策免。明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王畅传)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王畅年轻时就清正朴实,在官以严明著称,为人称道,先后担任齐王之相、 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并多次担任尚书令。后因事获罪免官。( ) 答案 2王畅出任南阳太守伊始,便对不称职的地方官吏严加惩治,但皇帝不赞成 这种做法,赦免
31、了这些官吏。( ) 答案 解析 “皇帝不赞成这种做法”于文无据,原文是“会赦”,正碰上朝廷大 赦。 3王畅公报私仇,面对官员被赦免,他旧恨难消,又另立条例惩治邪恶势力。 ( ) 答案 解析 “公报私仇”错误,王畅一直在处理公家事务,他的严酷是为公着想。 4王畅固执己见,对学生刘表的谏言不予采纳,仍然布衣皮褥,瘦马破车出 行。( ) 答案 解析 “固执己见”是贬义词,错误,作者在文中对王畅的态度是褒扬的。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 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32、B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 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C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 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D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 /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文意,“吞舟之鱼”为名词性 短语, 做动词“漏”的宾语, 这两个词语之间不能断开, 排除 C、 D 两项。 “然后” 起衔接作用,应该放在句首。“恶”是“惩”的宾语,“惩恶”不能断开,因此 排除 B
33、项。故选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臵,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 察记录业绩。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C府君,汉朝时期称太守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君得闻之,心中 大欢喜”。 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臵,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 利、营建之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黔首,战国 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表述错误,应改成“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 的称呼”。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
34、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王畅品格高洁,多次被人举荐。最初他被举荐为孝廉,假托有病不去上任; 大将军梁商举荐他,后出任齐王的相;太尉陈蕃推荐他,因此再次做了尚书。 B王畅不畏豪党,敢于揭发他们。他实施严刑峻法,对受赃一定数额的贵戚 没收财物,如果隐藏就严惩,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他是称职的。 C王畅明辨是非,善于听取意见。功曹张敞劝谏他要以仁爱治民,施仁政, 行教化,他深表赞同;对于学生刘表的进谏,他却认为不妥,没有采纳。 D王畅生活节俭,能够以身作则。做南阳太守期间,他穿布衣,坐陋车,矫 正郡中豪族们奢侈的风气;与弟子的交谈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 答案
35、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比起之前逼迫 贵戚的太守们”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说的 是郡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而非贵戚被逼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4 分) 译文:_ (2)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4 分) 译文:_ 答案 (1)王畅非常痛恨他们,一上任就施展威猛手段,对那些豪党中有罪恶 的,都一一查办揭发。 (2)听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贪婪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志自强。我虽 然没有德行,却羡慕古人的功业。 解析
36、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疾:痛恨。下车:官员到职 上任。其豪党有衅秽者:定语后臵句。衅秽:罪恶。纠发:查办揭发。(2)廉:廉 洁。不德:没有德行。慕:仰慕,羡慕。遗烈:古人的功业。 5学生刘表和功曹张敞都向王畅进谏,可王畅只采纳了张敞的宽仁谏言。张 敞是怎样说服王畅的?(3 分) 答:_ 答案 首先列举历代帝王大臣实施仁政的例子,并论述由此带来的效果;接 着对比论说王畅施行苛政“难以闻远”,指出施行仁政对王畅来说轻而易举;最 后再次明确自己的观点,急于用刑,不如礼贤下士、施恩于民。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功曹张敞和学生刘表向王畅的进谏分 别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37、答题区域锁定在第二段张敞的谏言里。回答本题, 首先要看懂张敞的谏言,然后根据谏言内容进行条分缕析。张敞的谏言大体分为 三个层次:第一层,列举历代帝王大臣实施仁政的例子;第二层对比论述王畅的 严酷苛政“难以闻远”,指出实施仁政对于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第三层再 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根据上述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王畅,字叔茂。年轻时以清正朴实为人称道,很少与人交结。开始被举为孝 廉,托病不应。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荐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任尚书令,后来出京做 齐相。被征召为司隶校尉,调为渔阳太守。所到之处,都以严肃公正为人称道。 因事获罪免官。这时朝廷政事多归尚书掌管,桓帝特别诏令三公,令高标准选拔
38、 有功有才能的人为尚书,太尉陈蕃荐举王畅,说他清廉公正,有不可侵犯之色, 因此,再次担任尚书。 不久,任命为南阳太守。在他以前的郡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大多不称职。 王畅非常厌恶他们,一上任就施展威猛手段,对那些豪党中有罪恶的,都一一查 办揭发。碰上朝廷大赦,事情就散了。王畅旧恨不消,另立条例,各受赃二千万 以上不自己交代犯罪情实的,没收他的全部财物;如果他们有隐瞒的,派官吏拆 屋伐树,填井平灶,一些恶势力大为震动。功曹张敞上奏记劝谏说:“五教在于 宽大,已经写在经典之中。商汤网开三面,八方归顺。武王进入殷都,先除去炮 烙之刑。高祖以秦为鉴,只约法三章。孝文皇帝被缇萦感动,去除肉刑。卓茂、 文
