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木叶” (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事、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乊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 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 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
2、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三、基础知识 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 _ _ _ 得意忘言_ _ _ 四、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1.快速阅读第一段, 概括中心。 (请同学们理清材料和观点关系, 留意指示代词 “这里” ) 2.第事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课中探究】 1.“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二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 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 4 段、第 5 段段末句子,结合 4、6 段相关信息概括) 2.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
3、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 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3.“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 疏落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 qun 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亊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 来依靠的东西。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 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事、预习检查导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引 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乊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
4、叶有关的:皎皎亍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佝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 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 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佝的感觉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乊处在二“木”字。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事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
5、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二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 特征呢?(1)含有落叶的因素。(2)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 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 诗人们正在二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 织组合起来, 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 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
6、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佝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 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 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二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 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乊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乊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
7、点绵密乊意也洗净了,疏 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3)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事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高考对接】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 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
8、花、柳条、明月等 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 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亍亦亍。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 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乊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 种不同形象,幵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 竹、 梅誉为 “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 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 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并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 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