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单元人文主题单元人文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 观察与批判 领会作家对社会 现实和人生世相 的深刻洞察,拓宽 视野,体会其对旧 世界、丑恶事物 的批判意识;学会 观察社会生活,思 考人生问题,增强 对社会的认识;提 升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12 祝福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及环境描写对刻画 人物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 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体会小说中“我”的感情及 作用。 3.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理解造 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作者简 介
2、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 月,他首次用“鲁迅”这个名字,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曾以极大 的热情欢
3、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 久残酷的现实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封建帝制虽被推翻,但代之 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 统治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 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 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钳制人民的精 神枷锁。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压迫 最重,受毒害最大,受苦难最深。鲁迅选取了妇 女题材,写成了祝福这篇小说。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儒家传 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是儒 家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 作者
4、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钝 响 dn 陈抟 tun 悚 然 sn 踌蹰 ch 忌讳 hu 打搅 jio 窥 探 ku 桌帏 wi 草窠 k 蹙 缩 c 歆 享 xn 牲醴 l 讪 讪 shn 唾 弃 tu 烟霭 i 镯 子 zhu 一瞥 pi 窈 陷 yo 渣滓 z 祭祀 s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拓 朱拓 t 间 间 或 ji n 开拓 tu 中间 jin 炮 炮 烙 po 模 模 样 m 枪炮 po 模 范 m 拗 执拗 ni 折 折 罪 zh 拗 断 o 折 本 s
5、h 拗 口 o 折 腾 zh 薄 鄙薄 b 嚼 咀嚼 ju 薄 饼 bo 倒嚼 ji o 薄 荷 b 嚼 用 ji o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寒xun 暄 彷hung 徨 xun哗 喧 惊hung 惶 xun染 渲 敦hung 煌 zhu 栗 惴 ch异 诧 chui测 揣 叱zh 咤 chui门 踹 ch紫嫣红 姹 荒mi 谬 hi骨 骸 纰mi 缪 惊hi 骇 lio廓 寥 言简意gi 赅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3.掌握词语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例句
6、:当年他还是个年少不更事 的学生,经过这几年在社会上的历练,如 今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主管了。 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例句:你是一时冲动才不理智的,对此,我毫不介意 。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委实:确实;实在。 例句:十年来,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追赶者逆袭为领跑者,用 “惊艳”来形容委实 不为过。 宽洪大量:形容人度量大。也作宽宏大量。也说宽宏大度。 例句:他一向宽洪大量 ,因此对别人的冷嘲热讽并不介意,总是一笑置之。 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 例句:每一部装修史都是血泪史,哪怕你精明强干 赛过王熙凤,等房子装 修结束后,你还是会后悔遗憾得捶
7、胸顿足。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4.词语辨析 究竟 毕竟 究竟:表示追究,用于问句里,语 气不肯定。可兼作名词,结果, 原委。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 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相同点:都是副词,有“追根究底”的意思。 不同点:“究竟”用处较广,既可用于非疑问句,也可表示强调或肯 定,还可表示追查和推求,又经常用于疑问句,表示追究,另外还可 作名词。“毕竟”只用于非疑问句,表示强调或肯定语气。 例 句 这场比赛竞争激烈,究竟鹿死谁手,要到最后才能分晓。 机器人虽然制造得和真人一模一样,但毕竟还不能和真人 相比。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沸反盈天
8、 沸沸扬扬 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 一片。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 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相同点:都有“人声喧闹”的意思。 不同点:“沸反盈天”突出了闹和乱,“沸沸扬扬”说明热闹,参与的 人多。 例 句 在事情越闹越大、舆论沸反盈天的情况下,奔驰总部和经 销商4S店的言论与举动并不能让公众感到满意。 最近非洲猪瘟闹得多地沸沸扬扬,其实,只要做好防疫工 作,大可不必担惊受怕。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
9、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 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 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任务一】 理清情节结构 1.这篇小说在讲述故事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 么作用? 提示: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 探求原委;文章一开始就写祥林嫂在一片祝福的景象中死去,渲染 了浓重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任务二】 分析环境描写 知识窗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以及
10、表达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 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 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渲 染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深化小说的主题。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2.小说开头对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提示:小说开头描写了鲁镇年终祝福热闹忙碌的景象,暗示了辛亥 革命以后的农村风俗习惯、封建思想依旧的现实,揭示了造成祥 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详尽地描写“四叔”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提示:对联“事理通达心
11、气和平”与“大骂其新党”自相矛盾,案 头的几部旧书说明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 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 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 反动。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任务三】 赏析人物形象 4.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质 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 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不断地挣扎与抗 争:在被虐待、
12、被出卖、被迫再嫁时,她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 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施加的迷信枷锁,她更是 拼命地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不 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 不但连平平安安做人的权利都没有争到,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 身的希望也已破灭。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祥林嫂是一位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 妇女的形象。如果说善良和光明的毁灭是悲剧,那么祥林嫂正是 一个被毁灭的审美形象,小说深沉而忧郁的悲剧价值在于对旧中 国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13、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5.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 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 工或是柳妈呢? 提示: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人真正关 心祥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 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因此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 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 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知识者”的理性精神 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的人 们人性的残忍。 小说通过“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凸 显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同
14、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 识分子勇敢地自我解剖的精神。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任务四】 把握小说主旨 6.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作者描写 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祥林嫂再嫁。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 嫂卖掉。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怕给 自己家惹麻烦。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 嫂子的头拜堂。 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 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 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 息一番,
