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木叶” 教案说“木叶” 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 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 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
2、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 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 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导入: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 木” 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 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板书课题) 二、二、 交代预习情况交代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 同时要求同学们
3、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 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 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 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 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 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 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 考虑。 说“木叶” 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 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
4、握,抓住 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三: 研习课文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 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 “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 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 “木叶”就是“树叶” ,少用“树叶” ,常用“树” 、 “叶”及“
5、落木” 。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 3、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 “木叶” 、 “落叶” 、 “树叶” 、 “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 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 。它的目的是为了 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 去,究其根源。 4、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
6、作为例证。 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 “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那么 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 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 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
7、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 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二)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 宏观把握全文, 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 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 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 “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 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 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 “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 “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 饱满, “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补充:比较“空阔
8、”与“空旷” “空濛” 。 2、 “树叶”与“木叶” 、 “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 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诗句引用的作用: 1、引出话题; 2、用作例证; 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总结) (三)总结: 这是一篇由著名的学者、诗人林庚先生写的文化随笔
9、,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 入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像力,对“树”与“木” , “树叶”与“木叶” , “木叶”与“落 叶” , “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辩析,进一步强 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从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 就是注重语言的暗 示性,追求含蓄不尽。因此,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 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通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 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一定得帮助, 总结 起来就是八个字:整体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业布置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 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 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 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 情感。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 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 “梅” 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 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 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 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 游卜算子 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 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 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