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三)文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三)文 学类文本阅读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散文 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陌上何时花开陌上何时花开 刘玉琴刘玉琴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怦然心动。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 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令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仿佛又 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心驰神移。 写下这个句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史载:钱镠“少年起兵,骁勇 绝伦,身经数百战,而不摧”。不过,这位横刀立
2、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 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人戴氏王妃的 一片深情。这看似平常却又极为感人的一句话正是成就钱镠深情的载体。 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 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钱镠亦算性情中人,最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这一年,王妃在娘家 盘桓数旬未归。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 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一封书信: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 入了几多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
3、知。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 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心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 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一代君王 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动,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 触动。 最令我感慨的, 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 舒缓心情, 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 “多 少事,从来急”,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 实不多。 今来昔往, 逝水流年, 无论是 “千里江陵一日还” , 还是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 人们听惯了向前、再向前的召唤,脚
4、步匆匆又匆匆。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了这个时代的 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 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诱惑很多。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 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于是,不但 停不下匆匆的脚步, 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 一再与身边的风景、 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 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 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美丽的阿尔卑 斯山上有一块著名的提示牌,上面写着:“慢慢走,请欣赏。” 放
5、慢脚步, 神宁气定, 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 红色的夹竹桃, 积攒了全身的气力, 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子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 们高贵的身影。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 淅沥的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 城市, 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 天上的白云也不够絮一床薄被。 但只要留心, 总有惊喜。 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 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 来说,比最终的
6、结果更重要。 放慢脚步,调整身姿,如果愿意,可以听到自己内心花开的声音。可能我们习惯了繁 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不是都 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 没有跟上来。心灵需要过滤,整理,需要思考,积累,它的成长是一个不能着急的过程。所 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每个生命都是一座茂盛的园 林,这园林里有无数鲜活的笑脸在阳光下静静地开放,脚步慢下来,就能听到每一朵花开放 的声音。那是生命孕育和成长的静语。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 力量。 人的一生,
7、 会相逢许多季节, 遭遇许多变故, 既有 “独上高楼, 望断天涯路” 的忧伤, 也有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欣喜。 虽然不能人人都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 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更远。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身体 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位哲学家也说过, 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 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 在浮躁喧嚣的今天, 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 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 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犹如 弓在手中
8、,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 人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需要追求,但不能过多,需要加快速度,但还得学会放慢脚 步,否则过多的追求、过快的脚步会湮没了作为初衷的快乐和本意。古人早已有言,欲速则 不达。当然,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停止或坐等。它更多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一种坚 守宁静的心境,积极的奋斗,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位 学者指出,放慢脚步不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 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 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取材于作者的同题散文) 1.下列对作品中有
