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框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学业质量要求 核心要点提炼 1.描述与分类: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总 目标,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原则。 2.解释与论证:坚持 依法治国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 坚持的原则。 4.辨析与评价:依法 行政不同于依法执 政。 1.一个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一个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4.一个基本属性: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 属性。 5.一个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 循。 6.两个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三位一体
2、: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8.五个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 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 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 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
3、治理能力现代化。 判一判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提示错误。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想一想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所以不能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权益。 这种观点对吗? 提示这种观点不对。随着法律规定、司法体制、维护权益机制的 不断完善,我国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将不断得到切 实尊重和全面保障。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想一想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 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提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
4、坚 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 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 彻和有效执行。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全党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 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 根本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 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
5、人民,以 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 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想一想为什么说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提示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属 性之一,是社会主义法治极其重要的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平等是它的本质追求。社会主义的 本质追求为法律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社会基础和理想目标。我 们理当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一原则。为此,在立法、执法、司法、守 法
6、等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实际运 用与切实坚守,使社会主义法的平等性成为客观的社会实际。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辨一辨有人认为,要坚持依法治国,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即可。你 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我国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坚 持依法治国,还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法制法制”和和“法治法治” 情境导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
7、加强社 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 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曾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 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
8、有什么区别。 提示“法制”和“法治”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大同小异。事实上,二者 具有本质的区别。 “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 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法制”的内涵比“法治”要小得多。“法制” 着重讲的是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而“法治”的 内容就要丰富得多。一般讲,“法治”所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 社会状态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这个国家要具备完善而良 好的法;二是这种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觉地遵守;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备的使这种法得以正确适用与遵守的国家权力 机构体系,而且这种权力体系是以权力的互相制约、监督
9、为前提条 件的。“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在完全地服从 于和体现了社会的整体利益与群体意志的前提条件下,能最大限度 而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由的一种社会状态。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关键能力 “法制”还是“法治”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 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 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 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 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
10、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 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 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 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 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 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 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 1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
11、义法治国家”,“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 ) A.依法治国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丰硕 C.已完全做到了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的依法治国,体现科学精神。 思路解读“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的依法治国已由立法 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的阶段,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C、D 两项观点太绝对。 答案A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方法技巧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科学立法的主体主要是设区市以上人民代表大会。 (3)严格执法的主体
12、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是行政机关。 (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 (5)守法的主体指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情境导引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国家行动等文艺作品反映了当前声势 浩大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弘扬了荧屏正气。当然,这股反腐风暴在 广电这个敏感地带也掀起不小的风浪。安徽广播电视台、江苏省 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都 陆续有高官落马。广告经营是广电领域贪腐头号重灾区,每当一个 电视剧或节目热播,就会有很多广告商主动排队来做广告,这时候 那些能决定
13、谁先上广告的人,就会成为行贿的目标。 (1)依法治国的主体、领导者、依据、对象、目的各是什么? (2)材料启示公民应该如何做到依法治国?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提示(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中 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 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公民应当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权利义务 观,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关键能力 始终坚持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
14、目标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 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 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和基本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问题。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目 标。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 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 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平等
15、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 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精神支撑问题。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内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线。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问 题。法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 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6、。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下列说法能 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 )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 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 A. B. C. D.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知识,体现科学精神。 思路解读题目强调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素养,也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 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只强调了加强科学文化素养,不符合题意; 表达了才是德的支撑,德是才的统帅,强调了德才兼修,把思想道 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符合题意;解释
17、 的是德与财的关系,不涉及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不符合题意;意思是德为水的源头,才只是水的波纹,波纹只是水 的外在;德好比木的根须,木的营养是要根给养的,才好比木的林梢, 没有根也就没有枝,没有德也就没有才,该论断强调了要正确处理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答案C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1.在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中国共产党 B.全国人大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 D.国家主席 答案C 解析从依法治国的含义中可知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2.以下不属于实现全
18、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应坚持的原则的是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答案C 解析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公民政治参与应坚持的原则之一,符 合题意,当选。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3.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 实施作贡献。为此要( ) 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养成遵守法 律,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习惯 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 来 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 A. B. C. D. 答案D 解析我们作为公民中的一员,都应履行国家主人的职责和享受国家 主人翁的权利。因
19、此,在依法治国实施中,要始终坚持权利和义务 的统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权利义务观。故都正确。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是国家 的主人,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应选D项。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
20、拥护和 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 意味着在我国( ) 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力量在于人民对法律观 念的自觉践行 人民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法律维护人 民利益,人民直接制定法律 A. B. C. D. 答案A 解析入选;表述均错误,排除。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6.辨析: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答案“国家机关立法”这一提法不准确,并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拥 有并行使立法权。就国家机关来说,要依法治国,不仅要确保社 会生活有法可依,而且要求国家机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还要求国家机关自觉接受监督。就公民来说,要实现依法治 国,不仅要遵守法律,而且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 益,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还要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保证国 家机关依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