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木叶”说“木叶” 林庚 导语设计导语设计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一片冰心在玉壶”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产生怎样的联想? 无边落木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滚滚而来呢?当然不是, “落木”指的就是树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落木”有关的一 篇文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诗人、古代文 学学者、文学史家,著有春夜与 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 等六部诗集;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 卓有建树,著有中国文学史
2、、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 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他人评价他人评价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 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 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 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说“木叶”的“说”是什么意思?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唐诗综论 明确:明确: “说”区别以前学的是一种文体,名词,今天是动词,说一 说,谈一谈 联系圈定了话题的议论性文章 自主预学自主预学 1自读课文,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3、( ) 解析 yn zhu zhn x s qun rn pin sh 自主预学自主预学 2解释词义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亭皋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 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窸窣 象声词。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自主预学,整体感知自主预学,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 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 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 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 三至五点属于
4、结构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 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1、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 1、2、3 自然段): 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第二部分(第 4、5、6 自然段):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 7 自然段):“木 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 的差别一字千金。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把握主旨 本文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 “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歌意境的差 别,进行了美学辨析。指出诗歌的精妙不仅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 露的意义,而且在于它的潜在意义暗
5、示性。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3)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 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 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 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通俗地说,形象思维:“摆在这的东西未必是全部。” 举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参考:枯藤缠着老树,黄昏时树梢上盘旋着将要归巢的乌鸦;小桥流 水潺潺,旁边住着几户人家。古道漫漫,西风萧瑟,一位旅行者骑着 疲乏的瘦马。夕阳已西下,无限悲伤的人飘泊在这荒
6、远的地方。 在深秋的黄昏,这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所见所感是什么?“枯藤、老树、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东西都是萧瑟凄凉、衰败疲惫、缺 乏生机的。触情生情,怎不引起游子的悲哀呢? 看到枯藤老树瘦马等,他会联想到自己穷愁潦倒得没用了。看到黄昏 的乌鸦,他会想乌鸦晚上还有个巢,而自己有家归不得,连乌鸦也不 如。“小桥、流水、人家”好像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充满安逸而 甜蜜的情趣,那里的农家小院一家老小团圆和美。但是,这和游子漂 泊异乡,孤单寂寞,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会使他倍感凄凉,增加思 念家园和亲人的愁苦。 合作共学合作共学 在这首元曲中,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指导,将孤立的自然景 观精巧的组
7、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境境)。以 景托情,表现了天涯游子的苦楚和悲伤(意意),创造出凄凉的意 境,形象鲜明,内涵深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隐含的是 衰败、凄凉、孤寂衰败、凄凉、孤寂的意象。 合作共学合作共学 请找出有关“树” 、“叶” 、“树叶” 和“落叶” 、“木叶”和 “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 和内在的涵义。 树叶树叶 使用场合:春夏; 特征:繁茂的枝叶,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饱满; 意味:密密层层,浓阴满地。 (把树换成木,就成了“木叶”,(把树换成木,就成了“木叶”, 板书木字,这个意象有何特点?这个意象有何特点?) 木叶木叶
8、使用场合:秋风叶落; 特征:木质的树干,隐含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 意味: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有飘零意味,会让人感伤 ,离人 的叹息,游人的漂泊。 合作共学合作共学 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 如此丰富的特征?如此丰富的特征? 明确:诗歌中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答案在第几段? 明确:第五段。画出来,请齐读。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 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 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
9、彩一言难尽的言 说。 ( 简单的几个字,一片小小的叶子,结合诗句,经过作者的分析,有了如简单的几个字,一片小小的叶子,结合诗句,经过作者的分析,有了如 此多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也要去体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此多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也要去体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内涵。)内涵。) 合作共学合作共学 第五段中“不落于言筌”是什么意思?引用此语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 得言外之意,不执著与文字。例子(论据)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观点 补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说说“树叶”与“木叶”、“落
10、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 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 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 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 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 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 之意也洗净了。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提示:学习研读第二部分,并加
11、以归纳。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 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 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 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 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 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
12、叶”这个宇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 了。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意味?课 文怎样说明“木叶”的意味的? 分析说明:“木叶”是寒牢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 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比较说明: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 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 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寒牢飘零 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
13、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 的清秋性格。 (说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比较,体味“木叶”的形象色 彩。)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4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 名句,“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 “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 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 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 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5课文中有一个难于理解的句子:“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课文中有一个难于理解的
14、句子:“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 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 游子的漂泊”。解读这个句子有利于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为什么读游子的漂泊”。解读这个句子有利于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为什么读 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点拨】“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实 际上,本文所引用舍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没有离开 一个“秋”字。我们知道,时令一到秋天,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 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
15、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 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 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 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 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即触秋景生悲情),而我们读者看 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 悲怆之情。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 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 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 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逐层剥笋探究。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 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考虑文字洗 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 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逐层深入,探幽发微, 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3)颇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 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 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 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