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20202020)生物)生物 专题专题 1 13 3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 【2020 年】年】 1.(2020 课标)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 是( )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析】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调
2、查身体微 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 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 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 正确;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 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 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 正确。故选 A。 2.(2020 课标)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 3 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 ,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 海水环境中) ,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 。该三角洲
3、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 替的顺序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 先形成的群落应是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 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 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A 正确。故选 A。 3.(2020 新课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
4、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 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CO2形式循环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 CO2, 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 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 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 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 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
5、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 正确;碳在无机环境 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 正确。故选 A。 4.(2020 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 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
6、低直至 0,甲藻数 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甲藻的 K 值约为 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 K/2 时,约为 1.0106个,A 正确;10-12 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 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 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 错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C 正确;据图可 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 正确。故选 B。 5.(2020 山东卷)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 成荫藏环境, 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 无瓣海桑幼苗在荫
7、蔽环境中成活率低,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AB 【解析】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 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 替,B 错误;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
8、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 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 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 正确。故选 AB。 6.(2020 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甜瓣子是豆瓣酱的重要成分,风味受蚕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影响,也受发酵过程中不同微生物的多种 代谢产物影响。其生产工艺如下图所示。 某研究团队对加盐水后的发酵阶段的传统工艺(盐度 15%,温度 37 ,发酵 30 天)进行了改良,改良后 甜瓣子风味得以提升。新工艺参数如下表所示。 时期 时段(天) 盐度(%) 温度() 前
9、期 012 6 12 中期 1216 6 37 后期 1630 15 37 两种工艺的结果比较见下图。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新工艺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由温度升高导致 B. 新工艺后期活细菌总数下降由温度、盐度均升高导致 C. 新工艺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活性 D. 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提升,与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高和氨基酸终产量高均有关 【答案】B 【解析】分析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活霉菌总数下降,说明中期活 霉菌总数下降是由温度升高导致,A 正确;新工艺从中期到后期,盐度升高,温度不变,活细菌总数下降,
10、说明活细菌总数下降是由盐度升高导致的,B 错误;新工艺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因此, 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由于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的活性,C 正确;比较两种工艺的结果, 新工艺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和氨基酸终产量都比传统工艺高,因此,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有所提升,D 正确。 故选 B。 7.(2020 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在应用基因工程改变生物遗传特性,进而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 展。 资料一:人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王成树等从黄肥尾蝎中克隆出一种神经毒素基 因 AalT,将其导入能寄生在许多害虫体内的绿
11、僵菌中,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可有效控制虫害大规 模爆发。 资料二: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的农业真菌病害。王宏伟、孔令让等从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 抗赤霉病主效基因 Fhb7。将 Fhb7 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从而避免小麦赤霉 病大规模爆发。 资料三:疟疾由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按蚊通过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王四宝等从几种微生物中克隆出 5 种不同 抗疟机制的基因,将它们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 AS1 中。在按蚊肠道内,AS1 工程菌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 可杀灭疟原虫。因 AS1 可在按蚊亲代和子代种群中扩散,所以在含 AS1 工程菌按蚊的群落中,疟疾传播一 般可被阻断。
12、 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的关键要素。关于上述资料中涉及的目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来源:必须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直接获取 B. 作用: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 C. 转化:均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 应用: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 【答案】B 【解析】目的基因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或是人工合成,A 错误;资料一中神经毒素 基因 AalT 导入绿僵菌中可以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资料二中 Fhb7 基因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 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资料三,将 5 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
13、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 AS1 中,AS1 工程菌 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因此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B 正确;基 因 AalT 导入绿僵菌中可用感受态细胞法,Fhb7 基因导入小麦可用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 法,将 5 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 AS1 中可用感受态细胞法,C 错误;要想达到生物 防治的目的不一定要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如资料一,可将目的基因导入能寄生在多种害虫体内的绿 僵菌中, 如资料三, 可将目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 AS1 中,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D 错误。故选 B。 8.(2020 浙
14、江卷)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 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 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 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 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 正确;营养 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
15、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 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 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 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 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 D 错误。 故选 B。 9.(2020 浙江卷)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 100 个个体 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答案】A 【解析】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
16、,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 而下逐渐减少,A 正确;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 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 错误;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 体的死亡年龄, 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C 错误; 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 错误。故选 A。 10. (2020 江苏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 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7、)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 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 错误;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 生物种类数,B 错误;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 正确;影响荷塘 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 错误。
18、故选 C。 11.(2020 江苏卷)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 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 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 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 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答案】B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 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 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 分层分级利用, 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 正确; 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 C 错误;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
19、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 正确。故选 BD。 1 (2019全国卷T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 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 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答案】
20、D 【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 正确;更换培 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 源量的不同,B 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 23 h 前,a 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 J 型增长,说明 a 组培养基 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 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 J 型增 长阶段,D 错误。故选 D。 2 (2019江苏卷T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
21、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 变异是普遍现象,A 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 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错
22、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 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 错误;两只 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 错误。 3 (2019江苏卷T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 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 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 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 a 批次 Ct1 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 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a 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 K 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 错误;b 先达到 K 值,可能是接
