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声音的奥秘 9.9.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 【课标对应】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 仪器, 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
2、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未完成 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1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2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 1 课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本课从
3、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 声音, 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 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 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 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 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 材料来“制造声音” ,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 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 认识。
4、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 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 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 识,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他们觉得敲打、 碰撞、 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 念。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带领学生探
5、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 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科学探究 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 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
6、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记录表、教学 ppt。 学生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 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 什么信息
7、?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 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 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打雷声-要下雨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 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 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 让学生直观感知, 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
8、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 (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用一个动词概括是什么?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 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 3 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
9、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围绕“用了哪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 , 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 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 (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 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10、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A、摸喉咙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 B、钢尺 (一手在桌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一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音钹 (敲击音钹三下,然后轻轻按在肚子上) 泡沫和矿泉水瓶 (把泡沫屑放在空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对着瓶口吹,泡沫的运动)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 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 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
11、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 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 我的验证过程 发声物体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发声时 运动轨迹(画图) 摸喉咙 如: 钢尺 音钹 泡沫和矿泉水瓶 我们的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8.ppt 出示实验要求: 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 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 5 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 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
12、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 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 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4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
13、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要求对 5 种发声物体进行活动, 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声物体发 声时的现象,并跟着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对记录单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又通过反 证使学生认识到振动停止,声音消息,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认识。这样设计 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中进行比较与分析五种物体发出声音时现象的共同现象特征,有利于学 生得出结论。 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
14、音叉和水鼓) 2.演示 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 演示 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 (声音) 5.思考 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思考 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 呢? 9.学生汇报。 10.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
15、的叫声 。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 PPT 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 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有利于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释自然 界动物是如何发声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本节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知识 点的前后呼应。 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 1: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关于声音的其他问题,
16、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教学后记】 10.10.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 【课标对应】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观察描述、归纳总结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 程目标。 科学知识 5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 仪器, 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
17、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 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 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1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1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
18、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2 节课。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 传播的,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而振动 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 同物体中传播,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知题的线索,设 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 第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与学生交流我们能听到铃声和位于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的现象,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 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实验探究,
19、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真空中、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在实 验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三、观察振动传递,类比认识人耳 以类比实验活动来认识人耳鼓膜的作用。从观察鼓面振动引起其他物体振动的传递现象,帮 助学生认识外部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而使人听到声音。 第四、制作活动,拓展应用 动手制作“土电话” ,研究它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 的求知欲,并且声音的传播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经过几年科 学
20、课及课外书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对于声音的传播也有一些简单的了 解,但还不明确,所以需要实验来亲身探究得出准确的结论。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 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但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 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2.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6 科学探究 1.比较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 个方向传播。 2.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
21、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 ,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 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 , 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科学态度 通过对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 享与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现象与特征。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塑料泡 沫小球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铃响了,校园
22、里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走向教室,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铃声能传入我们的耳朵。 3.谈话: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为声音的传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板书:声 音的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聚焦问题,开门见山的引起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方向,并得出结 论。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1.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学生:你听到了铃声了吗? 2.提问:声音到你耳朵这段距离,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生:空气(板书:空气) 3.原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通过空气听见声音的? 生: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等。 4.师:这么多情况声音
23、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如果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还能听 见声音吗? 5.师:那我们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 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信心接受这个听力的挑战?(视频:重复播放闹钟消声的实验验证 学生的假设) 6.提问:声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 声) 7.师:目前我们知道了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8.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ppt 出示书本上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你认为 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来保证实验的效果。 敲击桌面时要轻轻敲击。 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 9.围绕问题进
