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第一章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 1)有性生殖)有性生殖 a a概念: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概念: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 体的生殖方式。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 b优点:后代具有更大的生存能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无性生殖 a a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的生殖方式。后代只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b优点:获得遗传性状均一、稳定,能完全保留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c缺点:长期无性繁殖会导致品质退化,若母本被感染病虫害则后
2、代易患同样 病虫害。 2 2无性生殖的常见应用无性生殖的常见应用: :扦插和嫁接。扦插和嫁接。 (1)扦插实例:甘薯、葡萄、菊、月季等。)扦插实例:甘薯、葡萄、菊、月季等。 (2)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砧木),使 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包括芽接和枝接。关键:接穗和砧关键:接穗和砧 木的形成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木的形成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变态发育(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包括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发育)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
3、形态结构和 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 (2)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完全变态发育 有 性 生有 性 生 殖、 卵生、殖、 卵生、 变态发育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 不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是卵若虫成虫卵若虫成虫,幼虫与成虫相似 4两栖动物 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变态发育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1)两栖动物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 (2)蛙的繁殖行为:雄蛙雄蛙通过鸣囊鸣叫鸣叫是为求偶;抱对时,雌蛙产卵、雄蛙排 出精子,镜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 (3)蛙的
4、生殖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存环境 呼吸方式 运动方式 感觉器官 四肢和尾的变化特点 蝌蚪 水 鳃 游泳 侧线 先长后腿后长前腿 尾逐渐消失成蛙 蛙 水、陆 肺、皮肤 游泳、跳跃 眼 5.5.鸟的生殖和发育特点:鸟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内受精、卵生体内受精、卵生 (1)鸟卵的结构 卵壳:保护卵,防止水分蒸发;有气孔,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紧贴卵壳,保护卵 气室:位于钝端,供给氧气 系带:悬挂固定卵黄 卵白:保护卵,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养料 卵 胚盘:胚盘:内含细胞核,是胚胎发育场所 细 卵黄:卵黄:卵细胞内主要营养物质,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5、胞 卵黄膜:卵黄膜:保护卵细胞 (2)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繁殖行为。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要点 1 基因控制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1. 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 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特征的总称。 (基因具有遗传效 应的 DNA 片段)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4、基因、性状和环境: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5. 转基因: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
6、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 因组中。 结论: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 克隆羊实验结论:细胞核细胞核控制生物的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发育和遗传 要点(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6. 性状的遗传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了子代。有性生殖中基因传 递“桥梁” :精子和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 7.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8.基因和染色体:基因大多有规律的集中在染色体上。 (体细胞内成对基因位于 成对的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9.基因传递过程中,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体细胞(受精卵)(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的 1/2 要点 3:性状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用同
7、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表示成对基因) 10. 显性性状(DD、Dd)显性基因(D);隐性性状(dd)隐性基因(d) 要点(4)禁止近亲结婚 11. 遗传病(举例) :色盲、血友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12.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禁止近 亲结婚的意义:减少遗传病发病的概率。 典型例题一:典型例题一: Dd:杂合子杂合子 or 隐性基因的携带者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1. F2中中矮茎矮茎个体比例:个体比例:1/4=25% F2中中高茎高茎个体比例:个体比例:3/4=75% 2. F2高茎个体高茎个体中中携带有矮茎基因携带有矮茎基因的比例:的比例:2/3 F2高茎个
8、体中高茎个体中与与 F1基因型基因型相同的比例:相同的比例:2/3 F2高茎个体中高茎个体中杂合子杂合子的比例:的比例:2/3 3. F2高茎个体高茎个体中中纯合子纯合子的比例:的比例:1/3 第第三章三章 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 1 1植物进化历程:植物进化历程: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 藻类藻类蕨类蕨类植物植物裸子裸子植物植物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 2 2动物进化历程:动物进化历程: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 3 3一般来说,生物进
9、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 到陆生。到陆生。 4现存的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如保 护色、警戒色、拟态。 5保护色(1)概念: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非常相似。 (2)意义: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有利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 (3)形成: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方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自然选择 (1)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 淘汰的现象。淘汰的现象。 (2)主要
10、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形成: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4)意义: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方向。 (5)实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 7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遗传、变异(内因)和自然选择(外因)不断进化。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遗传、变异(内因)和自然选择(外因)不断进化。 8人工选择是在人为条件下,对生物进行的选择。是培育动物和植物新品种的 方法之一。 第第四章四章 传染病和免疫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 (1) 概念: 由病原体传播病原体传播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
