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下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共85张PPT).pptx

上传人(卖家):七彩 文档编号:1004587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PPTX 页数:85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下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共85张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共85张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共85张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共85张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部编版下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共85张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一单元 单元总览 学习 任务群 篇 名 作者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 思辨性 阅读与 表达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侍坐 孔子 及 其弟 子 本文记载了孔子和四位弟 子畅谈志向的场景,通过个 性化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 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 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 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 精神。 学习本文成功 地运用对话和 人物动作、神 态描写来塑造 人物形象的写 法,领略孔子因 材施教的教学 风格。 齐桓晋 文之事 孟子 本文通过叙述孟子游说齐 宣王并提出弃霸道、行王 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体会孟子的观 点、思路及其 高超的论辩艺 术。 学习 任务

2、 群 篇 名 作者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 思辨 性阅 读与 表达 庖丁解 牛 庄子 本文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 经过,表现了庖丁高超的解 牛技艺,再由庖丁阐述其解 牛之道,揭示了做人做事都 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庄子寓言 的寓意,掌握重 点实词、虚词。 烛之武 退秦师 左丘明 本文记述了郑国被秦、晋 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 险,只身出使秦营,说服秦 君,解除国难,表现了烛之 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文章高超 的语言艺术,分 析烛之武的形 象,感受其爱国 情怀。 学习 任务 群 篇 名 作者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 思辨 性阅 读与 表达 鸿门宴 司马迁

3、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有重大 历史意义的宴会。在这次 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 团斗智斗勇。刘邦善于用 人,善于应变,内部团结,变 被动为主动;项羽则优柔寡 断,刚愎自用,内部意见不 统一,放走了刘邦。“鸿门 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 两个集团斗争的结局。 了解运用个性 化的语言和行 动描写刻画人 物的方法,正确 分析项羽、刘邦 的性格特点。 -5-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1.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 2.感受文中出现的人物的形象特征,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感受其语言魅力。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

4、关知识 知识整合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孔子(前551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 的影响。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把孔子“仁” 的观念发展为“仁政”的主张。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

5、(今河南商丘东北) 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 并称“老庄”。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 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他的散文 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 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 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 政

6、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 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 四个弟子的一段话。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齐桓晋文之事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地 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国君们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 剥人民,于是很多诸侯国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 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孟子这时也 以客卿的身份在齐

7、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 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政治 主张和社会理想。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庖丁解牛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 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 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 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 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 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

8、的就是这种 心境。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它是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 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宋代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合称为“四书”。 孟子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及其弟 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 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 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语 录 体 语录体常

9、用于记录传教、讲学、论政及交际等的问答口语。因 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 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 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曾皙 x 彘 zh 千乘 之国 shng 庠 序 xing 饥馑 jn 孝悌 t 哂 之 shn 庖 丁 po 铿 尔 kng 膝之所踦 y 撰 zhun 砉 然 x 舞雩 y 马砉 然 hu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

10、识 知识整合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喟 然 ku 批大郤 x 胡龁 h 肯綮 q ng 觳觫 h s 褊 小 bin 新发于硎 x ng 便 嬖 pi n 怵 然 ch 赴诉 s hu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2.成语积累 明察秋毫:目光敏锐,能够看清楚极其细微的东西。形容洞察一 切。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庖丁解牛:比喻技艺熟练,发挥起来得心应手。 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 决问题的好办法。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

11、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3.通假字 (1)毋吾以也 “以”同“已”,意义:止。 (2)鼓瑟希 “希”同“稀”,意义:稀疏。 (3)莫春者 “莫”同“暮”。 (4)王说,曰:“诗云” “说”同“悦”,意义:高兴。 (5)为长者折枝 “枝”同“肢”,意义:肢体。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6)刑于寡妻 “刑”同“型”,意义: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7)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同“彩”。 (8)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意义:何不。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途”,意义:道路

12、。 (10)是罔民也 “罔”同“网”,意义: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12)砉然向然 “向”同“响”。 (13)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意义:何、怎么。 (14)批大郤,导大窾 “郤”同“隙”,意义:空隙。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4.一词多义 (1)相 愿为小相焉(名词,诸侯祭祀或会盟或朝见天 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伯乐相马(动词,审察) (2)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然”) (3)与 吾与点也(动词,赞

13、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词,可译为“吗”) 遂与外人间隔(介词,和、跟) (4)度 度,然后知长短(动词,计量长短) 王请度之(动词,考虑)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5)诸 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代词,各位)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之于”的合音) (6)其 吾不忍其觳觫(代词,它) 若是其甚与(副词,表推测)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代词,其中的)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代词,他们的) 其若是,孰能御之(副词,如果) (7)于 王坐于堂上(介词,在) 君子之于禽兽也(介词,对于)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介词,相当于“乎”) 皆

