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十八十八 阿房宫赋阿房宫赋 * *六国论 六国论 (50(50 分钟分钟,47,47 分分) ) 一、基础达标(28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川溶溶 溶溶:缓缓流动的样子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座或所 C.此言得 之 得:得到 D.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 【解析】选 C。得:合适,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赂者以 赂者丧 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盘盘焉 ,囷囷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子孙视之 不甚惜 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 D.灭六国者
2、六国也,非秦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解析】选 D。两个“也”字都是语气助词。A 项,介词,因为/介词,拿、 用。B 项,代词,的样子/助词,表感叹语气。C 项,代词,代疆土/结 构助词,的。 - 2 -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骊山北构而 西折 一宫之间,而 气候不齐 缦立远视,而 望幸焉 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 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 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和相同,和相同 B.和不同,和相同 C.和相同,和不同 D.和相同,和不同 【解析】选 C。这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示的关系分别如下: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承接关系/承接
3、关系/转折关系/转折关系。 4.下列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 智力 孤危 A. B. C. D. 【解析】选 D。钩心斗角:宫室建筑的精巧/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气候:指气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气氛冷暖不同)的意思/指一个 - 3 - 地区的气象概况。经营:搜集保存/筹划、计划或组织。祖父:祖辈与父 辈/父亲的父亲。智力: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5.下列有关句式的分类,恰当的一组是 ( ) 朝歌夜
4、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函谷举 秦人不暇自哀 赵尝五战于秦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以天下之大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A./ B./ C./ D./ 【解析】选 A。这八个句子的特点依次是: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 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6.任选两个小题,补写出其中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都是 自己不修其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_!_,_;_ _,_。”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 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做铺垫的句子
5、 是:_,_;_,_ _。 - 4 - (3)古人写文章喜欢引用前人的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在六国论中 引用古人云 “_,_,_,_ _。” 参考答案:(1)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 也 (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 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 分) 译 文: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分) 译 文: 参考答案:(1)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秦始皇喜欢
6、 繁华奢侈,(六国的)人民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 铢都不放过,使用时却当作泥土沙石呢? (2)如果拿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 之下了。 - 5 - 二、阅读拓展(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19 分)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 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 ,不知坚守纵约;齐、 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 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 秦所为,未可专以罪 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其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 秦无异也。兵连
7、祸结,曾无虚 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 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 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 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 ,彼岂不逆 知夫纵约之 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 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 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 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 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 ,同父母,尚有争 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 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
8、细也。而衡人方 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 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 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 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 - 6 - 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 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 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 ;不帝,则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 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 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
9、也?焉独存, 虽 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宋二苏氏:指苏洵和苏辙,苏辙也写过一篇六国论。 弋:取得。刘:凋残。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 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 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 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 秦独为之
10、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解析】选 D。“也”“者”“云尔”是断句的标志。原文断句参考: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 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7 - A.“夷灭”意思是被少数民族给消灭,“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B.“纵亲”,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苏秦的游说下纵向联合,共同抗秦。 C.“昆弟”,指昆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D.“帝”是“称帝”的意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就是秦始皇。 【解析】选 A。这里“夷灭”是消灭的意思,“夷”之意同“夷为平地” 之“夷”。 10.下列对原文
11、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头引述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李桢认为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李桢认为,六国欲夺天下,与秦无异,因不能为秦所为,终为秦所灭; 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不可能实现。 C.李桢认为,六国所以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因为没有擅形便之利如秦 者,而又得不到天助,这见解独到透辟。 D.作者认为六国若行仁义就可以王天下,这种说法与孟子王道仁政的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解析】选 C。“见解独到透辟”说法有误,这种把成败得失归之于天 的说法没有涉及事物的本质。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2、语。(10 分)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5 分) 译 文: - 8 - (2)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5 分) 译 文: 答案:(1)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 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2)后来评论的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素养培优】 12.本文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 9 - 答案: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可专以罪 秦也 罪:归罪 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C.强食而弱肉者,视 秦无异也 视:看待 D
13、.彼岂不逆 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料 【解析】选 C。视,比照。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 其暴邪 是时以 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其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 其 孰能讥之乎 C.张喙而 恐喝之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D.焉独存,虽 王可也 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解析】选 D。A 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 项,代词,他们/副词,难 道。C 项,修饰连词/递进连词。D 项,连词,即使。 附【译文】 - 10 -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 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
14、合纵盟约;齐国、楚国、 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认为必须像这样 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 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 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 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 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 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全国。只是他 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削弱(自己),而 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
15、(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的重用,而希望 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 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手段只怕和张仪一样。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 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 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取得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 散。 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洹水之盟, 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 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 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用来 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荒
16、谬。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 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 - 11 - 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 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 歉过失,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 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 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 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 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 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是这样的啊!因此秦 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 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 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来评论的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 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 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 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 啊!” 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