9、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的寒食节, 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相 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 B.“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出自晏殊,文章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一种苦苦追寻而无所得 的惆怅迷惘的人生际遇。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意思是回头一看,寻找的那人正安静地 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中名句。作者引用这句诗,意在激励人们不要停下脚 步,要勇敢攀登人生的高峰。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钱镠被后人记得缘于他对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 而不是他建
10、立的功业, 作者认为这对钱镠 来说很不公平。 B.从全文看,作者引用钱镠的故事,主要是感慨于他能体贴、关怀夫人,克制自己的思念, 嘱咐她“缓缓归”。 C.作者对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现代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主张清心寡欲, 放弃功 利心,回归自然。 D.作者让人们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提醒人们在迅速变革的快节奏时代, 能放缓脚步,享受生活。 3.作者在“陌上花开”一句中嵌入“何时”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这样拟题的 妙处。 4.有人说,“诗意与速度成反比”,请结合文意,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朵早醒的桃花一朵早醒的桃花 刁永泉刁永泉
11、 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 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 伛偻在荒秽的角 落,卑怯而孤寂。 我想念一朵小花。 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至 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 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 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 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
12、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 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 太微弱了。 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 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 命。 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 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 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 流淌, 聚成苞蕾, 又有一朵开了, 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
13、,拥 有和分享着春天。 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 扬。于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 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观赏者们群集而至, 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 赞美说: 这些春的使者, 生命的先觉者, 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那朵 站得高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 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
14、丽过,它自己也 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咏写的对象是一朵早醒的桃花, “早醒”即在恶劣环境下最先开放,突出了桃花 的勇敢、开拓,也表现了它的孤独。 B.早醒的桃花开放、灿烂、隐没、消逝的生命历程,桃花的精神、遭遇,具有象征开拓者、 引领者的意义,寄托了赞美、惋惜、同情、不平的感情。 C.早醒的桃花开得“浓艳”、“沉醉”、“无忌无讳”、“不遮不掩”,但又是“孤独地灿 烂”,表现了它的清高自傲孤芳自赏的特点。 D.观赏者极力赞美后来开放的众多花朵, 这些赞美其实应该是早醒的桃花得到的赞美, 这种
15、奋斗与荣誉的错位,能够引人深思。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思绪变化是一条线索,早醒的桃花的生命历程也是一条线索,双线并行,使文章脉 络清晰,有利于表现主体形象,还便于议论抒情。 B.文章主要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来刻画 早醒的桃花、表达主题,既生动形象又含蓄隽永。 C.文中反复出现“孤独”、“新鲜”等词语强调突出桃花的形象特点,通过拟人化的神态、 动作、心理描写,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桃花的特点。 D.文中的环境、蜂蝶、观赏者都对桃花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后来开放的花朵既能衬托早醒 的桃花,也与它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3
16、.第一段所描写的环境与第五、六、七段所描写的环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4.早醒的桃花的早醒有哪些意义?根据有关内容,分别概括说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节选节选) 余光中余光中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 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 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 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 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
17、我永不下车。那平行的双轨一 路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 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至于轮轨相击枕木相应的节奏,初则铿锵而慷慨,继则 单调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韵。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蹑虚而行,一颗心,也忐 忐忑忑呆在半空。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 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 是一片幽昧的微熹, 迟疑不决, 蓦地天光豁然开朗, 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 这一连串的经验
18、, 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 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 铿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我靠在窗口,看了几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 看得眼红、眼花。 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轨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 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 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可是半年后再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却不再中途 下车,而是直达上海。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
