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教案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其人及孟子一书的大致概况。 2.熟练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教学教学重点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一、 导入导入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 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 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
2、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 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二、关于孟子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 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 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 、 公孙丑 、 滕文公 、 离娄 、 万章 、 告子 、 尽心
3、。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 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四书” ,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 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 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 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
4、的小国寡民、 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 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 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 说, 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有什么比百姓归附, 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 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 对内盘剥人民, 于是出现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 孟 子离娄上 )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 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苦难生活。齐
5、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时,扩置稷下学 宫,招揽学士,组建议政智囊,图谋称霸。孟子这时也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一次 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时,孟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发政施仁” 、改 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 三、课文三、课文朗读朗读 1.听读示范读音,标注读音。 觳觫 h s 便嬖 pi n b 放辟 f ng p 畜 妻子 x 庠 序xi ng 孝悌 t 颁 白 bn 褊 小 bin 邪侈 ch 则王 矣 wng 胡龁 h 彼恶 知之 w 忖度 cn du 2.学生自由读,熟悉文章。 3.分角色朗读,揣摩语气。 四、默读课文,思考
6、四、默读课文,思考 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3.作者在哪些部分提出这个论点,又在哪些部分反驳不同论点,在哪些部分正面阐述论 点的?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提出“王道” 。 第二部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论述霸道的危害。 第三部分: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至末尾,阐述 实施王道的具体措施。 五、自读疏通五、自读疏通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六六、作业、作业 1.熟读课文。 2.整理一词多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