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21 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七:散文的个性化阅读专题七:散文的个性化阅读 【典例分析典例分析】 【2018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水缸里的文学 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 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 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 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 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
2、涨起 来, 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 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 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 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 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 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 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 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 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 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 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
3、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 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 就可能有等待天 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 而热烈 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 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 仙女的模 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 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 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
4、不爱吃鱼。 ) 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 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 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 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 除了水, 都没有蚌壳, 2 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 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 我试过一次, 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 水质, 试验很快被发现, 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 说, 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 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我童年时仅有的科
5、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 我渴望阅读, 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 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 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 所有, 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 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 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我一直相信, 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 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
6、有时 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 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 对物的无限好奇导 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 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 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 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 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 有时让我觉得是宿
7、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 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 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 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 的情感, 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 年来, 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 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 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 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 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 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1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 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结
8、合你的经历, 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 要求: 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 3 这类非书本的阅读是人类最纯粹的心灵阅读方式, 旨在引导我们, 用心品味现实生活中 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去创造奇迹。示例:看云。阅读白云, 云所有的姿态在我脑中加工成型,并演绎出动人的故事。看云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每当我困 顿时,就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世界上有很多事物,仔细去读,就能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分析】 题干是“作者说: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 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
9、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 本题为启示题,要求学 生能够结自身实际谈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答案包含两方面,分别是对象和感悟,要围 绕文章中谈到的“阅读”和“好奇心” 、 “想象力”的关系来谈阅读体会,还要切忌脱离文本 作自行发挥。加入考生自己的经历,切忌脱离自己的阅读经历空谈。 【精要总结精要总结】 【考点探究】【考点探究】 1考点内容有三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 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其实是要求从 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发掘、探讨、质疑,进行个性化理
10、解。 2命题基于文本自身,探究点可归纳为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无论是对词语、句子、 意象、标题的探究,还是对主旨情感、选材组材、艺术手法的探究,都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 厚处。 3考生复习时要突破解答探究题的瓶颈,掌握解答不同类型探究题的规律,能够有层次地 写出有分量的答案。 【整体阅读】【整体阅读】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解读文章主旨。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 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任何散文都 在向读者传递着信息, 或社会现象, 或人生感悟, 这都与主题有关, 因此需要解读文章主旨。 2从作
11、者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 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假若有注释),同时,还要 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这些都是探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 4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 因个性化探究题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如果 自选角度, 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但切入点宜小、 巧、 新。如果是题干当中有明确探究方向的,一定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面。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
12、毛病:层次不清,泛 泛而谈,以述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 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或积累的材料分析评价”的 方式,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对点提升训练对点提升训练】 一、 【2020湖北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入海黄河入海 叶 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 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 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