14、欲赴诉 于王(介词,向,对)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表被动)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8)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动词,做,这里是“解”的意思) 视为止,行为迟(介词,因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词,被) (9)乎 技盖至此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呢) 进乎技矣(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风乎舞雩(介词,在)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5.词类活用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 服)(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2)三子

15、者出,曾皙后 (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3)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形容词用作 名词,大相) (4)无以,则王 乎(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5)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 奇怪) (6)以小 易大 ,彼恶知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东西)(形容词用作 名词,大的东西)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7)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动词,敬 爱)(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 (8)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 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 (9)

16、刑 于寡妻(同“型”,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 (10)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11)轻暖 不足于体与(形容词用作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 (12)抑王兴甲兵,危 士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13)欲辟土地,朝 秦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14)是罔 民也(同“网”,名词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15)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16)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 (17)良庖岁 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18)视 为止,行 为迟(动词用作名词,眼睛)(动词用作名词

17、,动作)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6.古今异义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回头再去。今义:连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 常情。 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古义:虽是这样,但是。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 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 不成立。 (1)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 (3)夫我乃行之,反而 求之 (4)所见无非 牛者 (5)虽然 ,每至于族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18、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7.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结构后置句) (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词结构后置句) (4)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 (5)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 (6)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 (7)王坐于堂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8)牛何之(宾语前置句) (9)将以衅钟(省略句)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10)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宾语前置句) (12)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句) (13)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14)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1

19、5)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8.文化常识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 号。例如齐宣王的“宣”。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问志 解除顾虑 启发诱导 弟子言志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可使足民 公西华:愿为

20、小相 曾皙:春日畅游 孔子评志各言其志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牛羊之喻 以羊易牛 见牛未见羊 心怀仁术 折枝之喻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不能 为长者折枝 能 能行王道 求鱼之喻 求鱼:辟 朝 莅 抚 缘木:以一服八 后必有灾 应行王道 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 黎民不饥不寒 治以礼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王道乐土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 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

21、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 教育家的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 治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 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 的“仁政”思想。 庖丁解牛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 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 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物,才能做 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任务一】 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分为几部分

22、?简述各部 分内容。 提示: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 问志。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言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尾),孔子评志。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2.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齐桓晋文之事是怎样运用迂回曲折 的论辩艺术的。 提示: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主张,碰到的第一 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 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 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

23、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另外,孟子的 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着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第二个波折:虽然齐宣王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 自己的能力。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 的比喻进行说理。用“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 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 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

24、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 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且要扫清的障碍,否 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所谓能破才能 立,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转,摇曳生 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 折决定的。本文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 更是理解上的重点。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3.庖丁解牛的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 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

25、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 出神入化。这一段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进行了诗意化处理,写成 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第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段):文惠君的称赞。第二层(第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 之谈。第三层(第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任务二】 感受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4.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提示:(1)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 为子路的谈话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孔子“哂之”。 (2)对冉

26、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 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3)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 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4)对曾皙:孔子“与”之。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5.孟子提出的“推恩”的方式和“推恩”的目的各是什么? 提示:“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推恩”的目 的是团结民众,进而“王天下”。

27、6.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景?有什么作用? 提示:描绘了一幅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图景。既增强 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又增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7.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 界? 提示: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 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 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庖丁对牛 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 似积木之类可以拼

28、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 的境界了。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 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 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 与 大,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 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29、 【任务三】 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其艺术魅力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的四位 学生的? 提示:文中出现的孔子的四位学生,性格各异。孔子话语刚停,子 路便“率尔而对”,迫不及待中可见其直率刚正,遇事轻率、急躁和自 负的特点。冉有的敦厚、谦虚,公西华的谦恭、温厚,曾皙的放达、 洒脱和自得,在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冉有和公西华这 两个人物,性格相近,但从语言的描绘中又能辨析出他们的微小差 别。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 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尺幅之内,就有如此多鲜活灵动的人物, 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30、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9.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孟子散文在“取譬设喻”方面具有怎样的特 点。 提示: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 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地说明了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来 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更有说服力,更 易为齐宣王所接受。 孟子这些比喻,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虽非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 却并不给人以虚假之感,而是更显事情之实、道理之真。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31、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10.庖丁解牛的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 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 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 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马砉”,来描摹庖丁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 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 作的节奏感。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 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 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 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庖丁绝技如

32、何练得的念 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 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 牛之道做了铺垫。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1.广泛收集资料,思考: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提示: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 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 所以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也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 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

33、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 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 起来。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2.孟子政治主张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 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提示: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 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 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 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再次,国 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

34、己的家 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苦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 风盛行的社会,他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3.除了养生之道,你还能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提示: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娴熟,技艺那么高超,是因为他实 践丰富,从中摸索出了规律,且从不掉以轻心。这启示我们,只有通 过实践才能深入掌握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只有长期 在正确认识论的指导下才能保持实践的正确方向。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

