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共24课时).docx--点击预览
-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课件(共24课时).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全部教案(共 24 课时)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 8 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 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 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 16 课) ;设计制作(第 7 课) ;综合应用 (第 8 课) 。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 1 课。聚焦板块,呈现了本节课的核心问 题“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和“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 探索板块由四个从易到难且内含逻辑关系的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以地面为 参照物,判断图片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说明判断的理 由;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都是在“参照物”固定的前提下,借助方向盘、 软尺描述自己的位置;第四个活动中,描述位置所用的“参照物”可以自由选 择,是一个思维提升活动,旨在推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转变为抽象、从经验上 升到概念、从现象总结成规律。研讨板块提出的“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 静止的”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 可以融合到探索活动中,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拓展板块,设计 了一个逆向推断的活动: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出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 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以地面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但不知道 “参照物”一词,所以在表述判断物体是静止的依据上,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 度。 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词汇描述 物体所处的位置,这样的前概念水平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可能 会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带来负迁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 置。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 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 物体的位置?” ,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 相比, 的位置 (移动了/没有移动) ,所以我认 为它是 (运动的/静止的)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 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预设 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 止作出错误判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 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 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 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二、探索 (一)导入(一)导入 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 预设:老师是运动的, “我”是静止的。 2. 提问:可以告诉大家,你的位置在哪吗?(目的:呈现学生的前概念) 3. 明确任务:我们可以怎样清楚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呢? (二)活动(二)活动 活动一活动一 静止时我的位置静止时我的位置 1. 出示活动材料,明确活动要求。 (1)呈现活动材料(方向盘和软尺) 。讲述:“我们可以借助方向盘和软 尺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 (2)讲解操作要点: 将方向盘上的 8 个方向,对应教室内的实际方位铺好。 一名同学站在方向盘中间的圆圈里,拿着软尺的 0 刻度一端的手缩在胸 前;另外一名站在方向盘外的同学拉着软尺另一端,也把手缩在胸前,站在某 个地方。 借助方向盘确定方向,借助软尺确定距离,填写记录表 1。 2. 分小组活动:组内合作,人人体验。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并且都体验两个角色站在方向盘中心、 站在方向盘外。 3. 汇报交流“我”的位置。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方向盘和软尺两种材料,帮助学生确定“参照物” ,并同时 获得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快速并准确地确定“我”所在的位置;方向盘使用时, 摆放位置需要与教室的实际方位相吻合,与本单元后续课时教学相一致。 活动二活动二 运动时我的位置运动时我的位置 1. 过渡:这是 XX 同学静止时的位置,当他开始运动,他还能用这个方法 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2. 明确活动要求。 (1)站在方向盘中心的同学保持活动一时的状态,站在外围的另一名同学 拉着软尺另一端,向任意方向改变自己的位置,并确定自己运动后的位置,记 录到活动手册上。 (2)外围的同学至少改变三次位置。 (3)及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3. 分小组活动:组内合作,人人体验。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 重复多做几次) 4. 汇报交流:运动后,自己的位置分别是怎样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次改变位置,并将每次结果做好记录,作为后续交 流研讨的重要内容,为寻找确定位置规律提供重要依据。 活动三活动三 “我我”在校园的位置在校园的位置 1呈现教材插图。谈话:此刻“我”正好在校园里这个位置,想把自己的 位置告诉同学,可以怎么说? 预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表述为“告诉同学我在某个物 体的什么方向约多少米”,即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 位置。 2. 学生进行描述并交流。 (说明:根据实验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 (1)给每组学生提供透明的方向盘纸,方向盘的中心有一条测量尺,让学 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将测量尺拉 向图中的“自己” 。教师告知测量尺上的每一格表示几米,然后让学生描述“自 己”的位置,记录在记录纸上,最后全班交流。 (2)教师利用课件,在校园平面图中任意一点上放置方向盘,课件自动产 生任意一点与“自己”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也是描述“自己”的位置,但与前两个活动相比,参 照物并不是固定的,因此答案也不是固定的。正因为如此,这个活动将学生的 思维进行了提升,即由具体转变为抽象、从经验上升到概念、从现象总结成规 律。 三、拓展三、拓展 1. 呈现活动任务,询问学生是否能看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困惑进行释 疑。 2. 学生在活动记录单上标注。 3.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材中有一幅包含“方向和距离”两个因素的简单 坐标图,让学生通过这张图找到车子抛锚的位置,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用这种方 法确定物体位置,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和其他物体相比,看位置是否移动, 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还学习了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位置的 方法。