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任务群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 任务情境导引 现代诗歌在以前的高考中很少出现,但是在新高考中却 是一个热点。这是新时代诗歌式微的反映,也与诗歌本身极强的文学性有密切的 关系。考查方式是客观题加主观题的形式。客观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内容和手法, 前者侧重于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后者侧重于鉴赏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主观题以 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用和探究诗歌主题为主。二轮复习时,要注意把握现代诗的 特点,可以借鉴高中学过鉴赏古诗词的方式鉴赏现代诗,注意总结常考题型的答 题规律,同时学会迁移运用,把鉴赏其他文体的技巧运用到现代诗中。 精准分析诊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
2、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改编判断下面对文本分析的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 1 “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 市与乡野的对比。 ( )理由: 答案 正确 2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 表达
3、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 )理由: 答案 正确 3 “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 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 )理由: 答案 正确 4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 ,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 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 )理由: 答案 错误 理由:根据原文“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 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可知, “我”自认为是原野的主人,所以在面对 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意指“我”与原野自然融为一 体。 5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 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4、( )理由: 答案 正确 6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 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 )理由: 答案 错误 理由: 从句中的“摇”“生长”看, 都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写的。 我存在的问题: 高频任务讲练 任务 品味诗歌的形式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倒装的结构方
5、法,把本来应该臵于结尾的两句放在开头,既可 以避免情感上显得过于灰冷,又使结构新颖奇特。 B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用情景化的比喻使女子的内心情感形象化,以色 彩的变化暗示情感的变化,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C诗歌开头句和结尾句都使用节奏急促的短句,这恰恰表现了女子对意中 人的急切思念,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 D 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波澜起伏,轻巧婉转而又深情婉曲,让 诗歌增添了想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韵味十足。 (2)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诗人流沙河也说“他很注意汲 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请结合本诗简析郑愁予诗歌的“中国元素”。 答: 1分析命题意图 (1)本题考查鉴赏
6、诗歌的语言技巧的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2抓住关键审题 (1)C 项, “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错,这两句节奏急促的短句, 旨在表现过客的来去匆匆,并非表达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 (2)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 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 “物”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弄清诗中写了什么景,并借助关键词把 握其特点,据此回答问题。 审读题目要求,注意关键词“中国旧体诗词之美”“中国元素”,明确答题 方向。这首诗使用了诸如“江南”“莲花”“飞絮”“跫音”等意象,这些充满
7、古典意味的意象,给全诗带来浓浓的书卷味,策马走过江南,东风轻拂柳絮,这 些情景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间;诗中对闺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内心进行 描绘,营造出情意绵绵而又迷离怅惘的意境氛围,表达其失落惆怅之感,全新塑 造了古典诗词中幽居深闺的思妇形象和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 3整合参考答案 (1)C (2)这首诗使用了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诸如“江南”“莲 花”“飞絮”“跫音”等;营造出情意绵绵而又迷离怅惘的意境氛围;全新塑造 了古典诗词中幽居深闺的思妇形象和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 分析诗歌的语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思考: 1.抓意象,绘意境 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
8、诗歌意象(景或物)的特征, 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 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 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 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2明手法,析作用 在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 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品语言,释含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语言是诗歌 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 复咀嚼品味,领
9、悟诗歌中的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语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单峰驼 侯汝华 单峰驼走过戈壁, 孤寐者,请步足迹而前来, 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 为你远行者洗尘。 我的笛曲虽已残破, 犹能回奏悦耳之音, 有人嫌为陈腐的节调, 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 罂粟,山茶,为何而红? 野葡萄,玫瑰,为何而馥郁? 让这血艳的芬芳, 温慰你生命的颓败。 沉默吧,不要让声音 刺破你的华梦,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 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莫谓旅路之辽长, 明天或有无边的雾和烟云, 请步单峰驼之后尘, 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 (选自海上谣 ,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36 年版) 注 侯汝华(19101938):