39、翁、召父等人,都痛恨严刑苛法,极力崇尚温和宽厚。仁贤之政,流传后世。 那些明哲之君,鱼网可漏吞舟之鱼,然后日月星三光照耀于上,人物喜悦于下。 说起来很远,但其效应很近。掘屋伐树,将十分激烈,虽然是要惩恶,却难以使 远地之人得闻。以您上智之才,日月之明,施仁惠之政,则海内呈现新貌,确实 如同折一树枝般容易,并无挟山之难。三位皇后都出身新野,士女沾染教化,百 姓敬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世代隆盛。我以为急于用刑罚,不如施恩 于民;不停地追查犯人,不如礼贤下士。舜用皋陶,不仁之人便远远离开。随会 执政, 晋盗逃往秦。 虞、 芮入境, 谦让之心自生。 教化百姓在于德, 不在于用刑。 ” 王畅完全
40、接受张敞的劝谏,改为崇尚宽和的治理方式,简省刑罚,于是教化得以 施行。 南阳郡中的官僚大族大多以奢侈浪费互相标榜,王畅平常都是布衣皮褥、瘦 马破车,以矫正这种不好的风气。同郡刘表时年十七岁,跟王畅学习。劝谏王畅 说:“奢不越上过分,俭不迫下照做,依道行礼,所贵的是在可否之间,求得适 当而已。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您不仰慕孔圣人的明训,反而羡慕叔夷伯齐无 关紧要的操守,岂不是想以皎洁来抬高自己吗?”王畅说:“以前公仪休在鲁为 相,拔掉园葵,休弃织布的妻子,孙叔敖在楚为相,他的儿子披着毛皮砍柴。以 节约而失败的少啊。听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贪污的人就会廉洁,怯懦的人就会立 志自强。我虽然没有德行,却羡
41、慕古人的功业。” 后来被征召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升司空,才几个月,因水灾免官。第二 年,死在家里。 读写结合 榜样的力量 王畅在官以清廉著称,他身居高位,却布衣皮褥,瘦马破车出行。哪怕弟子 刘表提醒老师过于简朴会使别人误以为他是想以廉洁来抬高自己,但他依然如故。 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以奢侈浪费互相标榜,王畅深知榜样的力量,他要率先垂范, 以纠正奢靡的不良风气。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长 河中,总会涌现一些闪耀着奋进之光的人,我们称之为榜样。比如理想信念坚定、 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共党史专家郑德荣教授,16 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 祖国雪域高原;倾心培
42、育少数民族科研教学骨干的钟扬教授;坚持原则、执纪如 铁的纪检监察干部李泉新;用生命捍卫了伟大祖国的尊严的飞行员张超他们 用使命与责任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实干担当和敬业奉献 的精神,为社会做出了表率与示范作用,使我们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 物。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 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 始仕幕府 ,历东西曹令史,出 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 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43、逊后诣都 ,言次,称式佳吏,权 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 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 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 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 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其后,逊上疏欲击备, 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 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
44、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 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 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 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 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 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加拜逊辅国将军, 领 荆州牧,即改
45、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 陆逊传 ,有删改)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陆逊禀赋异常,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做了孙权的将军, 历任多种重要职务。( ) 答案 解析 “禀赋异常”文中未涉及。 2陆逊高风亮节,面对淳于式的诋毁,他从国家利益出发,肯定了淳于式的 做法,孙权对此十分佩服。( ) 答案 解析 “诋毁”错误,诋毁是指没有根据地污蔑,但淳于式揭发的事情属实。 3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与刘备的征战中运用火烧连营方法击败了刘备。 ( ) 答案 4孙桓为刘备所围,向陆逊求救,可陆逊却没有任何举动,由此怨恨陆逊, 后来得知陆逊的推断之后,孙桓释然。( ) 答案 解析 “陆逊却
46、没有任何举动”错误。根据“待吾计展”可知,陆逊是有行 动的。 解答题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B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C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D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第一处错误,“知” 的宾语是自己的计策不可行,“其计不可”不能
47、断开,排除 A、C 两项;第二处错 误,根据“所以者,也”句式判断可知,“诸君”后不可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仕幕府,指在文 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出”,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出”一般指贬官,有时 也指平调。古人一般以出任京官为荣。 C “诣都”, 是到京城, 到朝廷的意思, 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谒阙”。 “诣阙上书”指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 兼任级别较低的官职。 答案 D 解析 D 项,“领”指兼任,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较为低级别的官职,没有 “加封”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 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 陆逊一心为国, 不计私仇。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 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