13、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 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 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 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 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 每逢吉祥的 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 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 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 连绵起伏的 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 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 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 尚书
14、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 来往密切, 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 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 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 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 5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 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 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
15、了广袤的高原 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 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 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 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 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 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 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
16、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 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 少, 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 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 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 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 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 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 青苍苍 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
17、。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 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 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 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 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 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 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 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 巨大
18、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 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 6 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 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 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 展现出大河 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 2019 年 12 月 14 日人民日报 )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
19、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 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 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 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 表述,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2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3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 应该把本文放在哪
20、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D 2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 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人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3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 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 7 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 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主旨是展示以黄
21、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 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立足考查“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 “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 ”错,根据原文“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 海充满了向往”可知,文章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情景” ,不是
22、指代黄河。 故选 D。 2本题综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标题的作用。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 阅读的效果,能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赏析标题往往是赏析标题中词语 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的修辞,赏析标题中饱含的作者的种种情感。赏析标题时,一般先看 标题的本义,包括词语的含义,是否点明写作的对象,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旨,等等;再看 标题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最后思考标题的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包括:题目的结构、用到的 修辞手法、与主旨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等。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写黄河从雪山到大 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 神,
23、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山河所蕴 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所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题目 “黄 河入海”巧妙的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交代了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从行文结构 上分析, “黄河入海”的内容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如第 1、4、5、7、9 等段落,均有出现, 可以得知题目作为文章线索。答题时,综合这几点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主旨方面组织答案 即可。 3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散文的主旨,即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意思, 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信息, 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我们概括散文的主 旨,就
24、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总体的把握,包括分 析作者对某件事情的感悟、 观点态度、 情感倾向等。 本题问我们本篇文章可以放入哪个栏目, 8 这是一道开放型题。在解答前,我们首先要弄懂本篇文章的主旨,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 过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挖掘与黄河有关 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 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 深, 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然后要对两 个栏目进行理解。 “神州揽胜”顾名思义就是展示祖国各地风采,向社会大众展示华夏文明、 文化遗产