10、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著有诗 集海上谣 。孤寐者:孤独追梦的人。步:这里用作动词,踩着、沿着的意 思。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单峰驼走过戈壁”起笔,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 韧,以便在读者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感。 B第二节诗紧承第一节,诗人就自己的歌和“孤寐者”进行对话,愿望和 热情溢于言表。 C在第四节诗里,诗人鼓励“孤寐者”坚决地与过去诀别,不要再做黄粱 美梦,不要受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 D在最后一节诗里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应该努 力战胜困难,勇敢地奔向未来。 答案 C 解析 C 项, “不要再做黄粱美梦
11、”错误, 应是鼓励“孤寐者”“勇敢地怀着 华梦前进”。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一句中,用绿洲反衬浑茫的戈壁,使绿洲显得 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振奋。 B在第二节中, “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 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C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明月在夜空是清冷孤 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非常具有表现力。 D本诗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 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支别具韵味的壮行之歌。 答案 B 解析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 项, “ 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 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错误,这不是“对比”,而是“通感”。 3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 ,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 答案 第四节是从以前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退回到过去,应该坚决地 诀别过去;第五节是从未来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要不停地 奋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先看第四节,在第四节诗里,诗 人鼓励“孤寐者”要坚决地诀别过去,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不要受声音的 干扰与诱惑而倒退,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
13、,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这是从以 前的角度来鼓励孤寐者要诀别过去。再看第五节,在这一节中,诗人进一步鼓舞 “孤寐者”要战胜困难,勇奔未来,如果说前一节说的是不要退回到过去,那么 这一节说的是不要怕前面的艰难。这两节诗从过去与未来两个角度向“孤寐者” 叮嘱劝慰。 4.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的 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孤寐者”在人生的旅途上曾经孤独地沉睡,(在生命中颓败过)如今 他虽步单峰驼的足迹踏上征程,但远行跋涉又不免寂寞,有时甚至会遭受挫折, 令人重生“颓败”之感。因此,诗人要着意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 鲜花为你开放,
14、应心中始终充满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诗 歌主要塑造了“孤寐者”的形象,借单峰驼来展现孤寐者的旅途,而旅途中的孤 寐者曾经孤独地沉睡,这自然是“生命的颓败” ,现在他踏上征途,但“孤独”的 旅途不免寂寞、坎坷;再看第三节中所写的景象,在这一节中,诗人描绘出一派 鲜花盛开的景致: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不论为何而开意 象都是美丽的,景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诗人祝愿说“让这血艳的芬芳,温慰 你生命的颓败” ,由此可知,诗人是想借助这些景象提醒“孤寐者” :艰难的旅途 中还有鲜花为你盛开,戈壁会有绿洲,未来还有希望。 任务 品味诗歌的内涵美 阅
15、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田野 傅天琳 一片光明温柔之心向世界散开 当天空和燕子的呢喃 贴着水渠流动 小草举起笔 伸展不懈的努力 于是,由电杆和杏树搭起的拱门 再也关不住无边无际的 田野抒情诗 我沿着潮湿的田埂 把脚印小心翼翼地 种在田野的手臂上;让它长出豆子 正午时分,它将带着 我欣悦、惊恐、不可言状的心 一同爆响 这时,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 炊烟,踮着脚 高过竹林 高过远山的剪影 调皮的蜂蝶扑打着 瓜梨下粗壮的鼾声 无数勤劳的枝丫 总是伸向秋天;好像 要抓住成熟的太阳 打谷场上,空虚随风飘走 只留下充实的思想交给田野 每一座院落是一座岛屿 屹立在夜之海 灯火,蛙叫和干草的气息 展开一个朦胧
16、又清晰的传说 安乐和梦 使岛屿沉迷 不必问此时我在哪里 我和田野正举行盛大的晚会 芬芳和纱裙转动微风 邀约起果林、稻田和草丛 池塘举起酒杯助兴 杯沿溢出泡沫 我终于醉倒 在不朽的田野的怀抱悄然睡去 萤火虫守护着我 棉桃为我 燃起遍地白色火焰 (1)“打谷场上,空虚随风飘走/只留下充实的思想交给田野”两句意蕴丰厚, 请简要分析。 答: (2)画线的诗段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1分析命题意图 (1)本题考查体会诗歌重要语句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的语句或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2抓住关键审题 (1)回答此类题型,往往分三步走:第一步,看该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 该
17、句描写了(或突出了、表现了)什么;第三步,分析该句在情感或结构上的作用。 解答此题,按照这三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打谷场上,农民正在辛苦地打着谷子,去除谷物的皮壳, 剩下满满的谷粒,这满满的谷粒里不仅是劳动的成果,更是沉甸甸的喜悦。也告 诉人们,只有播种,才有收获;只有除去谷皮一样外在的浮华,才能收获人生的 真正价值。 (2)解答这种题型,应该从以下角度分析:一是内容,二是情节,三是人物塑 造,四是主题思想。答题模式是:确定作用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明 确表达效果。 首先在情节结构上,它是一个过渡段,前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诗人白天所看到 的和所想到的田野的景色,接下来视
18、角发生了变化,过渡到晚上的描写,所以该 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完成过渡;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整首诗诗人都是怀着喜悦 的心情来歌颂农民的丰收,歌颂田野的希望,这几句诗,更贴近农民的生活,更 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幸福着农民的幸福,快乐着农民的快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主题思想上,这首诗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野”的 喜爱之情,田野不仅带给人以希望,更带给人以收获。这个段落很好地完成了从 写物到写人的过渡,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3整合参考答案 (1)打谷场上,辛勤的农人去粗取精,去除谷物的皮壳,收获丰硕的果实。(或 答“去掉浮华的外壳,留下岁月的精华”)收获季节,烦恼疲倦随风消散,成熟的