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运动和位置 判断运动还是静止:位置是否移动 描述位置:方向 + 距离 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 8 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 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 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 16 课) ;设计制作(第 7 课) ;综合应用 (第 8 课) 。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 2 课。聚焦板块提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 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本课的研究主题。探索板块由两个活动 组成:第一个活动,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并观察比较运动形式是否一 样;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贴圆点,用多种方法 让它们运动起来,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研讨板块“生活中的各 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这一问题是基于学生对探索活动 2 的观察和记录后 的交流研讨。拓展板块是让学生画出旋转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旨在引导学生 将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关注中。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形式并不陌生,也可以说出摆动、转动、滚动等名称, 并且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形式时,会发现如果观察物体的不同部位,运 动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三年级学生物理抽象能力还比较弱,很难对物体 的运动形式进行抽象的描述。所以我们通过在物体上“贴圆点做标记”的方法, 引导学生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 ,方便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 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 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难点: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品(指尖陀螺、钢尺、溜溜球、玩具车、弹弹球、弹 簧彩虹圈、陀螺、发条青蛙等) 、圆点(不干胶圆点或彩色橡皮泥) 、直径小于 钢尺圆孔的小棒、印有教科书拓展板块图片的纸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 出示跷跷板、秋千、雨刮器、摆钟的图片。提问:“请你说说这些物体 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 12 名学生简单描述。 2. 小结并引出课题:看来,这些物体的运动是不一样的。生活中还有许多 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 。 (出示 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常见物体运动简单描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是各种 各样的。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较运动形式是否一样。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较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1. 播放“玩具小车”和“弹簧木马运动”的视频,然后提问:玩具小车和 弹簧木马的运动形式一样吗? 2. 学生发表观点。 预设:学生尝试描述这两种物体的运动形式,如玩具小车车身向前移动、 车轮向前滚动;弹簧木马前后摆动当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时,教师提示可 借助手势。 3.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运动形式是不同的, 而且同一个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描 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同一物体不 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会不同,引出后续问题的研究。本环节中,通过语言 和手势描述物体的运动,也为后面用线条和箭头来描述圆点的运动形式做了铺 垫。 活动二活动二 贴圆点,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贴圆点,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 1. 谈话: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办法通过贴小圆点的方式帮助我们进 行描述。 2演示实验:弹拨钢尺,观察和记录运动形式。 (1)出示一个彩色橡皮泥小球后说明:“我们可以用一个方便粘贴的彩色 橡皮泥小球来做小圆点。 ” (以钢尺为例进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具体做法) 在钢尺无孔的一端贴上圆点,将有孔的一端压在桌面上弹拨无孔的一端, 观察圆点的运动形式并用线条和箭头在记录纸上画下来;换个位置贴圆点,再 用弹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观察并在记录纸上画下来。比较前后两次的圆点运 动形式是否一样。 (2)个人活动:尝试用线条和箭头在记录纸上画圆点的运动形式。 (记录范例:圆点贴在无孔端,如图 ;贴在有孔端:不动) 3. 分组实验:甩动钢尺,观察运动形式。 (1)边示范边讲。现在我们换一种让钢尺运动的方法,将钢尺有孔的一头 套在小棒上甩动,在钢尺的不同位置贴上圆点,观察钢尺的运动并在另一张记 录纸上画下圆点的运动形式。注意,甩动的幅度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请一名学生展示记录纸,其他同学发表看法。 4. 研究更多物体的运动。 (1)提出要求:其他物体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2)分组活动:将圆点分别贴在指尖陀螺、溜溜球、弹弹球、弹簧彩虹圈 等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其运动,在不同的记录纸上画下圆点的运动形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物体上“贴圆点做标记” ,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 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 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用粘彩色橡 皮泥的方式代替贴圆点,是为了方便粘贴和取下。先用钢尺演示并示范如何记 录,再分组对更多物体进行观察和记录,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降低了难度, 使描述更准确。 三、研讨三、研讨 1. 提出要求:根据记录单上画下的圆点的运动形式,对这些物体的运动进 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 2. 组内分类,达成共识。 3. 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将记录纸条放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呈现或者粘在黑 板上,并介绍分类情况和说明分类理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4.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和这些类别相似的物体运动形式?(学生根据经 验回答。 ) 5. 小结:物体的运动形式各种各样,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学生分类过程中,不需要学生强行将其归纳为科学的提法, 只要学生的分类有自己的依据,都应承认和鼓励。 四、拓展四、拓展 1. 播放人坐在旋转木马上运动的视频,提出观察要求:在图片上画出旋转 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2. 全班交流。 预设:人在旋转木马上前后摆动或者上下平动;人和旋转木马一起围着中 间的轴在转动;人既在上下平动,又在绕轴转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日 常生活现象的关注中。 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 1.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都能运动;运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可以进行分类 2. 提出希望: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用贴圆点的 方法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各种各样的运动 弹拨钢尺: 玩具小车车头 : 指尖陀螺: 甩动钢尺: 玩具小车车轮: 弹弹球: 弹簧彩虹圈: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共有 1 项内容,用 于探索活动 2 的记录,用线条和箭头记 录圆点的运动轨迹。