24、行分组实验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10.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板书:固体) 7 11.师:空气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生:作出猜测 12.师: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到密封袋中,然后放在水里,如果还 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如果不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 13.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 14.师:我们看见有人在钓鱼的时候,都要静悄悄的就是因为? 生: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补充完整(声音通过空气、固体、液体传 播) 15.过渡:在刚才的三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声音无论在气体、液
25、体还是固体中,都可以传播声 音,它都只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传播吗? 16.生:不是,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17.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实验和演示实验穿插进行, 让学生能有松有驰的研究完成三个问题, 在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同时能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结论 的能力。 三、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声音通过固体、水、空气传播,那我们通过哪个器官听到声 音的呢? 2.师:关于耳朵你知道些什么? 3.活动一: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看来同学们对耳朵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一个耳朵模型,我们一起来完整的
26、认识下 耳朵的结构。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师:根据这个模型和 ppt 图片,我们一起简单画一画耳朵的结构好不好? 先是我们能看见的耳廓然后是小管道(外耳道)像鼓面一样(鼓膜)然后是我 们人体最小的骨头,由三块骨头组成(听小骨)然后像蜗牛形状的(耳蜗)最后就是听 神经,传递给我们的大脑。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记录单上画) 师:这些结构都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视频来了解一下。 4.活动二:认识鼓膜的作用 师:视频中说鼓膜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 师:因为鼓膜在耳朵里,我们看不见,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模拟下耳膜,这是一个纸屏, 上面还有一个泡沫小球,一个小鼓,请你拎起小鼓,鼓面对
27、准纸屏,连续敲击,观察纸屏和小球 的变化。 生:学生小组实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球的跳动。 师:为什么小球会跳动?(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声波传至纸屏,纸屏振动 小球振动。 ) 总结:其实这个纸屏相当于我们耳朵的鼓膜,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 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详细的描述实验现象,在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通过类比 认识,让学生了解看不见的鼓膜的振动作用。 制作土电话 1.谈话:老师这个有个玩具(出示土电话) ,你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 2.生:找两名同学演示 3.师:它为什么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呢? 4.生:棉线能传播声音。 8 5.师:你想不想
28、也有一个你自己的土电话呢?我们来看段视频,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因 为时间关系,课后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制作。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土电话,这样的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 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后记】 11.11.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 【课标对应】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 仪器, 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
29、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未完成 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 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
30、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1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3 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 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变化。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教材分析】 学生每天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都出自物体的振动,然后这些声音又以声波的 形式,从各个方向传到耳朵,被人体感受到。但是这些声音有哪些具体的区别,为什么会产生差 异,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音乐课上,这些问题更加凸显。本课继前两课 研究与学习的基础上, 引领学
31、生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 使学生获得一个较完整的对声音的认识。 本 课围绕“不同声音的区分与辨识及与物体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教学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做猜声音的游戏,认识到每个人的声音是不同的,各具特点,进而延伸出各种物 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形成探究声音不同之处的兴趣与动机。 第二部分,分别制造音量、音调不同的声音,对比分析音量、音调不同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三部分,小组合作击打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合奏一首乐曲。 第四部分,认识噪声,交流讨论保护听力的办法。 9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已经感知过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只是对于声音的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刻,而“音量” 和“音调”本身
32、又是相互交叉的,知道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学生对于声音的“音量”和“音 调”是很难正确区分和表达的,但对于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还是比较 感兴趣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2.区分音调和音量。 科学探究 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究声音的音调、音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利用不同的音调和音量制作简单乐器。 科学态度 在小组合作的制作与演奏游戏中运用相关概念,形成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分享与合 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认识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 能辨识声音在音量、音调方面的
33、区别,了解声音与发生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物体声音不同的特点设计制作发生装置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眼罩一个, 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小皮鼓,长短不同的管子,铝片琴,敲击棒,装有不同水试管、试管 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设计】 一、活动导入,聚焦话题 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你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 2.谈话: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声音的知识, 首先,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 (游戏规则:找一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
34、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话“猜 猜我是谁” ,让这位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如果猜对了,其余同学击掌一下。 ) 注意: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 5 位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可根据课堂时 间调整人数) 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猜的这么准确? (答案预设: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XXX 的声音很细,XX 的声音很高.) 4. 小结: 每个人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各有特色, 声音有高低的变化, 声音还有粗细变化等。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同的声音。 5.板书课题:11.不同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声音入手,初步感知声音的不同,聚焦探究 的问题。 二、制造声音探究影
35、响发出不同音量的相关因素 1. (放一段相同的音乐, 放两次强弱不同)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两段音乐?听听有什么不同? (答案预设:声音强弱不一样) 2.科学上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板书:音量) 10 3.提问:那么音量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猜一猜。 答案预设: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大,音量就大;用力小,音量就小。 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小鼓用大小不同的力气敲,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5.学生活动,交流音量的变化 6.提问:为什么用力大的时候,声音就大(强) ,用力小的时候,声音就小(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得借助一个小助手。 (小纸屑) 7.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1
36、.在鼓面上放纸屑,先用小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 2.再用大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思考边探究。 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等会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 1: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高,声音强;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低,声音弱; 生 2: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很高,声音强;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很低,声音弱; 是不是这样呢? 8.谈话:纸屑跳得高,说明振动后纸屑跳起的距离大,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比较大, (教 师配以手势) ; 纸屑跳得低, 说明振动后纸屑跳起的距离小, 说明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比较小, (教 师配以手势
37、) 。 9.师:现在看来声音的强弱跟什么有关? 10.学生总结:跟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较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较小,声音越弱。 设计意图把不能看到的振动,通过纸屑进一步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三、探究影响发出不同音调的相关因素 1.谈话:我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乐器的声音?(PPT 钢琴曲) 。 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 1:声音有时低,有时高; 生 2:声音有时悦耳,有时刺耳;生 3:声音有时好听,有时难听; 2.声音中除了有强弱的变化,还有高低的变化。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 3.提问:你会制造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现在提供给你们器材,水量不等的瓶子、
38、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想想看,怎么去做? 4.师:友情提醒:用相同的力去做下面的实验,使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敲击水量不等 的瓶子,敲击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完成记录单。 5.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研究高低不同的声音记录单 研究方法 什么情况下发出的音调最高 水量不等的瓶子 铝片琴 长短不同的管子 6.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7.交流汇报:水少的瓶子、长度较短的管子、长度较短的铝片音调高。 8.提问:这些发出音调高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音调低的物体呢? (短、细、薄、 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高, (长、粗、厚、 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低。 9.谈话:同学们,想
39、不想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长度不同的塑料管,制作小乐器,合奏一 段音乐,比一比,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 学生小组合作。上讲台来展示。 10.谈话: 同学们的自制乐器真不错, 老师带来了一段自制乐器的视频,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ppt 展示水杯琴。 11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松紧、粗细、长短等有关。这 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做有效的探究。 四、噪音的来源、危害以及保护听力的方法 1.提问:音乐非常的美妙,听起来很舒服,你有听过让你不舒服的声音吗?(喇叭声.) 2.老师这里有几个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几个噪音(喇叭声.) ,你有什
40、么感受? 3.谈话:这些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和废水、废气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 染因素。长期遭受噪音侵扰,对人体危害很大。 (出示噪声相关资料)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 4.提问: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请学生说一说噪音的危害) 3.师:听力非常的重要,请你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谈一谈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小组 讨论) (答案预设:不随便挖耳朵,不长时间带耳机,不制造噪音,必要的时候可以带耳罩保护) 设计意图 阅读资料也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出示噪音相关资不仅可 以训练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科学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噪音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丰富了科学学 习方式,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