19、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 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可是乘客的四肢却 无法像火柴那么排得平整,而是交肱叠股,摩肩错臂,互补着虚实。母亲还有座位。我呢, 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 各色人等的各色肤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 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挟回南京去了。 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什么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有缘在双轨之上领略, 只是从前京沪路上的东西往返,这时,变成了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滚滚疾转的风火千轮 上
20、,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 是夜雨的落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 绝,真成了情景交融。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 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饿了,买一盒便当充午餐,虽只一片排骨,几块酱瓜,但在快览风景的高速动感下, 却_显得特别可口。台中站到了,车头重重地喘一口气,颈挂零食拼盘的小贩一拥而上,太 阳饼、凤梨酥的诱惑总难以拒绝。照例一盒盒买上车来,也不一定是为了有多美味,而是细 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乡情,以及那许多年来,唉,从年轻时起,在这条线上进站
21、、出站、 过站、初旅、重游、挥别,重重叠叠的回忆。 最生动的回忆却不在这条线上,在阿里山和东海岸。拜阿里山神是在十二年前。朱红 色的窄轨小火车在洪荒的岑寂里盘旋而上,忽进忽退,忽蠕蠕于悬崖,忽隐身于山洞,忽又 引吭一呼。回声在峭壁间来回反弹。万绿丛中牵曳着这一线媚红,连高古的山颜也板不起脸 来了。 萨洛扬的小说里, 有一个寂寞的野孩子, 每逢火车越野而过, 总是兴奋地在后面追赶。 四十年前在四川的山国里,对着世界地图悠然出神的,也是那样寂寞的一个孩子,只是在他 的门前,连火车也不经过。后来远去外国,越洋过海,坐的却常是飞机,而非火车。飞机虽 可想成庄子的逍遥之游,列子的御风之旅,但是出没云间,
22、游行虚碧,变化不多,机窗也太 狭小,久之并不耐看。哪像火车的长途,催眠的节奏,多变的风景,从阔窗里看出去,又像 是在人间,又像驶出了世外。所以在国外旅行,凡铿铿的双轨能到之处,我总是站在月台 名副其实的“长亭”上面,等那阳刚之美的火车轰轰隆隆其势不断地踹进站来, 来载我去远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出了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丰厚细腻的情感世界, 角度新颖。 B.作者回忆自己乘坐火车的经历,从十岁写起,先后从上海到安南、到昆明、武进、台湾, 记忆清晰。 C.作者认为最难忘的火车之旅是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原因是启程仓
23、促,车上人满为患,令 人失望。 D.第段作者用萨洛扬的小说里“寂寞的野孩子”,表达自己儿时对火车和外面世界的新奇 和向往。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坐火车为线索串连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 把叙事、 描写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 醇厚动人。 B.第段画框的语句,巧妙呼应标题,突出“记忆”和“铁轨”的关联性,形成文章前呼后 应的结构。 C.作者从时间维度展开回忆,记叙少年避乱四川,向往乘坐火车去远方游历,时序纷飞,记 忆蔓延。 D.余光中的散文追求在抒情中融汇历史理性, 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生命哲理, 本文正是这种 风格的体现。 3.结合文本,请赏
24、析文章的标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4.本文多次写到乘坐火车的见闻和感受,试找出三处进行概括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迷路的故事迷路的故事 舒婷舒婷 之一 连我爸都是出生在小岛上的。小岛只有 1.7 平方千米。而我,就像外子 说的经常在家 门口迷路。 这都是真的。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四季,由于它的 龙眼、番石榴、阳桃,甚至还有波罗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 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 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 幽巷、苔迹的石
25、壁和风格各异的小楼都是同谋。 有人告诉我,退潮时分,沿着栖霞落彩的沙滩步行,环岛一周不过个把钟头。我迷惘地 摇摇头。 今年春天, 我带孩子从邻街的娘家回来。 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 我在后面信步逍遥。 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跟着孩子走错了一个胡同口,结果两腿走酸了,又问了几次路,七弯八 折才寻到家门口。平时七分钟的路程这次用了四十分钟。 说起来谁也不信,只有外子照例嬉戳我一指,他记录在案的这类事件不知有多少起。 有如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凯旋门,日光岩是鼓浪屿岛的坐标。早起开门,夜来 掩窗,我都要和日光岩相互致意。岩顶永远密密匝匝一圈人,远远看去宛如一顶皇冠。有朋 自远方来, 都得带去晋见。 只
26、是岩下小路总是记不住, 多少次都迷迷糊糊撞到那 “此路不通” 的木牌,才讷讷然返回。因此,有人在公开报道中,揶揄我是不称职的导游。冤!其实,这 也是游岛其中一味呀! 现在我已不再越墙偷摘龙眼,听到有人咳嗽便屁滚尿流地鼠窜。但邻童夏夜偷袭成功, 每每和我分赃。一把把簇着绿叶的鲜果,看过去那么清凉,多汁的夏天犹把残梦遗留在已不 随风颤抖的枝条上了。你不能形容那滋味儿,只知道小摊上的果子绝不能与之相比。直到现 在,一看到硕果累累的老树,我不由得要估量一下篱墙有多高,墙内有没有狗,虽然岛上这 些年不许养狗了。 我儿子也出生在这小岛上。 夜阑, 我一手挽着摇篮, 一手在稿纸上信手涂鸦。 波浪汩汩溅溅,
27、海也在抚拍她的摇篮, 直到我们全在她的怀里入睡。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 再迷路。 之二 柏油马路忽高忽低,小巷时宽时窄,且极其洁净。有些落叶、落花、落果,毫无狼藉之 状,反生野趣。 呵,小岛,我的家乡。 有一段日子,小岛静得有些荒凉。外地人等闲不得进入前沿这个地域。在渡口看那些急 匆匆上下班的人,忧患很深的脸上个个了无生气,连平时笛声般的海风也肃杀荼毒起来。 渡口四株纤细的假槟榔,像站累了的老不换岗的哨兵。再过去,缆着大大小小的渔船, 船尾船舷晾起用树汁染过的、褐红色的男人衣裤和红色的女人短衫。渔女们手脚特别肥厚, 眉毛眼睛乌漆生光, 哑着嗓招呼孩子。 船楼前的
28、甲板上, 围着一大锅白粥, 每人盛上一海碗, 两片大脚丫子八字分开蹲下, 大口吸溜吸溜起来。 人人惬然自得, 浪兀自晃晃, 船兀自摇摇, 锅里碗里不见漾出点粥沫来。 久不受刀剪之苦的相思树,无法无天,把通往海滩的小路一一封锁起来,只露出一角木 牌,粗重地呵斥:军事重地!人自然望之却步。只有我那迷迷糊糊的老毛病常常带我走入禁 区,又安全地迷迷糊糊走出来。因为相思树争相掩护你,沙滩绝不出卖你的足音,星散的贝 壳宛如阿里巴巴的财宝。有时可以看到一只大海豚,虽已“仙逝”,矫健的身躯似乎可以随 时优美地弹起,化为一道银亮的闪光。 更常看到的是搁浅的小船,它常常让我想起莱蒙托夫的帆,想到海和船的互相渴慕,
29、想 到现实和梦的距离。 是回家的时候了,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依依不舍的相思枝频频拉住你的衣襟,紫色和蓝 色的小花屡屡绊在你的脚上。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抬起头,你再不能动弹。 一座小洋楼从荒芜的花园踮起脚望着你。 小铁门锈坍在地上, 高大的廊柱和雕花的石栏 上落满鸟粪,依稀的花角被狗尾巴草淹没了。 而,无数火焰在它玻璃破碎的排窗上燃烧,被遗弃的小楼活跃起来,光的手,在它一排 排琴键上演奏,又愁惨又庄严又深邃,吸引你,逼迫你,又控诉你,小楼有属于它自己的记 忆。在瞬间,它把人拉进它的磁场里。 直到夕晖老去,寂然而无声,你的灵魂和那楼。 【注】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摘编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30、(当代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写小岛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个人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愉悦之情。 B.本文中作者带朋友游览日光岩,故意走错路,让他们欣赏沿途风景,也是游岛的乐趣。 C.本文第二部分引入小岛的社会生活,景色描写带有荒凉感,表达作者更加深沉的情感。 D.本文有越墙偷摘的童趣,也有对“忧患”的回忆,更有给作者寂寞心灵以慰藉的诗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了小岛上的植物形态各异、自由生长的状态,写它们使游客“总也走不出去”, 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的喜爱之情。 B.本文中“船楼前的甲板上”