比如,圆点贴在玩 具小车的车头时,可以记录为 “” ;圆点贴在玩具小车的车轮 时,可以记录为“” 。实际教学中,仅凭活动手册中的一条记录纸是远远满 足不了学生的记录需求的,教师可能要为每个学生提供 10 条以上的记录纸,以 便其记录组内多种物体的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 8 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 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 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 16 课) ;设计制作(第 7 课) ;综合应用 (第 8 课) 。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 3 课。聚焦板块提出“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 的路线” ,直指了本课的核心,即从运动路线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探索板块 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通过观察用语言和图形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初步感知物体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第二个活动,在直线轨道和 曲线轨道内击球的趣味性活动中,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运 动和曲线运动;第三个活动,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 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这个活动是对活动 2 的提升从单一到综合。拓展板 块,通过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 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会对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初步描述,但表述采用的是生 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 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 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 习惯将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难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学生 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 出示马路上车辆行驶的图片。提问:马路上有很多车在行驶,这些车的 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观察、交流。 3. 小结:汽车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的前概念,聚焦本课主题,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更多 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比一比比一比 1. 呈现探索活动 1 的五张照片(过山车、老鹰飞、打台球、苹果落地、垂 直电梯和自动扶梯) 。问:你们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垂直电梯和 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吗? 2. 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 4. 小结:台球、苹果、垂直电梯、自动扶梯这样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过山 车、老鹰飞这样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体运动路线的描述,将物体的运动路线分为直线 和曲线,为后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判断打下基础。 活动二活动二 画一画画一画 1. 呈现一个蓝色球和一个红色球。问:你能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吗? 预设:请一两名学生尝试,发现很难击中。 2. 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做到百发百中?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直线轨 道和曲线轨道,讲解要求:将蓝色球和红色球放于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去撞 击红色球,并且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3. 学生分组活动。 4. 汇报交流。 预设 1:利用轨道设置了运动路线后,能百发百中。 预设 2: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分别是直线和曲线。 5. 小结:在直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运动路线是直线,它在做直线运动; 在曲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路线是曲线,它在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纸上画一画小球在轨道内的运动路线,旨在让学生对物体运 动路线的认识从具象到抽象;利用宽度刚好允许小球通过的直线轨道和曲线轨 道,可供学生画运动路线时参考,降低学生在纸上画出运动路线的难度。 活动三活动三 判一判判一判 1. 问: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 是怎样的?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 2.(1)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自己的猜测。 (2)全班交流,将学生的几种不同猜测呈现在黑板上。 3.(1)谈话: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路线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请小组合理分工,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并在记录单上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 (2)分组实验。 (3)展示汇报:将多个小组的记录单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猜 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组之间的实验结果。 4. 小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 预设:学生可能还会发现不同小组之间画的曲线弯曲程度不同,因为本单 元不涉及运动和力,如果学生询问原因,教师可以简单告知是和推小球的力度 有关,不做过度展开。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脱离轨道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是对前面所学的提升。同时, 小球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是用综合思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三、拓展三、拓展 1. 呈现小朋友滑滑梯、荡秋千、坐过山车的图,判断它们的运动形式。 2. 小结:物体的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有的是曲线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 和曲线运动相结合的。 3.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和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运动更多的 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板书设计】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路线 直线 曲线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从具象到抽象、从单 一到综合地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共两项内容。 第 1 项内容用于探索活动 2 的记录,用线 条和箭头画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内蓝色小球 的运动路线。 第 2 项内容用于探索活动 3 的记录,用线条和箭头画出小球冲出桌面后的 运动路线。这项内容要分两次填写,先在左边画自己的猜测,实验后再在右边 画观察到的现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 8 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 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 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 16 课) ;设计制作(第 7 课) ;综合应用 (第 8 课) 。