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 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 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 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 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 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
2、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 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 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 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 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 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 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
3、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 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 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 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 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 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 20 世纪 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
4、融合的背景下, 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 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 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 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 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 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 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 也要参与
5、全球文化的争鸣。 D “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 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D 题中 D 项,“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错误,原文“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 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 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不能说“充分借鉴吸收”。故选 D。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
6、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D D 项, “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目的是肯定“学无中西”进而论证“经典的普遍意 义”。故选 D。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C A 项,“应该摆脱经典
7、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错误,原文只说“因而 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没有说“应 该摆脱”“着重”;B 项,“只有才”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 项,“不排斥”错误,原文“试 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故选 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 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 能。国家只是一个警察,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 职
8、,那是宗教所管的事。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 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 责保障民众的个人权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 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家伦理的 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正因为如此,国家不 仅要保护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伦理,而且自身要率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伦理,成为 履行责任伦理的示范者。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说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 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对
9、国家而言,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项礼仪,不仅是宣示价值观、 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化人民特别是掌控权力的各级官吏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维护 国家主权与尊严、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历史早已证明,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 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根植 于人们的日常的习俗,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它们会产生许多差异。今日之中国,现代、 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而基本取向则是每个人一方面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又 越来越为世界性联系中的巨量信息所左右;以父
10、家长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已普遍瓦解,一夫一 妻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在市场化、契约关系冲击下,婚姻与家庭变数激增;人们的社会交往 范围,在实际领域和虚拟领域都空前扩大也更加不确定,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已大大 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所有这些伦理性实体历史 性的变化都要求礼和礼治全面的革新。 伦理与道德、伦理与法理、法理与道德之间的歧义乃至冲突,现今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这就要求礼与礼治必须进行再创造。 革新及再创造,则应当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从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间习俗中,吸取丰 富的营养。要对现今既有的各种礼仪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提 升,并
11、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让礼和礼治成为现代国家德治与法治的得力辅弼,是当代 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负有督促民众履行义务以及教化民众等职责。 B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倡导的契约国家,其唯一职责是维持秩序,没有积极功能。 C因为家庭、社会、国家的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责任伦理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礼和礼治必须进行不断的再创造,不断系统化、完善化。 C C 项,逻辑关系不对。 原文是说“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 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
12、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而该项成了因果 关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引证手法,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文章运用了例证手法,列举伦理性实体的变化现象,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C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逐层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D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方面,论证了“礼治”的当代意义。 B B 项,论证观点的判断有失偏颇。 文章运用例证,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不准确;根据文意,证明的观点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或 “因