31、两句,描写小岛上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十分惬 意,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生活的喜爱。 C.同是怀恋故土, 鲁迅的 故乡 用客观、 冷隽的笔法描述, 让读者自已会意; 本文用投入、 情绪化的笔法去感味,让读者随之徜徉其中。 D.本文语言较为华美,善用修辞;叙事时语调灵转潇洒,写景抒情时语调深沉克制;我们也 不难感觉到在文句之间的音韵美。 3.本文多次提到“迷路”,请分析“迷路”的深层寓意。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画晴画晴 张晓风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 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
32、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 几分醉意,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 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 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 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 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 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 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 草
33、丛中散置着。 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 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 光。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片草场,几块乱石。远处惟有 天草相粘,近处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我为什么这样痴 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我悠然地望着天,我的心就恍然回到往古的年代。那时候必然也是一个久雨后的晴天, 一个村野之人,在耕作之余,到禾场上去晒太阳。他的小狗在他的身边打着滚,弄得一身的 草。他酣然地躺着,傻傻地笑着,觉得没人经历过这样的幸福。于是,他兴奋起来,喘着气 去叩王室的门,要把这宗秘密公布出来。他万没有想到所有听见的人都掩袖窃笑,从此把
34、他 当作一个典故来打趣。 他有什么错呢?因为他发现的真理太简单吗?但经过这样多个世纪, 他所体味的幸福仍然 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 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垫居, 回到热热亮亮的 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 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生 之中又能几遇呢? 坐在这样的树下, 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 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 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
35、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 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这样的光。”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 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 买来, 打算送给陈的。 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 一个人, 在无垠的草场上, 咀嚼着简单的干粮, 倒也是十分有趣。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种艺术。 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了几页随身携带的词集子。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 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
36、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 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拋书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些静的下午,我的脚步 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美慕他那种“富贵 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 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 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 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 静、
37、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 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 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 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 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 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我站起身来,摸摸石头还有一些余温,而空气中却沁进几分凉意了。有一群孩子走过, 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
38、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作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 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向他们的家, 心中不禁怃然若失。 想起城市的街道, 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 人行其间, 抬头只见一线天色, 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 而这里, 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 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 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
39、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 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 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 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 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 它是用淡墨染成晴郊图, 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蓝宝石”和“绿翡翠”两个比喻,分别写出天空的湛蓝和山的翠绿,表达了 作者对天晴景色的
