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991644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2021 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 【典例分析典例分析】 【2019 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北京的大大与与深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 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 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 ,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 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 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 会由中国人 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

2、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 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 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 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 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 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 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 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

3、静。老派北京人即 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 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 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 人才荟萃而气象 阔大, 更因其富于包容,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 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 引蔡元培语大 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 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 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

4、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 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 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 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 2 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 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 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 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 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

5、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 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 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 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 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 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 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 厚积于北京 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

6、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 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 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 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 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 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 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 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 郁达夫的 北平的四季 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 也只有

7、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 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 声浏亮 (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 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 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 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 (1)浏亮:明朗清晰。 3 1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 的”?请结

8、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答案】 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 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 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 谐的社会秩序。 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 干,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概括答案。上句是“厚积于北京的 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 幸运地保存

9、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这几句话 有两层含义:其一,普通民居的文化历史意味很深;其二,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体现在 北京的胡同,更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下句“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 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 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重在突出古城在胡同中体现出的活力。答题时 要抓住关键词,尽量运用文中语句,分条作答。 【精要总结精要总结】 1.1.归纳段落内容要点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 恰当组合(或相

10、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 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 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2.2.归纳层次内容要点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 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 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 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 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 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 4 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 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 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

11、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3.3.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 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 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 要求 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 一是 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归纳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 1.1.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 (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 (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 (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 (4)自然段外的

12、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2.2.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 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 3.3.提取信息,重新整合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有些文段, 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 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 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综合, 既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意思, 又要考虑到作者的 主观意图和文外材料。可以遵循由客观到主观、从文内到文外的原则。 1.1.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对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

13、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关键部位, 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 这种逐层地、 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 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 最有效、 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 3.3.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 5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章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 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 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看通过

14、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通过 说明介绍人、事、物,应看其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何作用。 【对点提升练对点提升练】 一、 【2020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香的端午香香的端午 谢冕 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 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 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 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 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

15、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 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 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 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 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 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 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动机,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 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

16、以诗化, 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 享受节日的愉悦。 记得幼时, 节日临近, 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 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 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 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 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 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 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 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

17、念屈原, 但龙舟竞渡在有 6 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 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 扒龙船 (福 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 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 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 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 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 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 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

18、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 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 。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 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当日 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 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 的就是这个场面: 凉船过处水生风, 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 蒲葵扇系手巾红。 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 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

19、明的那篇文字 说的, 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 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 清明如此, 端午也如此。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 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 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 色。 2 作者的笔下, 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 “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

20、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7 【答案】 1B 2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 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人们在充 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端午节庆也都贴。端午 的诗情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例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 3引用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 日仪式充满诗意;引用董平章的诗,可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 着悠久的历史;文

21、章多处引用古诗,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 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 项, “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错误,相 关信息在第段,第段在叙说了许多香气后,倒数第二句“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 午特有的香气” ,一个“但”字转折,即可说明前面那些香气均不是端午特有的香气。 C 项, “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错误,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 城五月落梅花” ,是在说明端午节

22、日中饱含的诗情,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及智慧。 D 项, “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错误,写各地不 同样式的粽子意在说“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 ,表现我 们民族“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的智慧与达观。 故选 B。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 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从而得出答案。本题中,要 求考生分析,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 “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 哪些地方?根据文本 “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

23、天气转热,百虫萌动, 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 瘟避邪的动机”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 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 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可知,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端午到了,家 8 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 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 根据文本 “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 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 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

24、联-在福 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可知,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 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端午节庆也都贴。根据文本“端午的 诗情远不止这些, 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 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 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 “ 扒龙船 (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 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 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可知,端午的诗情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 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例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 3本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引用在散文中

25、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 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 人文素养, 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 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本题中要认真 阅读文本,首先看作者在何处用这两人的诗,与上下文有何联系(结构的作用) ;其次看这 两句诗所在段落主要写什么内容,看诗句与作者写的主要话题有何关系(内容的作用) ;引 用李白的诗, “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

26、听黄鹤楼上吹笛 : 一为迁 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可知通过证明福州对联 中的“梅花落”有出处,再结合“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可以得出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 “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仪式充满诗意;引用董平章的诗, “清代董平 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 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 ”可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着悠久的历 史;另外还有通用的效果就是增添文章的文学性。 二、 【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井冈山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

27、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 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 9 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 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 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 它其实是红军当 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 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 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

28、这一条 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 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 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 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 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 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 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

29、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 是农民出身, 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 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 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 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 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 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 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 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

30、诗人杨万里、 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 21 位宰辅、18 位状元、16 位榜眼、14 位探花、 近 3000 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 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 院或祠堂的门楣上, 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 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 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 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 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31、10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 ,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 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 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 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 。一 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 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 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

32、 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 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 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 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 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 30 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 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

33、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 慢慢走 ,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 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 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 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 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 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 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 就有多少

34、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 也侧耳去听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1 A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 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B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 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 C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土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 永远铭记历

35、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 感染力。 5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 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6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4A 5(1)本文的“神”是红色革命精神。(2)文章通过“红色革命标语”和“红歌”来展现红 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 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 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6(示

36、例一)不可删去。理由: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将山与红 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 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 ,令人回味悠 长;“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 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 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 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12 A 项, “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

37、化对战士的影响”错,文中并无此意,原文只有“在 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 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并没有提及历史文化对战士 的影响。故选 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旨和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关键句段理解 文本的主旨,并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或者关键字词,分点作答。 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通过文本可以看出:本文前半部分写井冈山的标语, 由“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 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

38、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 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 “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 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 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等,可以看出红色革命标语蕴含着红色革命精神。后半部分写红色 山歌。由“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我最熟悉的是 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 。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 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等可以看出,红色歌谣体现着红色革命精神。 6本题考查学生拓展探究结尾段作用的能力。结尾段的作用共有以下几点:结构上:1、总 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

39、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 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 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学生结合段落作用和本文结尾段分析其是否有存在必要,言之 成理即可。 本题属于探究题,学生从哪个角度分析都可以。例如,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 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在结构上照应 题目,是作者聆听井冈山后的感受;在内容上, “井冈山还在” “红色革命精神还在” ,凸显 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在艺术效果上, “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 听”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从这一角度说,不可以删去。 我们也可以分析删去的原因。比如,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 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作为结尾,在情节结构上,题目为“聆听井冈山” , 和题目相照应;在主题上,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歌颂红色的革命精神, “映山红”的形象起到 一个陪衬的作用;在艺术效果上,用歌曲结束,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表达作者的 13 一种美好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