13、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礼会产生许多差异”。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义、廉、耻”等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准则。 B吉礼、宾礼、军礼等礼仪,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必要手段,能够推进国际交往。 C人们社交范围正空前扩大,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即将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 D 今日之中国, 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 必须借鉴西方契约国家的做法。 A B 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重要手段”而非“必要手段”;C 项,已然将然错位。 原文 是“已大大超过”, 而非“即将超过”; D 项, 无中生有。 “必须借鉴契约国家的做法”文中无据。 三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 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 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 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 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 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 生持久的
15、影响力。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 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 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 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 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 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 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
16、 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 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 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 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 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 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 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7、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 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 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 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 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 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
18、上。 C 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 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 D 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 前两个条件缺失, 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 D A 选项曲解文意,“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在对该人没有做 出新的评价之前, 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可知是在做出新的评价前都不会改变, 而不是“新的评价 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B 选项窜改文意,“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错误, 由原文“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可知,是“最大的威力”,而不是“产 生威力”。C 选项张冠李戴,“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错误,由原文
19、“更重要的是,倘 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 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可知,其次的是“还得 冒得罪人的风险”。故选 D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 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B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C 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 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 C C 选项“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错误, 文章没有论 述三个
20、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 只是论述了各自对道德评价的作用。 故选 C。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 B只有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才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 论。 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 同。 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性道德评价。 C C 选项以偏概全,“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错误,根据原文“社会性道德 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
21、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 条件的制约”可知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还有“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故选 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甲骨文作为直接出自殷商先民之手的文字记录,是真实可靠的殷商王室及贵族文献。由 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作为晚商王庭遗迹的性质得以确认。甲骨文对于历史学、考古学、古 文字学和中国文明史的研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两甲子,重温甲骨文 的厚重文化价值、总结甲骨文整理研究经验更显重要。 传统认为,甲骨文整理的理想形式是将刻辞甲骨的照片、拓本和摹本三者配合并同时公 布,使研究者相互比照,取长补短。众所周知,考古资料整理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完整地再现 原
22、始材料,甲骨文的整理宗旨当然也是如此。然而从照片、拓本与摹本三种方式所体现的真 实性与完整性考虑,照片可以原景重现甲骨的面貌,拓本也可以直观反映文字的风格特色, 因此对于真实地再现史料,这两种方法都不可或缺。而摹本却不可避免地会加入整理者或摹 写者的主观理解及是非判断,相对于照片和拓本,价值最低,对于再现文字史料,其真实性 是最不足以信赖的。 摹本旧称“搨本”,是照相术出现之前古人普遍采用的一种影写复制文字的原始形式, 其做法是将纸覆于书画真迹上而描摹之。至北宋金石学初兴,时人以此法摹写铜器碑版文字, 或为弥补拓本的不足,更推广为临写移录,作为不能施拓时采录文字资料的权宜手段。高精 度照相术的
23、应用,能将需要细审的文字放大到足以辨识的清晰程度,这种情况下摹本的价值 自然大为降低。同时对于数量较大的甲骨文整理而言,摹本的制作费时费力,耗银耗材,如 果其真实性不尽如人意,不免事倍功半。 诚然,摹本价值降低并不意味着在甲骨整理著录中完全放弃摹本。对于某些文字内容复 杂,照片与拓本都不足以表现刻辞内容的卜辞而言,摹本的制作仍是必要的。因此,今天甲 骨文整理工作不应盲目且不加分别地墨守照片、拓本、摹本三法一体的传统著录模式,而应 以充分发挥照相技术的优势为宗旨,对每版卜辞资料作具体的分析,选取适合并足以客观呈 现甲骨文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著录形式。这种做法不仅实事求是,客观合理,而且可以避 免
24、人力财力的过度浪费。 甲骨文的整理并不只是为整理而整理, 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 自 1899 年甲骨文发现以来, 整理与研究就一直成为一事之两面, 并行发展。 刘鹗著 铁云藏龟 , 孙诒让即作 契文举例 ; 罗振玉辑殷墟书契 ,又著殷商贞卜文字考与殷墟书契考释 。因此,通过适宜合理 的整理工作将甲骨文资料真实客观地展现出来,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完整可信且方便利用的原 始材料,即是对甲骨文整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摘编自冯时甲骨文整理工作之反思)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照片和拓本都可以真实地再现甲骨文,摹本则不能完整地真实地再现文字史料。 B北宋金石学初兴时期,时人
