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被 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 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 “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 集等。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 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
2、要 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煕宁三年(1070)二月第 二封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 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 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强聒 gu 汹 汹 xing 不恤 x 盘庚 gng 2.成语积累 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 3.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 “辨”同“辩”,意义:分辩。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4.一词多义 (1)见 冀君实或见恕也(副词,表动作偏指一方,可 译为“我”) 见牛未见羊也(动词,看见) 于是入
3、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2)固 必固其根本(动词,使稳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副词,本来)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形容词,牢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乃辞谢,固请(副词,坚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3)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 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动词,估计) 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越过) (4)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莫不殷忧而道著(连词,表因果) 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连词,表递进)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5)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动词,成为)
4、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动词,作为) 不为侵官(动词,是,算是)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介词,因为) 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1)以膏泽 斯民(名词用作动词,施恩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6.古今异义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知识整合 7.特殊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 (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句) (4)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 8.文化常识
5、 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避免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 (今河南安阳)。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答司马谏议书 全文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指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 是正确的,以此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任务一】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1.阅读答司马谏议书的第1段,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提示: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 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
6、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 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2.答司马谏议书第2段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 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 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提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3.结合全文说说王安石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 提示:文章措辞虽然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 治态度。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任务二】 品味文章语言,分析论证方法 4.王安石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 是非的唯一标准;只
7、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的毁谤而 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像盘庚那样,力排众议,坚持变 法,这也表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提示: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 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 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 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
8、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 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 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 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言简意 赅的。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9、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援引事例,论据充足 魏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事例来说 明自己的意思。如“善始”“克终”出自诗经 大雅“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出自尚书 武成“垂拱而天下治”; 同时暗用引文的还有“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思知足以自戒”“思知 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等,显得简明含蓄又富有启发性。同样,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也列举“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来加
10、 以反驳。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请以“自卑 自负 自强”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运用例证法,200字左右。 示例自卑像根受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自负像个可怕的 陷阱,一旦身陷其中即难以自拔;唯有自信自强,才能扬起生活的风 帆。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 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 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 情况下,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居里夫人,这 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现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的荣誉
11、 没有使她陶醉,她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这些伟人之所以 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 自负,始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记练结合串记古文化常识 高考的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 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十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 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 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代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 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 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201
12、7年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 大到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私 禄”“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一致之处,须根据语境仔 细推断)。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 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 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 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 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 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识记方法 示
13、 例 一线 串珠 法 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 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 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 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 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 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 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 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 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 “珍珠” 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 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 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 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 称谓 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 ”,称号“青莲居士”,称排行“李十 二”,称官名“李翰林”,特殊称谓“ 谪仙人、诗仙、酒仙”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识记方法 示 例 归类 联想 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 的归类
14、联想,即由一点进行 相关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 ,或相反的联想等 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 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进行发散 联想。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 人离骚中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古文化常识题解题“4技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 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 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
15、录文章中的 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 乞骸骨”的注释来判断。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2.剖析词语巧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 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 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 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3.结合语境深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 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17年全国卷中的“母忧是指母亲
16、的 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 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 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4.遇生判对灵活断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 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 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 ,惧,欲 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 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 恃,更开嫌隙之端,
17、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 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 ,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 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 ,固辞。 (选自南史 到彦之传,有删改)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 的行为。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 议政之服。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 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
18、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 封君作为奖赏。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答案:D 解析:A项,“篡”,臣子夺取君位,“虐”,残暴狠毒,“篡虐”即做事残暴有 夺权的言行。前文“入奉大统”即登上皇位。综合分析,A项正确。 B项,“朝”,有朝见、朝廷、拜见、聚会等意;“服”,服装。据此可判 断“朝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朝服”狭隘地理解成上 朝穿的衣服,从而缩小了它的意义。C项,拆分“开府”,“开”有开创、 建立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综合分析,“开府”有建立府 衙的意思。选项正确。D项,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 一种封赏、赏赐。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
19、给予亲属 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 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 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误。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因徐羡 之等人等新近篡逆侵凌,(宋文帝)害怕,想派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 打(他们)。彦之说:“了解他们没有二心,就应穿着朝服顺流而下;假 使有意外,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嫌隙的端由,不能 满足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彦之 暂时镇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于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 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 无存。文帝抓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彦之坚决推 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