19、 果实回报了辛勤的劳作,也给农人留下美好的希望和梦想。 (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白天的景象过渡到写夜晚的景象 (时间方面),由田野过渡到村庄(空间方面)。(结构方面) 揭示“我”“醉倒”的原因,正是农人的安乐幸福才使“我”陶醉。(内容 方面) 升华了诗歌的主旨,歌颂了辛勤的农人,农人安乐幸福就是“我”的安乐 幸福。(内容方面主旨) 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两种: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 往往都表达着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 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
20、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 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 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 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 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
21、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 年 7 月 6 日,沪杭路上。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 ,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 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 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
22、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 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 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 项, “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 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曲解文意, 偷换概念。 “诗人”“献出自己生命” 错,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激荡及热血沸腾的高昂 情绪。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 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
23、将孕育/金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 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 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 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项, “没有用到形容词” 判断错误。本诗虽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来描述景物、抒发情感, 但也运用到“高亢”“辛勤”“明朗”“温热”等形容词,可见 A 项表述绝对。 3.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 意? 答: 答案 水深火热的生活即将结束,诗
24、人勉励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悲 哀的诗人”就是指作者自己,作者让希望在自己久久负伤的心里苏醒,也就是暗 示光明即将到来;诗人也是民众的一部分,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就是民族的情 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励人民大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首先抓住关键词“悲哀的诗人”“拂 去往日的忧郁”“应该”进行解读。结合写作时间可知,1937 年正是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的阶段,作为忧国忧民的激进诗人,这里既是宽慰自己更是激励别人,所 以“悲哀的诗人”首先应该指作者自己。艾青希望自己不要沉于消极的情绪中不 可自拔,这里意在鼓励自己,激活内心,暗示自己光明即将到来,要充满信心, 勇敢走出阴霾;当
25、然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是引领读者、民众,他想通过这首诗告 诉大家:水深火热的黑暗日子必将终结,勉励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人们拂去往日 的忧郁。艾青是爱国诗人,他爱国家爱百姓,作为民众的一员,诗人的情感其实 抒发的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考生还要深入去理解,这里是在劝慰鼓励自己更是 在感召激励人民大众。 4.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 感”, 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 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 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土地”贯穿全诗, 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 诗人和战斗者, 使诗歌浑然一体;“复活
26、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 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 兆;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 变幻; “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 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 信心;“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诗歌结构作用而言,即诗 题有串联线索的作用,使得诗歌思路清晰:“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 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抓住关键词
27、语,由浅到深解 读含义:“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 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从诗 人本身的角度而言,题目的含义: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 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从艺术特色或者语言等角度而言: “复活的土 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 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从诗歌的 朗读角度而言,明确艺术效果: “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 专题作业 一、(2020 山东高三第一次大联考)阅读下面
28、的诗歌,完成 14 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凌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
29、也中秋 缺也中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开篇叙写了在九月初九,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袅 袅炊烟,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 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 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 和亲人团聚。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思想情感的能力。 D 项没有指出“缺也中秋” 的含意, “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是指中秋
30、月圆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 的时候。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无论什么 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 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 “喜”是因为“我”的出生, “忧”是因为“我”漂泊在外。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 母亲凌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