15、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 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 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祥林嫂头上的疤。当镇里人对阿毛的故事味同嚼蜡时,柳妈又 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 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味剂。祥林嫂诉说阿毛的故事时,还 寄希望于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 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 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他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还不是穷死的
16、”,认为“穷死”的没 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诧异”“很不安”“惊惶”,“随着就觉得要 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众人:“活得有趣的”,“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 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写作目的:通过祥林嫂周围人的表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封 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 嫂困于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作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思 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7.
17、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 悲剧”为题,却取名“祝福”? 提示:(1)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 鲁镇“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 是这个悲剧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 都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 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的阴影, 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3)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情 谊亲情、友情及祥和喜庆的气
18、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 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这一特 定的环境中,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 “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题,就把“凶人愚妄的欢呼” 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 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 了作者讥讽的深意。而以“祥林嫂的悲剧”为题,则没有这样的 艺术效果。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1.当“我”来到鲁四老爷家后,“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 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 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19、。鲁四老爷为什么偏偏要 骂康有为? 观 点 一 鲁 镇 落 后 、 闭塞 这虽然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故事,但在鲁镇,人 们并不知道这是谁领导的革命,认为还是康 有为的变法改良运动。 观 点 二 揭 示 辛 亥 革 命 的 弱 点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是资产阶级 的民主革命,脱离群众是其致命的弱点,连读 过书的鲁四老爷都不清楚,可见其局限性。 观 点 三 表 现 鲁 四 老 爷 的 保 守 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 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 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革命党了。 我的 观点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提示:要结
20、合小说的背景愚昧、落后、闭塞的鲁镇和小说表 现的主题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分析。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2.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常见的说法是:她死于贫穷、悲伤、恐 惧或孤独。也有人认为,祥林嫂是在绝望的状态下,以自杀来结束 生命的。那么,到底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有人说是鲁四老爷, 因为他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上迂腐、保守、顽固, 自觉地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辩论题目】鲁四老爷是不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甲方观点: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甲方辩词: 乙方观点:鲁四老爷不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乙方辩词: 思
21、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甲方 辩词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迂腐、保守,顽固地维 护旧有的封建制度,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厌 恶祥林嫂是个寡妇,且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 最大的罪恶,更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因而他说祥林嫂“败坏风俗 ”“不干不净”,直至祥林嫂死后还认为她是个“谬种”。 乙方 辩词 著名作家丁玲在谈到祥林嫂的死时,曾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 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 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 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先生在小说中 对祥林嫂的命运
22、进行这样的安排,正是为了告诉人们,杀死祥 林嫂的并不是她身边的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吃人的封 建礼教。正是为了揭示这个悲剧的社会意义,他将利剑直指 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 我的 观点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提示:要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愚昧、落后、闭塞的鲁镇)、作者 的写作目的(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小说中塑造的各个人 物形象来思考分析。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刻画“眼睛”写人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等不 同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 的
23、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正印 证了这一点。 祥林嫂初到鲁镇,总是“顺着眼”,说明她善良、安分守己;第二 次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了”,这是夫死子亡后的极度悲伤造成的。她讲阿毛的故事总是 直着眼睛,反复地讲,说明她已经有些麻木。捐了门槛,回来之后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说明她非常高兴,对生活充满 了希望。但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把她刚 燃起的对生活的希望之火骤然泼灭,使她陷入了绝境。“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说明她再次受打击,精 神彻底崩溃。小说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准确地揭示了人
24、物 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技法迁 移 迁移练笔请学习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眼睛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写一段文字,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100字左右。 示例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 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不过两周岁的孩子。那老 妇人的相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上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 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儿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发亮;放 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凄然失神。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小说的主旨就是
25、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 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也是作 品的价值意义所在。主旨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 此,欣赏小说必须领悟小说的主旨。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 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旨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旨本身具有多义 性、复杂性、模糊性等特点,单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主 旨,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小 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至多可以借侧面表现,其 主旨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主旨的表现形 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 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
