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味语言品味语言 领悟语文领悟语文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在品味文章语言的同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 里行间的情感。对于作品中语言的品味,可以通过增删、换词、调序,等反复诵 读来体味语言的不同。对于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气,标点,语调的不同; 文中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要反复的咀嚼,才能领悟汉语言文字的这种博大精深。 关键词关键词:领悟、体会、 品味、 赏鉴 “语文味”,就必须在评析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语言文 字的学习,语文课的美就潜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立足于语 文教学之本, 才能使之真正感受语文之美。 2011 年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课程
2、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的课程。”这是最有意义的表述,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具有历史意义 的定位。“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句话明确指出语 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 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品味语言,也就成了语文的教学之本。 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何解决这个“统一”, 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这个载体去实现。但 2011 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也没引起多大反响。很少人从 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
3、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的理念进行论证、实验、实践、提炼和推广。这种对评析语言的被漠视化, 被形式化、 表面化, 不仅与课标的要求相悖, 更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一、 认识语言认识语言 语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壳,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是破解文本的密码,是语文 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习的这主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 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品味语言作为重中之重。语言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核心 内容。1930 年代兴起的“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是服从于一定目的的表达 手段的系统,语言研究不能撇开语言体现的思想、意义。卡西尔认为,语言 是否完善,在于它是否以清晰而恰当的方式成功地表
4、达类似情感和思想。语 言不能和思维分开。 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有一个历程。1950 以来,语文教育界把语言看成一个 知识体系,1950 到 1970 年代,语言文学分科教学,在以语言知识为课程内 容的片面语言观的主导下,语文教学变得琐碎、僵化。1980 年后期,“人文 性”在“语文”性质的争论中得以确立。人文性语言观认为,“语言不仅仅 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没有那个民族的语言教育不 依托于感性的语言材料。以语言为核心,还因为语言具有内在的统一力, 以语言为基础能够逻辑地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是 语言的不同存在形式,他们同属于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学
5、、文 章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文化是语言的承载内容。 语言内在地把它们统摄起来, 构成一个有层次、有逻辑的范畴体系。 品味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文以载道,又何尝不是“言以载道”。 在品析语言中,除了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触及作者那深邃的思想,慢慢地浸 润在语言的意境下而洗礼我们的情感与思想,深化语文素养。品析语言,可以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语言的筋骨,使语言富有内力、刚性,思维的培育是 品析语言的自身需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品析语言,可以通过最基础的 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品析语言,可以促成学 生知识的建构。在写作表情达意的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品
6、析语言,可以加强 工具和人文性的融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 “工具”就不能称之为工具。“人文”也不复存在,谈何工具和人文性的融合。 二、二、 品析语言品析语言 评析评析语言大而化之、形式主义,便难有好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 学之本的教育即“品析语言”呢?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言的品味。 (一)(一) 在比较中品析语言在比较中品析语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论, 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一字一句都不轻易
7、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玩味比较常常通过对文本 的原有语言进行“增、删、移、换”来对比不同的表达效果,已达到语言 品析的目的。 1、 增删比较 鸟啼一文,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应该像鸟儿那样面对寒冬,面对死 亡,面对苦难,面对绝境,勇敢地面对,顽强地抗争,换而言之,要像 鸟儿那样“向死而生”。文章结尾部分有“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 不能追随死亡”。比较“它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原文中 的这个“能”字能很好表明鸟儿克制了这种对“哀伤、静默和死亡”畏 惧害怕的情绪, 正视生命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忧伤, 这是一种对死的豁达; 通过比较,我们就能逐步解读出“向死而生”这个哲学思考在作家劳伦 斯笔下
8、的内涵。 2、 换词比较 这是最常见的比较方法,文章中的有些词语,直接品味难尽奇妙,如采 用换词的方法,两相比较,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比如苏教版八下的变色龙课后练习第三题比较下面的两句话,思 考问题。A、这是谁家的狗?B、这到底谁家的狗?奥楚蔑洛夫对狗主 人到底是谁,如此在意,反复询问,B 句比 A 句多了迫不及待,充分表 现奥楚蔑洛夫的媚俗赤裸的势利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那雪 下得正“紧”这字即突出雪大、雪急。如果仅仅换成雪“大”,则缺乏 这种表达效果。一个“紧”字将文章中环境渲染的雪大、雪急紧张气氛 都充分表露出来。 3、 调序比较 散文教学中的经典八下苏教版的散步开篇一句
9、“我们在田野上散 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把这句话改一下:“我们 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和我。”反复诵读,改过之 后没有突出“我”在家一家之主的地位。文章的情感基调没充分表露出 来。 人教版老王一文中“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 外就没什么亲人。”将原文改为“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 儿”,显然,改掉后的句子平淡,无强调作用。原文更强调“死了,没 出息,就没有亲人”这种关系 。 (二)(二) 在修辞中评析语言在修辞中评析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文,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他们在课 文中的表达效果。的确、许多文章的作者常常借助修辞手法来调
10、整文辞准 确形象地表达情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体悟修辞手法的作用 与效果。 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话赶趟。”该句运 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春天到了,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景,给人带来生机 盎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在语气、语调、标点中评析语言(三)、在语气、语调、标点中评析语言 句子作为最常见的话语形式,从语用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和感叹句,而且语调不同语用意义往往有别,相同的话语结构,语 调却可以不同,这就有了区别意义的功能。王建华曾指出:“语调是同说 话人的目的意图
11、仅仅相连的,说话人的某种语用意义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调 表现出来。”那么什么和语调密切相关呢?那就是语气和标点。一定的语 调总是通过相应的语气词和标点实现的。因此,在评析语言中,语气、语 调、标点成了重要的教学抓手。 孔乙己:“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 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打折了怎 么样呢?”“怎么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在此语言中, 可以体会到问者的好奇,满怀兴趣。为什么?因为并不关心人,而只是关 心事。答者先是很带劲,一副由于知道信息而信息满满的样子;后者是一 副无所谓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事不关己。 祝福“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
12、?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 夜里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从中语气 中,可以体会到:问者急切,语气也急切。为什么?因为心存不安。答者 懒散,语气也舒缓。为什么?因为情绪默然。 (四)(四) 在典型细节中品析语言在典型细节中品析语言 一篇文章,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 描绘或是内在情感的抒发, 都离不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 范进中举 , 没中举前“范进因没有盘费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这 “啐”字透露胡屠户对他的不屑与侮辱。中举后,范进发疯后清醒回家, 一路上“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前 后细节对比,人
13、情冷暖,势利嘴脸尽显其中。 (五)、在表现手法中品析语言(五)、在表现手法中品析语言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悬念、前后照应、伏笔、 铺垫、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如都德最后一课, 小弗朗士已经迟到了急急忙忙去上课,公告前围了一群人,以及铁匠那句 “孩子,你总是来得及”,以及小弗朗士到学校门口,教室里外的异常安 静都预示今天这课的不平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伏笔手法的运用, 因为雪下得紧才出去买酒御寒, 出去才遇到山神庙,也因为到了山神庙,才听见陆虞侯他们的阴谋,也因 为出去躲避免了草堂压倒之害。还有花枪、大石头这些伏笔,足以见情节 设计巧妙、严密、合理,彰显大家之作的高超的文学魅力。 以上所举并不是科学分类, 语言品味还有方方面面, 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 方能得心应手,提高语言品味的有效性。立足语文教学之本,不断探索可操 作性、时效性强的方法,并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品读教学中之中,有效落实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必能大 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回归语文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