31、、慈爱、 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及理解诗句含意的能力。C 项,诗歌将愁 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凌乱的白发,使愁绪具体可感,是化抽 象为形象。 3诗人为什么选择“九月初九”这个特定时间来写?请从所学的古诗词中, 选一句诗来说明。(4 分) 答: 答案 第一问:“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是登高望远、寄托思 乡之情的日子。选这个特定时间就是为了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 分) 第二问: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 就是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对写法,表达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或李 清照的
32、醉花阴中,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写出了重阳节独自 一人,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2 分,诗句 1 分,说明 1 分。答出其他关于九月初九 的表达乡思的诗句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及迁移运用的能力。“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 统节日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秋游赏菊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感恩敬老 等内涵,从这首诗歌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借这个节日来表达对父母、故乡的思念。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清照的醉花阴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本首诗歌 类似,均可以用来说明诗人选择这一特定时间的意义。 4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 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
33、以分析。(6 分) 答: 答案 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炊烟、候 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刻画形象,抓住 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 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布满老茧,默默饮酒,把慈 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 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 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语 言生动,表现力强。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 式,富
34、于表现力。(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 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诗歌 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眉头深锁, 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布满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 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 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 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如“绵绵 的乡愁” “明明灭灭的新月”等
35、。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语言生动,富于 表现力。 二、(2020 山东 3 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
36、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
37、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选自诗刊1981 年 6 月刊)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中,诗人以充满激情的音符赞美理想,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诠释理想, 以春风化雨的神韵启迪人们奋发向上,执着地追求理想。 B诗歌起笔写“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从“火”写起,借助火、灯、 路、黎明等,化抽象为具体,逐步写出了理想的
38、意义。 C诗歌首节总说理想作用,统领全诗,诗歌中间则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 进行形象阐释,最后总结全诗。全诗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感染力强。 D诗歌第二节,诗人以饥寒、温饱、离乱、安定四种不同环境下理想的不 同内容,凸显了诗人对生活观察之细致,表达之准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 项, “凸显了诗人对生活观察之 细致,表达之准确”错,诗歌第二节中用理想在四种不同环境下的内涵,来表现 理想的重要性。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顶真、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艺术地再现 了不同环境及不同际遇中人们的不同理想,给人
39、以荡气回肠之感。 B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选择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形象,借助不同的表 现手法,以自身独特的视角与体验,通过品味具体形象感受理想的魅力。 C诗歌中,诗人用连环比喻的方法,借助“路上春色正好”“理想之马” 等借代、夸张手法,将理想的美好逐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D诗歌中,诗人多次使用“是”字句和“使”字句,使得诗歌句式整齐, 有反复咏叹之效,同时,诗歌节与节之间、节中句子之间也呈现出对称之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 “借助路上春色正 好理想之马等借代、 夸张手法”错, “路上春色正好”“理想之马”使用的 是象征手法。 3联系全诗,简要回答诗歌在音韵美
40、方面的特点。(4 分) 答: 答案 大量运用比喻、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尤其是节内排比的运用, 使得诗歌颇有气势,极富表现力(1 分);诗歌节奏感强,全诗分为 12 小节,每 节 4 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句式整齐,一贯到底(1 分);诗歌富有韵律美,诗 歌有几节押韵或近似押韵,使得诗歌抑扬顿挫,起伏有致(1 分);诗歌节与节之 间意义上有关联,形式上环环相扣,内容上层层递进,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 揭示,达到音韵与内容的有机结合(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音韵可从结构、 押韵、 修辞等角度分析。 从修辞来看, “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
41、路”既是比喻也是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表现力;从结构来看,全诗 分为 12 小节,每节 4 句,结构整齐,富于节奏感;从句式来看,诗歌中,诗人多 次使用“是”字句和“使”字句,使得诗歌句式整齐,有反复咏叹之效,同时, 诗歌节与节之间、节中句子之间也呈现出对称之美;从押韵来看,韵脚如“运、 真” “品、辛” “贞、心”等,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韵之美。另外诗歌节与节 之间意义上有关联,如第六节说理想是获得也是牺牲,与第七节的“带来荣誉” “带来被误解的寂寥”相关;第八节说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第十一节说庸 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形式上环环相扣,内容上层层递进,多角度揭示理想的 内涵,音