26、假恶丑;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 和心理状态。 解答小说主旨意蕴题须“五从”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小说主旨意蕴类题往往在高考小说阅读的最后一题出现,有时以 探究题的形式出现。虽为探究主旨,本质还是把握主旨,主要是把 握文本的思想意蕴、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 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主要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 小说的思想意义,重在把握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是 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把 握作者的倾向性。不论是解答小说的思想意蕴,还是情感意蕴,解 题的思路是一样的,
27、都需要综合考虑。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一、解题角度 1.从题材内容看主旨 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旨方向。具体需“二抓”: 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 义或双关义,其中隐含着小说的主旨。如祝福。 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 等都包括其中,把握住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旨方 向。如祝福一文中“祭祀”“捐门槛”等事件就表现了主旨。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2.从人物塑造看主旨 在小说中,作者的浓墨重彩皆用在人物身上,主要人物也就是“主 旨性人物”。具体需要“二寻一辨”: 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
28、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 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或小说中人物对事件的评价。作者 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往往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蕴含着作品主旨的重 要信息。 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 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旨有关联。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3.从情节发展看主旨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 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 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具体需要“梳询品”: 梳理情节过程。小说的主旨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
29、现 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必须厘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询问情节设置的原因。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结构选择,而小 说的情节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旨表现的需要,解答时可以多问一 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节”。 品味细节。小说的细节是构成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 细节描写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旨思想的表达,从而具体 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因此,从细节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旨。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4.从环境看对主旨的暗示 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是 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 动的场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
30、的形式表现主旨,有时可能带有象征 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旨。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分析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 背景,什么样的环境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人物什 么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含作品的主旨。分析环境的特 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如祝福中的祥林 嫂的命运。 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 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抓背 景时,要关注小注或文章的写作时间。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抓住文 中表明历史、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文字。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5.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旨
31、 小说主旨虽然不能像散文那样靠议论、抒情句直接表现出来,但 借助文中重要语句还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的。如一些感情强 烈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二、规范答案: 概括主旨:通过,赞扬(贬斥)精神(陋习)。 评价主旨:本文的主旨是,理由是 探究主旨: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采用 小议论文的形式。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 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嘎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 军”
32、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 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 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全连已经吃了五 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 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 大衣,下了决心,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 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 我去。
33、”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 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 个小战士闯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 后院,后院。”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伸手去摸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 士更急了,“不是,不是敌人,是” 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 院包围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 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
34、这边的都 有。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 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唰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 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前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看司务长,司务长看看一班长, 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 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
35、炖 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 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不能违反群众 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 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 子里谁知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只好 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 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菜半棵瘦白菜,没有 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
36、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 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 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王连长的 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 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 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羊争先恐后地涌来,密密 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 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 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
37、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 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 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 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知识阐 释 技法攻 略 例题展 示 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 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作者借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 终善待了那只无主羊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对身处困境但纪律 严明、精神高尚的边防军人的赞颂。正是因为这样,军人们受 到了人民拥戴,也蕴含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 解析:首先弄清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揣摩概括作者 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讲述了 阿拉嘎哨所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的情况下最终善待了那只 无主羊的小事,表达了对阿拉嘎哨所军人纪律严明、精神高尚的 赞颂,同时也蕴含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