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课 题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时 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 人、事的感悟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二、教材分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 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游记, 学习要求是重视课文朗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本文虽以游踪观察点变化为线索,但也
2、穿插着作者的身体感受,这是不同于 其他作品的,所以应引领学生重点理解。本文的语言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教学计划安排 2 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壶口瀑布 ,对游记有一定的了解。但两篇文章在游记写 法上有很大不同。本课写景重视主观感受,景物描写偏重于主观化、印象化。所 以讲授时还是要突出这课重难点的。 四、教学目标 第一 课时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 (重点) 2.学习字词。 3.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重点) 第二 课时 1.学习特色的景物描写方法。 (重点) 2.赏析语言,探究马丽华的语言风格。 (难点) 3.深度感受作者的情
3、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特色的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语言,探究马丽华的语言风格。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用七下课文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和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呈现人类从 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跟着马丽华一起去各拉丹冬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风 2 光。 【展示目标】 略 【初读课文】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 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 【回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裸露( ) 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
4、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 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 前面人的脚后跟。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
5、在心上。 【速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 尊荣。 (初见各拉丹冬)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 及感受。(远观冰塔 林、近观冰塔林。 ) 第三部分(12-15)写第二天的见闻感受。 3 (赞美壮丽自然,抒发攀登精神)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一级作家、编审,现任 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 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 十年 , 散文集 追你到高原 、 终极风景 、 西藏之旅 , 长篇散文 藏北游历 、 西行阿里 、 灵魂像风 , 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
6、年、2001 年两次获得西 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 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 畅销书奖,2011 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背景: 蓝天白云, 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 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 年 3 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 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跳读文章 理解作者情感】 找到能够表达作者见到雪山和冰塔林时强烈感受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讲解: 虔诚 无所不能 琼瑶仙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带着虔诚而去,带着震撼而归。
7、 【承上启下】 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结构,识记了字词,了解了作家及 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语言风格,深度感受作 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推荐】 推荐课下看视频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 ,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出声朗读课文,并圈点批注出写景的句子和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4 请你再读课文,带着感情,用舒缓的语调,大声地朗读课文。 读完后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然 后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讲解明暗两条线索。 所见明线 所感暗线 【研读课文 景物描
8、写有哪些特点呢?】 请你以第5 自然段、 第10 自然段和第11 自然段中相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例探 究。 教师以这三句话为例讲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 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 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 冰缝里。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 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写景重写神,主观感受、想象和客观描写融为一体,从眼前景物出发,做时间维 度上的延展。 【研读
9、课文 文中多次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与写景有什么关系?】 请以第3 段、第6 段和第9 段为例探究。 教师讲解: 1.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 也读到了“见者”, 体会到作者的坚强和乐观, 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 2.“悖反”的写法, 使文章产生独特的内在张力, 也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 美。 【研读课文 请结合下列语句,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 1.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 变成了自然力所能刻画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挺 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
10、不能的创造力。 3.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有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5 教师讲解:音乐美、有哲理、有幽默感。 【结束语】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这篇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及语言风格。 通过作者笔下的景 物, 我们理解了作者对自然敬畏和崇仰之情。 这也是她坚持多年在西藏工作和用 她的笔描绘西藏的动力所在。 游记的整体内容一般是对景物风貌的描写, 但表达的重点却是作者的情感与 思想。 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 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的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 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七、设计思路 1. 由浅入深,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把握,了解内容和文章结构,了解作者及写 作背景
11、即可; 2. 第二课时研读,讲授这课的重难点:景物描写特点和语言特点; 3. 强化阅读的重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拿着文本说话,有理有据。 八、教学反思 时间有限,缺少图像及音视频材料。 6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课 题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时 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 人、事的感悟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
12、的语言风格。 二、教材分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 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游记, 学习要求是重视课文朗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本文虽以游踪观察点变化为线索,但也穿插着作者的身体感受,这是不同于 其他作品的,所以应引领学生重点理解。本文的语言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教学计划安排 2 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壶口瀑布 ,对游记有一定的了解。但两篇文章在游记写 法上有很大不同。本课写景重视主观感受,景物描写偏重于主观化、印象化。所 以讲授时还是要突出这课重难点的。 四、教学目标 第一 课时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 (重
13、点) 2.学习字词。 3.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重点) 第二 课时 1.学习特色的景物描写方法。 (重点) 2.赏析语言,探究马丽华的语言风格。 (难点) 3.深度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特色的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语言,探究马丽华的语言风格。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用七下课文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和杨利伟的太空一日 ,呈现人类从 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跟着马丽华一起去各拉丹冬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风 7 光。 【展示目标】 略 【初读课文】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
14、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 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 【回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裸露( ) 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 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
15、: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 前面人的脚后跟。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速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 尊荣。 (初见各拉丹冬)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 及感受。(远观冰塔 林、近观冰塔林。 ) 第三部分(12-15)写第二天的见闻感受。 8 (赞美壮丽自然,抒发攀登精神)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一级作家、编审,现任 中国藏学出版
16、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 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 十年 , 散文集 追你到高原 、 终极风景 、 西藏之旅 , 长篇散文 藏北游历 、 西行阿里 、 灵魂像风 , 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 年、2001 年两次获得西 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 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 畅销书奖,2011 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背景: 蓝天白云, 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 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 年 3 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
17、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跳读文章 理解作者情感】 找到能够表达作者见到雪山和冰塔林时强烈感受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讲解: 虔诚 无所不能 琼瑶仙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带着虔诚而去,带着震撼而归。 【承上启下】 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结构,识记了字词,了解了作家及 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语言风格,深度感受作 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推荐】 推荐课下看视频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 ,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出声朗读课文,并圈点批注出写景的句子和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9 请你再读课文,带着
18、感情,用舒缓的语调,大声地朗读课文。 读完后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然 后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讲解明暗两条线索。 所见明线 所感暗线 【研读课文 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呢?】 请你以第5 自然段、 第10 自然段和第11 自然段中相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例探 究。 教师以这三句话为例讲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 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 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 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 冰缝里。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
19、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 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写景重写神,主观感受、想象和客观描写融为一体,从眼前景物出发,做时间维 度上的延展。 【研读课文 文中多次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与写景有什么关系?】 请以第3 段、第6 段和第9 段为例探究。 教师讲解: 1.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 也读到了“见者”, 体会到作者的坚强和乐观, 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 2.“悖反”的写法, 使文章产生独特的内在张力, 也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 美。 【研读课文 请结合下列语句,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 1.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 变成了自
20、然力所能刻画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挺 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3.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有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10 教师讲解:音乐美、有哲理、有幽默感。 【结束语】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这篇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及语言风格。 通过作者笔下的景 物, 我们理解了作者对自然敬畏和崇仰之情。 这也是她坚持多年在西藏工作和用 她的笔描绘西藏的动力所在。 游记的整体内容一般是对景物风貌的描写, 但表达的重点却是作者的情感与 思想。 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 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的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 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七、设计思路 4. 由浅入深,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把握,了解内容和文章结构,了解作者及写 作背景即可; 5. 第二课时研读,讲授这课的重难点:景物描写特点和语言特点; 6. 强化阅读的重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拿着文本说话,有理有据。 八、教学反思 时间有限,缺少图像及音视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