42、韵与内容达到了有机结合。 4诗人认为,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请以屈原、杜甫 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答: 答案 屈原的理想是“美政”(1 分), 且“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一篇之 中三致志焉”,其“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与追 求,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就了离骚这一旷代巨作(1 分);即使被逐朝外,依 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且郑重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 , 甘愿为理想牺牲(1 分)。 杜甫的理想为“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杜 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 分),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 的
43、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其诗因此被称为“诗史”(1 分); 他同情人民,“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甘愿做自我牺牲,表现出可贵的牺牲精神(1 分)。 (答出“理想”得 1 分,答出其成就得 1 分,答出其为理想做出“牺牲”得 1 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先点出屈原、杜甫的理想,然后 分析其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为理想而做出的牺牲。屈原的理想是“美 政”。其理想成就了离骚这一巨作。屈原一生,因奸佞小人之谗言,受尽折 磨和苦难,仍然忍辱负重为祖国之强盛而不懈探索。虽然有过犹豫和彷徨
44、,但始 终不渝地忠于祖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看到自己的祖 国行将灭亡时,只好怀石投江,以身殉国。可结合屈原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分析。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的诗 被称为“诗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处于苦难中的人民而自我牺牲。 可结合杜甫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分析。 三、(2020 莱芜一中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
45、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注 焉支:即焉支山,也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 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隘口:狭窄的山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 “无情”“蹲踞”“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 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
46、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 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象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 项, “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象征”理解错误,本诗通过再现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体现了长城是历 史的见证。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 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 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 悠久
47、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 受。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 “语言质朴”的 评析不对,从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重、含蓄蕴藉的;“歌颂”也 不恰当。 3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答: 答案 (1)运用第二人称“你”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 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 切感,像是作者面对着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 作者交流情感,使人感到特别亲
48、切。第一节中的“你”指长城,便于作者直接抒 情,同时“冷眼看人间恩怨”,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 历史上的悲欢离合。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 大难回” , 在诗人的心中, 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 位和影响?(6 分) 答: 答案 (1)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 思乡愁的意象。(2)在作者心中,长城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 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 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一
49、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 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 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 梦,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由此可见,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 也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诗中的 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四、 (2020 全国 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 1 4 题。 维也纳 艾青 维也纳,你虽然美丽 却是痛苦的, 像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 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 维也纳,像一架坏
50、了的钢琴, 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 维也纳,像一盘深红的樱桃, 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 星星不能只半边有光芒, 歌曲不能只唱一半; 自由应该像苹果一样 鲜红、浑圆是一个整体。 我的心啊在疼痛, 莫扎特铜像前的喷泉 所喷射的不是水花 而是奥地利人民的眼泪; 再伟大的天才 也谱不出今天维也纳的哀歌啊! 天在下着雨, 街上是灰白的水光, 维也纳,坐在古旧的圈椅里, 两眼呆钝地凝视着窗户, 一秒钟,一秒钟地 在捱受着阴冷的时间 维也纳,让我祝福你: 愿明天是一个晴天, 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 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 1954 年 7 月 8 日晚,维也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