23、种量高 于 a,B 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 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 错误;t2 时,a、b 均达到 K 值,但由于 b 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 K 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 错误。故选 B。 4 (2019浙江 4 月选考T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
24、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 K/2 时增长最快,A 选项正确;同一群 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 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 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 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 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 选项正确。 5 (2018海南卷T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 正确。 6 (2018江苏卷T13)下
25、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 直结构不明显,B 错误;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 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 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 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 正确。 7 (2018江苏卷T19)由于
26、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 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 错误; 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 正确;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 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 度不一定相同,
27、D 错误。 8 (2018海南卷T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 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 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 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 正确。 9 (2018全国卷T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
28、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 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 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 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 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 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 制约也越强
29、,D 错误。 10 (2018全国卷T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 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 发出 330-400nm 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
30、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 方法,C 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 正确。 11 (2018浙江卷T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答案】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 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 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 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 正确。 12 (2018浙江卷T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
31、连续 4 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 L 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 ,结果如图所示。下 列关于这 4 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 1 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 2 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 4 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已知 L 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 内的改变数量,第 1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约为 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 L 值等于 1.5,说 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
32、一定相等,A 正确;第 2 年末甲种群的 L 值小于乙种 群,但第 2 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 正确;只要是 L 值大于 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 析图示可知:第 3 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 正确;这 4 年中,甲种群的 L 值均为 1.5,说明甲种 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 错误。 13 (2017新课标卷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 使
33、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 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 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 14 (2017新课标卷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 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
34、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 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 数量降低到 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 D。 15 (2017海南卷T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 了恢复。 数年后, 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 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
35、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 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 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 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 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 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 正确。 16 (2017海南卷T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 (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 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A
36、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 A 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 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 A 之间不存在互相抑 制的关系,D 错误。 17 (2017江苏卷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培
37、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 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 错误;由于培养液中 营养物质有限,转速 150r/min 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 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 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 错误。 18 (2017北京卷T3)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
38、的树苗。结 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 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 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 不符
39、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 响,D 不符合题意。 19 (2017江苏卷T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题干信息 “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 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A 合理;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 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 类型
40、更为多种多样,C 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不合理。 20 (2017江苏卷T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朱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 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 正确
41、;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 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 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 正确。 21(2016全国卷IIT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
42、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 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 三项均错误,C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2016浙江卷T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 生殖后期) ,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 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 季时,
43、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 正确、B 错误。 23(2016江苏卷T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答案】A 【解析】海拉细胞悬液是癌细胞培养液,能用于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A 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在光学 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 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C 错误;蛙 卵相互聚集在一起,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D 错误。 24(2016天津卷T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 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
44、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A、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 错误;随机取样原则统计各个样方中该种群所有个 体的数量,然后求平均值,可计算出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B 错误;由图可知,乙捕食甲,但该曲线中乙 与甲的数量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由图可知,乙捕食甲,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 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 正确。 25(2015新课标卷T4)下列关
45、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 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 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 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 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 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 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 正确。 26(2014课标卷T
46、6)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 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项错误。 27(2014浙江卷T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
47、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 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 A 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 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 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自然条 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 D 错误。 28(2014广东卷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 谢活
48、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 3 所示。以 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 A 正确, ,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 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 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 B 错;由于灰线小卷蛾 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 C 正确;根据题干 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
49、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 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 D 正确。 29(2014福建卷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 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 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 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 1975 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 错误; 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
50、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 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 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 正确;统计 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 错误;从 5 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 错误。 30(2014江苏卷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