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 4 课。聚焦板块,通过配图激活学生真实生 活经验:有的物体在斜面上会滑动,有的会滚动,也有静止现象。探索板块, 先搭建一个斜面,再观察小立方体、小球、小六棱柱及其他更多物体在斜面上 的运动情况。研讨板块,是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讨 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拓展板块,通过增加坡 度的高度,发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相应改变。 【学生分析】 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经验,如滑滑梯上人体 的滑动,山坡上石块的滚动,斜坡上车轮的滚动等。但在斜面上有些物体是静 止的,这种情况学生会留意得比较少,所以小立方体在斜面上是静止的这一现 象会出乎学生的意料。对“增高斜面,物体在斜面的运动会变快”这一现象, 大部分学生是有认知的,但却没有进行过有目的的系统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难点:发现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支架(八个小木块) 、木板、多种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橡 皮、小球、立方体、小六棱柱、装有水的圆柱形小药瓶、铅笔) 、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对实验器材进行选择和调试,包括斜面的光滑程度,斜面的坡 度,测试物品的材料、大小、轻重、表面光滑程度等,以保证在各探索活动环 节获得最佳结果,达成教学目标。 一、聚焦一、聚焦 1. 呈现三幅能明显看出斜坡特点并代表了三种运动情况的图片(如教科书 第 9 页图片),提问:我们周围有很多斜坡,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个别学 生回答,并引导得出: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 2. 提问:你们看到过物体在斜坡上运动吗?是怎样运动的?请个别学生回 答,引导得出:物体在斜坡上,可能静止不动,可能会滑动,也可能会滚动。 教师板画三种情况。 静止不动 滑动 滚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图片入手,目的在于滚动让他们联系生活,发现 斜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能归纳斜坡的特点。对三种运动情况进行简单交流, 为后续学习做好判断和交流的铺垫。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小立方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小立方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1.1. 搭一搭。搭一搭。 出示材料(木板、四个小木块) ,提问: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物体来搭一个斜 面?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然后教师提出建议:小木块横放叠加,与木板的接 触点应在木板的前端,越靠前越好,保证斜面的稳定。 2.2. 猜一猜。猜一猜。 出示一个小立方体,让学生预测:如果将这个立方体放到斜面上,它可能 会怎么运动?教师将学生预测的情况在记录表相应的格子里画“” 。 3.3. 做一做。做一做。 请一名学生上台尝试做一做,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强调操作要求:(1)立 方体放在斜面的顶端,轻轻松手,不用外力推;(2)立方体尽量放在斜面顶端 的中间位置。 4.4. 记一记。记一记。 带领学生采用画“”的方式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 预设:有可能会出现先滑动一下后静止的情况,要指导学生将两种情况都 记下。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和讲解,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搭一个斜坡,如 何规范地将立方体放在斜坡上,如何记录立方体的运动情况等进行指导,为学 生后续自主操作和记录做好准备。在猜测环节,用图示表示三种不同情况,其 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具象的理解。 活动二活动二 小球与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小球与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 1. 学生按照同样的实验方法,分组观察并记录圆形小球、小六棱柱在斜面 上的运动情况。 2. 汇报交流。 (1)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并交流汇报。 (2)其他小组补充发现。 (3)小结:小球滚动。小六棱柱与放置方式有关,会出现 “滚动” “滑动” “滚一段后滑动” “滑一段后静止”等多种情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探究小球与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其中小六棱柱由 于放置方式不同,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教学过程中,不对放置方式 做统一规定,是希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能有所发现。 活动三活动三 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 1. 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组观察十二面体、铅笔、圆柱形橡皮、小药瓶等物 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2. 汇报交流。 预设:十二面体滑动、滚动或者滚动后滑动;圆形铅笔滚动;三 角形铅笔滑动或者滚动;圆柱形橡皮滚动或者滑动;小药瓶滚动 或者滑动。 3. 小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放置方式不同,有 些物体也会出现不同的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更多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探索发现物体在 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及影响因素。 活动四活动四 研讨物体形状与运动情况的关系研讨物体形状与运动情况的关系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 关系吗? 预设:有关系,但具体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一点困难。 小结: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基于实验结果研讨物体的形状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之间的 关系。只要求学生能够在基于实验观察的基础上,以实例为支撑,表达自己的发 现即可。 三、拓展三、拓展 1. 提问:如果将斜面坡度逐渐变高(从四个小木块到六个小木块,甚至到 八个小木块) ,再将刚才这些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它们会怎样运动? 2. 学生分组先预测后实验。 3. 交流和小结:当坡度增大后,部分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改变,比如,原本静 止在斜面上的小方块,会变为滑动;原本运动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会变快。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增大斜面坡度,学生发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发生变 化,就自然而然地引向了下两节课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研究。同时也激发学 生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的兴趣。 【板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三种运动情况: 静止不动 滑动 滚动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 有些物体,放置方式不同,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不同。 增大坡度:静止运动;运动变快。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记录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不同的运动情况。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限于篇幅,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安排本课内容,但为了便于学生记录现象, 可以设计如下记录表。