35、译 技法迁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 以 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子路率尔 而对曰:“ 千 乘之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 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 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

36、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又 饥馑; 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 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 有勇,且知 方也。” 都有勇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夫子 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 “冉求!你怎么样?”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 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 乐 , 以俟 君子 。” 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37、” “赤!尔何如?” “公西赤!你怎么样?”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对曰:“非曰能之, 愿 (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 学焉。宗庙之事,如 会同 , 端 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愿意穿 章 甫,愿为小相焉。” 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点!尔何如?” “曾点!你怎么样?”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鼓瑟 希,铿尔, 舍瑟而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点)放下瑟站 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

38、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 何伤乎?亦 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 ,春 服既成,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 沂,风乎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浴,在舞雩台 舞雩,咏而归。” 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 点也!” 孔子叹息着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 子 者出 ,曾皙后。曾皙曰 :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 “夫

39、三子者之言何如?”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 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 哂由也?” (曾皙)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 其 言不让,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却毫不谦让, 是故哂之。” 所以笑他。”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唯 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唯 赤则非邦也与?” “难道公西赤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40、“宗庙 会同 ,非诸侯 而 何?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 赤也 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 曰:“齐桓、晋文 之事可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 得 闻乎?” 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 道桓 文之 孟子回答说:“孔仲尼的门徒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 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未之闻 也。 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 无 以,则 王 乎?” 一定

41、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曰:“德 何 如则可以 王 (齐宣王)问道:“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用来行王道 矣?” 统一天下呢?” 曰:“保民 而王 ,莫 之能 (孟子)说:“安民,(这样来)行王道统一天下,没有人能 之能御也。” 有人能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人民安定吗?” 曰:“可。” (孟子)说:“可以。”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42、” 曰:“臣 闻之 胡龁曰:王坐 (孟子)说:“我(曾从)胡龁那里听说过一件事,(他)说:王坐 于 堂上,有 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在朝堂上,有个人牵着牛经过朝堂下面,王看见了,问: 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 牵牛到哪里去?回答说:打算用它来衅钟。王说:放了它! 吾不忍 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 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好像没有罪过却走向受 死地。 对曰:然 则 废衅钟 死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要废除衅钟(这个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仪式)吗?(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

43、用羊来替换它吧。 不识有 诸?” 不知道有没有这事?” 曰:“有之。” (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 心 足以 王 矣。百姓 (孟子)说:“有这样的心(就)足够用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 皆以 王为爱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都认为王是吝啬,我本来(就)知道王是不忍心。” 王曰:“然,诚有 百姓者。齐国虽褊 王说:“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狭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小,吾何 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 小,我又怎么(至于)吝惜一头牛呢?就是不忍心(看)它那恐惧战 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栗的样子,好像没

44、有罪过却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替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 (孟子)说:“王不要对百姓认为王是吝啬的感到奇怪。用小 易大 ,彼恶知 之?王若隐其无 (羊)替换大(牛),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王如果哀怜它没有 罪而就 死 地,则牛羊 何择焉?” 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 诚 何心哉?我 非 王笑道:“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因为)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吝啬那钱财而用羊替换牛的,(这样)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理 也。” 所当然的啊。”

45、 曰:“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 (孟子)说:“没有妨害,这正是行仁政的方式,(原因在于您)看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 见了牛而没有看见羊。君子对于禽兽(的态度),看见它活, 不忍 见其死;闻其 声, 不忍食其肉。 (就)不忍心看见它死;听到它的哀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王 说,曰:“诗云:他人有 心,予 王很高兴,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 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 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 反而求之,

46、不得吾心。夫子言 之,于我 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夫子说的这些话,对我的内 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 者,何也?” 心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之所以合乎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够用来 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 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视力足够用来看清鸟兽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秋 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 王 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却看不见整车的柴火。那么大王 许之 乎?” 认可这种说法吗?” 曰:“否 。” (齐宣王)说:“不相信。

47、” “今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现在(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不肯施与百姓, 独 何与?然 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 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用 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力量;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因为不肯用视力;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为不用恩焉。故 王之不王 , 不 是因为不肯施行恩惠。所以,大王没有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 为也,非不能 也。” 肯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到啊。”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问:“不去做的和不能做到的表现,怎么区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孟子)说:“挟着泰山跃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到。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 人曰:我不能。 这是真的不能。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到。 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 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到。所以大王没有称王天下,不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是 是挟着泰山跃过北海的那一类情况;大王没有称王天下,这是为 折枝之 类也。老吾 老,以 及 长者按摩肢体的那一类情况。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 人之老;幼吾 幼,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下册语文课件-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共85张PPT).pptx)为本站会员(七彩)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