25、将纸覆于铜器碑版文字之上,来摹写采录文字资料。 C甲骨文整理的传统著录模式为三法一体,现在整理应充分发挥照相技术的优势。 D甲骨文整理要采用适宜合理的著录方式,真实客观、完整可信地展现原始资料。 C C 项,“现在整理应充分发挥照相技术的优势”表述不正确,原文“对于某些文字内容 复杂,照片与拓本都不足以表现刻辞内容的卜辞而言, 摹本的制作仍是必要的”“今天甲骨文整 理工作不应盲目且不加分别地墨守照片、拓本、摹本三法一体的传统著录模式,而应以充分 发挥照相技术的优势为宗旨,对每版卜辞资料作具体的分析,选取适合并足以客观呈现甲骨 文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著录形式”,可见采用什么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卜辞
26、资料来确定,不 一定照相的方式最好。故选 C。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围绕甲骨文的三种整理方式展开论述,由此提出甲骨文整理工作的宗旨。 B文章分析了摹本价值相对较低,又指出不能完全放弃摹本,论证具有辩证性。 C文章通过将照片跟摹本作对比,突出论证了在甲骨文整理工作中要以照片为主。 D文章列举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的著作,论证了整理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甲骨文的观点。 C C 项,“将照片跟摹本作对比,突出论证了在甲骨文整理工作中要以照片为主”说法错 误,首先文本是将“照片、拓本和摹本”作对比,原文“照片可以原景重现甲骨的面貌,拓本也 可以直观反映文字的风格特色而摹本
27、却不可避免地会加入整理者或摹写者的主观理解及 是非判断,相对于照片和拓本,价值最低,对于再现文字史料,其真实性是最不足以信赖的”; 其次“突出论证了在甲骨文整理工作中要以照片为主”说法错误,原文“应以充分发挥照相技术 的优势为宗旨,对每版卜辞资料作具体的分析,选取适合并足以客观呈现甲骨文史料价值与 艺术价值的著录形式”,是说采取“适合”的形式。故选 C。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充分发挥拓本和照片在甲骨文整理中的作用,就足以再现甲骨卜辞的内容。 B如果能避免摹写者的主观理解和是非判断,那么摹本就具有和照片同等的价值。 C照片和拓本能真实地再现史料,这两种方法
28、在甲骨文整理工作中可以互相取代。 D应用高精度照相术能够放大需要细审的文字,这有助于学者整理和研究甲骨文。 D A 项, “只要充分发挥拓本和照片在甲骨文整理中的作用, 就”说法绝对, 原文“对 于某些文字内容复杂,照片与拓本都不足以表现刻辞内容的卜辞而言,摹本的制作仍是必要 的”,可见需要三者结合使用。B 项,“如果能避免摹写者的主观理解和是非判断,那么摹本就 具有和照片同等的价值”说法绝对, 原文“高精度照相术的应用,能将需要细审的文字放大到足 以辨识的清晰程度”,这一点是摹本无论如何做不到的。C 项,“这两种方法在甲骨文整理工作 中可以互相取代”无中生有,原文“照片可以原景重现甲骨的面貌
29、, 拓本也可以直观反映文字的 风格特色”,可见这两者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互相取代。故选 D。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 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在 1933 年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 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 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件耻辱的事,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 个叉,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 “青”,于是“艾青
30、”就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 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 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 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 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 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 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
31、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 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 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 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 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源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我国北方 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 郁
32、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思索。艾青 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 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 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既有蒋光慈等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 冰心等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 歌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 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艾青诗选序言)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33、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 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 B 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所不同, 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 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表达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 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D 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 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 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 B B 项,“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错误,由原文第三段“
34、建国后, 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可知,“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 生”等内容在其前期诗歌中也有体现。B 错误。故选 B。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 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 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 C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 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 D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的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
35、 路清晰。 C C 项,“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错误,由 原文第三段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 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 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如吹号者 我爱这 土地等”可知,文章就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 征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但并未对艾青诗歌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忧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 体现进行深入阐述。C 错误。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堰河我的保
36、姆通过“大堰河”这一形象来表现真挚深切的情感,并大量使 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自由体诗的特点。 B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非艾青独有 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C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 才激发出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 D在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艾青诗歌才得以广泛吸取了政治抒情诗、小诗、格律 诗等现代新诗的营养,成长为现代新诗的新成果。 A A 项,正确。B 项,“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错误,强加因果。C 项,“才 激发出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错误,艾青对祖国人民的深爱来源已久,苦难和传 统是与他内心已有的爱国情感契合,而非激发。D 项颠倒因果,艾青的诗歌在成长中吸取了现 代新诗的广泛营养,才成为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D 错误。故选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