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在相应的格子中画 “” 。如果一个物体出现多种运动情况,那么,在多个格子中画“” 。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记录表记录表 三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画“”表示) 预测实验 物体 滑动滚动静止(不动)滑动滚动静止(不动) 小立方体 小球 小六棱柱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画“”表示) 预测实验物体 (形状)滑动滚动静止(不动)滑动滚动静止(不动)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 8 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 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 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 16 课) ;设计制作(第 7 课) ;综合应用 (第 8 课) 。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 5 课。聚焦板块的“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 一样,怎样来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指明了本课研究的主题。探索部分由 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六种动物奔跑 100 米所需时间的图表,将动 物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列名次;第二个活动是在两条相同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 运动的快慢;第三个活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研讨板 块“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归纳得 出:物体运动相同距离时,如何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运动的快慢。拓展板块, 讨论如何选择数据,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 4 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时,已经发现了物体 在斜面上会静止不动、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对于运动的快慢,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体育活动和生活的经验,如有 的物体运动得比较快,有的物体运动得很慢;得出:物体运动有快有慢。他们 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 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 断谁快谁慢。再如同样跑 100 米,用时少的同学跑得快,用时多的同学跑得 慢但是他们有时会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臆测不同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 所以需要学习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使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 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3.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如何选择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 【教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长于两米为宜) 、小球(运动速度不同) 、秒表、 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呈现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提问:各种物体运动 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来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图片引入,直观清晰,快速引入下一步的探索活动。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动物赛跑动物赛跑” ,引出方法,引出方法 1. 呈现教科书第 12 页的“动物王国赛跑”成绩图。讲述:动物王国在举 行运动会。大象、猎豹、黑熊、羚羊、斑马、兔子六种动物参加了这项比赛。 这是它们的比赛成绩,你能从快到慢给它们排排名次吗?在活动手册写一写, 并且思考你的排序理由。 2. 学生在自己的活动手册上给六种动物运动的快慢排序。 3. 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 4. 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 100 米(相同距离) ,所需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所需时间长的运动得慢。 (板书:相同距离,比时间)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动物王国的百米赛跑快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 动学生原有经验:按所用时间从短到长,排列出名次。 活动二活动二 两条轨道比快慢两条轨道比快慢 1. 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图片。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 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 2.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班完善比较的方法。 (1)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手拿两个小 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哪个小球先运动到终点, 则运动得快。 (2)要求:注意公平、分工合作。 (一名同学蹲在轨道的起点,并且两只 手各拿一球放在轨道起点,让两球同时开始运动;一名同学蹲在轨道的终点观 察哪个球先到终点。还有两名同学在轨道一侧观察,留意是否出现了类似于球 滞留在轨道上或者受到风吹影响等异常情况。 ) 3.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两个小球在两条轨道比较运动快慢的活动。 4.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5. 小结: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 运动得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得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两条相同轨道、小球同时开始运动的活动中,应用相同距离 测时间比快慢的方法,锻炼了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三活动三 一条轨道比快慢一条轨道比快慢 1. 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提问:如果只有一条轨道,怎么比较 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 2.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班完善比较的方法。 (1)方法:分别用秒表测量两个小球运动完轨道全程所用的时间,重复三 次。得出用时短的小球运动得快。 (2)要求:注意公平、重复实验、分工合作。 (发令员的位置最好在轨道 终点处,利于看清小球到达跑道终点并及时发令;发令员的口令要简洁明了, 如“跑” “停” ;计时员掐秒表的反应要和发令员的指令同步;操作员要自然松 手,不给小球助力;记录员可在轨道一侧兼做观察员一职,观察小球滚动过程 中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 ) 3. 小组合作,进行两个小球在一条轨道比较运动快慢的活动。 4. 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如果学生在选择数据上存在困难,教师视具体情况,介绍众数、中 位数、平均数中的一种或两种。 5. 小结:比较两个小球运动完相同距离的时间,运动时间短的跑得快,运 动时间长的跑得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一条轨道、利用秒表计时的活动中,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来 判断快慢的方法,学生学会了使用秒表,同时培养了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拓展三、拓展 (视教学时间,决定本环节的展开程度。视“一条轨道比快慢”的交流环 节情况,调整本环节的具体内容。 ) 1. 提问:当我们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数据时,应该选择哪一个数据进行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