25、、民族风情、旅游名胜、生态环境、地方特产,城市变迁、时代名人,以及现实生 活中可以大书特书的时代现象。如果选择入选此栏目,我们可以说: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主旨是讴歌祖国的 山川之美, 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所以可以入选“神州揽胜”栏目。 “文 明探源”顾名思义就是探寻文明的起源。如果入选此栏目,我们可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 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 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在解答时二选其一即 可。 二、 【202
26、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房子是囚人的房子是囚人的 贾平凹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其 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 有点投案自首。 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 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的。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 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 人为什么都要自个儿寻囚呢?没有个房子, 哪里
27、都是你的, 哪里又岂能是你的?雁过长空 无痕,春梦醒来没影,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属于你,就是这房子里的空间归你。砰地推开,砰 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沏一壶荼品品清寂,没有 书记和警察,叱斥老婆和孩子。 和尚没有家,也还有个庙。 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现在的官们款们房子有 几幢数套,一套里有多厨多厕,却向往没墙没顶的大自然,十天半月就去山地野外游览,穿 9 宽鞋,过草地,吃大锅,放响屁,放浪一下形骸。没房于的,走到公共厕所都在暗暗设计: 这房子若归我了,床放哪儿好,灶安在哪儿好。人都被上帝分配在地球上,地球又有引力, 否则,在某个
28、早晨,人都会突然飞掉。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房子的,是一室的或者两室三室的人什么都不怕,人是怕人, 所以用房子隔开,家是一人或数人被房子囚起来。一个村寨有村寨墙,一个城有城墙。人生 的日子整齐分割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将一把草药 塞进药铺药柜的一个格屉一个格屉里,有门牌号码,以数字固定了易经就是这么研 究人的,产生了定数之说。人逃不出为自己规定的数字的。 有了房子,如鸟停在了枝头,即使四处漂泊,即使心还去流浪,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 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因此不论是乡下还是闹市,没有人走错过家门,最要看重的是 他家的钥匙。有家就有了私产和私心,以前有些农民出门
29、在外,要拉屎都要憋着跑回去,拉 在他家的茅坑里,憋不住的,拉下来也用石头溅飞,不能让别人捡拾去。而工厂的工人,也 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 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房间里,随心所欲地布置了,在外做什么职业,在 内就表现什么风格,或者在外得不到的,在内就要补上。官人们的坐椅大,躺椅长,桌上有 两副眼镜,看报纸一副,看人一副,墙上要有大的地图,书架里有领袖的装帧豪华的文集。 款人们的房间里英文字母最多,以钱币叠成的菠萝挂在墙上,有一个壁橱是供了财神的,通 有电光,遥感能发“财源茂盛”之声。想做艺术家的布置出了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氛围
30、,有 完整的盘羊头骨,有偌大的插画轴瓷缸,书不上架堆在桌上,纸烟拆开用烟斗来吸。那些自 己做苦工偏要培养儿女做音乐家的,钢琴摆在窗下。病恹恹的,常年卧床的,挂龙泉剑在床 头。而实在的人,过平常日子,家具是逐步添办的,色调不一,米袋子同浴盆、凉鞋、舍不 得丢的吃过饼干的盒子塞在床下,醋瓶子、蒜瓣和新华字典共放于缝纫机面板上,墙上 是全家照片镜框和孩子的三好学生奖状, 他们今天把桌子移靠窗, 明天床又东西向变为南北 向,常变要出新,再折腾还是拥挤。 书上写着的是: 家是避风港, 家是安乐窝。 有房子当然不能算家, 有妻子儿女却没有房, 也不算有家。家是在广大的空间里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桩。有趣的是,越
31、是贪恋,越是经营, 心灵的空间越小, 其对社会的逃避性越大。 家真是船能避风吗?有窝就有安与乐吗?人生是 烦恼的人生,没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烦恼,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烦恼。有牙往 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所以,房间如何布置,家庭如何经营都 不重要,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生命的快活并不 10 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 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 少下来了。 (摘自贾平凹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4下列对
32、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房子”为主线,开篇就提出了房子用来“装什么”的问题,巧妙设置悬念,能 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描写不同身份的人房子里的陈设,旨在说明房子的风格因职业、需求和获得感而异, 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文章最后写到,“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这是作者在对鲜 活的生活体验后才形成的理性感悟。 D文章运用鲜活而生动的对比,将生活中的一种怪圈展现出来,语言诙谐有趣,以“囚” 喻房,形象又有一定的警诫作用。 5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简析。 6“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
33、这句话和钱锺书围 城中“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反映了人生活中一种 怎样的心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4B 5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融入方言土语,自然亲切。如第四段中“砰地推开,砰地关上, 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 。语言幽默、朴拙率真,浑然天 成。 如第七段 “而工厂的工人, 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么零碎回家的瘾, 如钳子呀, 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些什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 。以短句为 主,像拉家常,简洁明了,句句入心。如最后一段“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 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
34、,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 11 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 6这两句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在矛盾中挣扎,自寻囚禁,作茧自缚,甚至茫茫然、 惘惘然而不知终日,表面上写人们面对“房子”时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 表现一部分人被“意识”左右,为“精神”所束缚难以摆脱困境的矛盾心理。要想摆脱这种 矛盾的心态,拥有自由和一份坦然与快乐,就要“平平常常,自自然然” ,不要为外物役使, 不陷入欲望的“围城”中。 【解析】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
35、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 项, “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错误,从文章来看, 作者只是陈述客观现象,并没有流露出具体态度,尤其是“褒”没有事实依据。故选 B。 5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语句的含意 和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题干中“语 言充满生活气息”将语言特点与“生活”联系起来,答题指向非常明确。纵观全文,
36、本文语 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化、口语化。 答题时,要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如第四段“砰地推开, 砰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的描写等,无论是对人 物行为的描写还是内心的呈现都是这样闲谈式的生活语言。 本文还善于将方言融人其中, 比 如第七段中的“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等,让人感到自然面亲 切。幽默风趣是本文语言生活化的第二个特点,如第七段“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 要带些厂“里的小么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么了,吃 过板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 。这不是故作幽默,而必来自对生活深人细致的观察。全文 以短句为
37、主是不义语言生活化的第三个特点,从句式上来看,基本都是短句,像是面对面拉 家常,说长论短,讲述人生百态和各种困境,简洁明了,但却句句人心。 6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探究重点语句意蕴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 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最后理解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 在探究其意蕴时,要整体感知小说,深入理解作品;还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 读,读出自我。理解本文中的重点语句与钱钟书的名句,要着眼于文本整体,从写作背景、 创作意图、文章主旨等方面思考,切忌断章取义。 “寻求自囚,又寻求自由”以及“城内与 12 城外人的奋斗” ,这两句反映了人们“在矛盾中挣扎,茫茫然”的一种普遍心态,表面上写 人们面对“房子”时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人被“意识”左右, 为“精神”所束缚难以摆脱困境的矛盾心理。只有拥有 “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心态, 才能摆脱这种矛盾,不为外物役使,不陷入欲望的“围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