11、和流行性。 (2)病因: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生物等生物) (注意:病原体的判断是易考易错点)(注意:病原体的判断是易考易错点) 2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病或携带病原体但未表现患病患病或携带病原体但未表现患病 的人或动物的人或动物) 。 (注意:传染源的判断是易考易错点) 。 (注意:传染源的判断是易考易错点)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如空气、食物、
12、生物媒介、接触、血液及其制品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3 3传染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易考点区传染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易考点区 分途径)分途径) (1 1) 控制传染源措施:) 控制传染源措施: 将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隔离治疗; 将患病的动物杀死、将传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隔离治疗; 将患病的动物杀死、 焚烧、深埋等。焚烧、深埋等。 (2 2)切断传播途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措施:喷洒消毒液;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对饮用水、喷洒消毒液;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对饮用水、 食物进行严格消毒等。
13、食物进行严格消毒等。 (3 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加强锻炼;注射疫苗等。)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加强锻炼;注射疫苗等。 4免疫 (1)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 己”己”的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 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 2)功能: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防御保护:抵)功能: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防御保护:抵 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免疫监视:监
14、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 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 (3)三道防线和免疫类型 三道防线 防线组成 作用 免疫类型 免疫范围 第一道防第一道防 线线 皮肤和黏膜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菌、消扫阻挡、杀菌、消扫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先天性免 疫)疫) 人生来就有、不针对 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 有防御作用 第二道防第二道防 线线 体 液 中 杀 菌体 液 中 杀 菌 物 质 和 吞 噬物 质 和 吞 噬 细胞细胞 溶菌酶破坏细胞壁、溶菌酶破坏细胞壁、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病原体、 衰老的细胞病原体、 衰老的细胞 第三道防第三道
15、防 线线 主 要 是 免 疫主 要 是 免 疫 器 官 和 免 疫器 官 和 免 疫 细胞细胞 产生抗体, 与抗原结产生抗体, 与抗原结 合, 促进吞噬细胞的合, 促进吞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吞噬作用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免(后天性免 疫)疫) 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 形成的后天屏障,只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 体或异物起作用 (4)免疫异常: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引发某些疾病;免疫功能过强,进入体内 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找出过敏原, 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 5 5抗原、抗体、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的关系,如图所示:抗原、抗体、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的关系,
16、如图所示: (1 1)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包括)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包括病原体、移植病原体、移植 外来的器官,体内损伤、衰老、死亡、肿瘤细胞,动物的皮外来的器官,体内损伤、衰老、死亡、肿瘤细胞,动物的皮 毛,植物的花粉,疫苗等毛,植物的花粉,疫苗等) 。) 。 (2 2) 抗原物质刺激淋巴细胞后产生抵抗抗原的新物质叫抗体, 其本质是蛋白质。) 抗原物质刺激淋巴细胞后产生抵抗抗原的新物质叫抗体, 其本质是蛋白质。 (3)抗体与特定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好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抗体与抗原结合 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抗原失去致病性。 (4)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
17、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 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6疫苗与计划免疫 (1 1)疫苗:)疫苗: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计划免疫 a概念: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到达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b原理:利用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接种疫苗后,使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 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传染病的抵抗力。 c实例: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7 7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
18、DSAIDS)能侵犯并瓦解人体免疫系统,)能侵犯并瓦解人体免疫系统, 使人不能抵抗病原体。使人不能抵抗病原体。 (1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HIV) 。) 。 (2 2)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 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 。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握手、 一起吃饭、蚊虫叮咬) ,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3)现状:目前无艾滋病疫苗,故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 于易感人群。 第第五章五章 用药与急救、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药与急救、健康的生活方式
19、1安全用药: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作用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 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 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2 2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简称为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简称为 OTCOTC。 3急救 (1)紧急呼救:拨打“拨打“120120”时应说清地址、症状等。 (2)在急救车到达前,应争分夺秒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3)当呼吸、心脏骤停,应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挤压 和人工呼吸。 (3)出血与止血 内出血(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若怀疑有胸部、腹部等内出血,一 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和外出血(体表
20、出血,在送往医院前,应该先做必要的止 血处理) 。 外出血分毛细血管出血(自然凝固) 、静脉出血(扎远心端)和动脉出血(扎 近心端) 。 4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或者不虚弱。 (1)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 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2)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5健康生活方式 (1)健康生活方式:营养配餐好、按时作息、拒绝毒品、坚持体育锻炼、不吸 烟、不喝酒、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保持愉快的心 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吸毒、染上网瘾、开夜车、暴饮暴食等。 (3)健康生活方式意义:预防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 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