40、异常喜爱。 B.文章写来到广场时,用“一片草场”和“几块乱石”突出其景致之简单,并由此引发了作 者对何为幸福的思考。 C.作者面对“冬日之日”真诚地发出了祷求,祈求自己成为冬阳一般的人,为所有无家可归 而僵坐阴湿角落里的人送去温暖。 D.作者之所以望着回家的牧童心中怃然若失,是因为她要离开那片原野,回到大厦壁立、抬 头只见一线天色的城市了。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用对比。将阳光下的“我”与坐在暖气机边的人、“夏日之日”与“冬日之日”、 城市的街道与不知名的原野等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B.文章腾挪跌宕。因访人不遇而信步徐行,享受郊野的阳光
41、;友人归来后,作者却认为自己 目的已达到,没再去看她。这样写使文章摇曳生姿,意味横生。 C.文章以时间为序展开对郊野冬阳的描写。 写上午树下的阳光, 突出其温柔; 写中午的阳光, 突出其明朗;写下午的阳光,突出其宁静、恬淡和收敛。 D.文章多用想象, 意蕴丰厚。 如想象往古乡野之人晒太阳的情形, 生动、 形象, 给人以启迪; 在黑茫茫的暮色中,对晴郊图的想象,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3.作者并没有为天晴后的乡村景色作画,为何还要以“画晴”为题?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瓦共舞与瓦共舞 林延军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
42、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 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 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 绳子另一端则远近 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 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 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 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
43、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 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 屋顶就像菜畦, 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 等待父亲挥刀动瓦 “除虫” 。 “除 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权,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 像武侠电视剧可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 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 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 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白村衫。我站在小院里,
44、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朴瓦,父亲都会朝 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 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 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 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 住棍子做牵引,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 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 后来只能拖着
45、它在水里划来划去。 现在想想, 玩着不会浮水的 “小船” 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 城镇, 抬头便是洋楼, 基本很少看到瓦屋。 从此, 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 像被遗弃的孺妇, 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 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 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 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 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 或长满青笞,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 衰老。 许多年
46、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宮的琉 璃瓦, 它们或风情万种, 或残缺不堪, 或庄严气派, 从泥土的根脉里来, 到绚丽的色彩里去。 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 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 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 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 亲
47、的背。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 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 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 今生活的感触。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权”,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 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48、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的 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 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 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 亲形象。 3.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4.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的理 由。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坛十三记天坛十三记(之九之九) 肖复兴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 柏树的代际区别
49、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 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 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 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 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 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 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 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 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 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 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 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 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 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