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高考必须把握的十大作文主题高考必须把握的十大作文主题 0606: 高频考点高频考点: :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同心筑梦同心筑梦( (下下) ) 专题导读: 【瞄准高考【瞄准高考 立意训练】立意训练】 【高频考点【高频考点 主题解读】主题解读】 【名言警句【名言警句 平语近人】平语近人】 【硬核素材【硬核素材 思想火花】思想火花】 【时文荟萃【时文荟萃 精准备考】精准备考】 二 【 宏 大 主 题二 【 宏 大 主 题 高 频 考 点 】高 频 考 点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无疑能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
2、支撑。”五千年悠久历史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 统文化中蕴含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不仅要尊重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还要在新时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有清醒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体现在浓厚的 家国情怀、高扬的民族大义之中。站在历史的转角,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 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自信,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自信,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 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兴盛,就没
3、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领路人指出,“要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 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汇聚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集中体 现。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 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国有德而兴、人有德而立的基础。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说:“站立在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说:“站立在 960
4、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 分,拥有分,拥有 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 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确,我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确,我 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
5、始的。”岁月流转,带走 了很多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等灿烂的世界遗产 承载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说每一处都是一个历史故事,每一处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世界遗 产是历史的丰碑,更是岁月的见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 责任与使命。 只有让年轻人感受到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才能全面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展现文化遗 产强盛的生命力。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骄傲于我们拥有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等 灿烂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亘古文明的见证物,是自然馈赠的景观地。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蕴藏丰厚,无
6、数文物、遗址、风俗、手工艺等文化资源背后都有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蕴藏丰厚,无数文物、遗址、风俗、手工艺等文化资源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一段传奇的历史。 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许多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无人问津或失传的危险。可喜的是,数字技术的出现,赋予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许多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无人问津或失传的危险。可喜的是,数字技术的出现,赋予 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它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还可让观众身临其境,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它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还可让观众身临其境,与其互动。然而,要使 现代数字技术真正激活传统文化,仍需在数字技术创意的深度与广度上做出努力。相信在数字技术的助推 下
7、,传统文化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并以新的形式滋润当代人的心灵。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 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 化的交融交汇;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 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 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 大壮举。放眼神州大地,人
8、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 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 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 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 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 入寻
9、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神话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早期探索和思考,是人类早期思维活动的一种积淀形式,其 内容相当丰富,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而由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成为 2019 年的热点,电影通过其所蕴含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味道等,传递了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彰显 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可见,“中国神话”亮相国际舞台,胜过千言万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我们可以从中国神话故事开始,用世界性的语言、用共情的方式向世界观众讲述,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绽 放异彩。
10、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对上 天的崇敬,人们希望通过传统节日祭祀天地、神明。用各种典仪与神明沟通的美好愿望,希望尽人事,以 法天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 和价值观。传统节日和文学作品都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二者有相通之处。将传统节日放到文学世界里 加以关照,极富有研究价值。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形成于 17 世纪中叶的太极拳,以中国传统 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独特的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 深、源远
11、流长。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如今,太极拳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让太极拳从“中国拳”变成“世界风”,也意味着太极拳成为全人类 共同的宝贵财富,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之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从 而对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所助力,也更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到民众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到民众之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节庆民俗文化具 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容易回归到人们的当下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传统节 日放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以
12、及针对传统民俗的挖掘、整理、教育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春节、元宵、清明、 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重视,与现代节假日、西方“洋节”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 构成当下社会生活中的节庆假日体系。 然而,传统节日在过,但距离传统文化回到当下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还相当遥远。有人调 侃,过传统节日最大的内容就是“吃”元宵吃汤圆,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除夕吃 饺子。对不少人来说,除了吃之外,其他的节庆民俗就所知无几,也体验不深了。 事实上,传统节庆不仅仅意味着吃喝,而且是一个文化系统。比如在除夕,围绕包饺子,就要求一家 人分工合作,以饺子为纽带,在协作之中进行情感交流,体验
13、天伦之乐。在吃喝之外,还有着层次丰富的 其他礼仪和文化内涵。此次故宫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活动,就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 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来全面展现清代宫廷的过年习俗。其中“吃喝”所占的比重 并不大。如果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过年也能包含更多的节庆活动,蕴含更多节庆文化内容, 年节的魅力指数、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无疑都会大大提高。 传统文化回归当下生活,还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互相调适、传统文化回归当下生活,还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互相调适、 互相融合的问题。互相融合的问题。传统文化并非
14、孤立存在,而是与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互相调适的结果。当 社会已经步入现代,传统文化就面临着扬弃和重新阐释的任务。从东亚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的 历史经验来看,传统儒家文化能够找到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道。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形态都高度现代化的 东京,在社区组织、公共生活、邻里互动、节庆民俗等方面,都保留着浓重的传统色彩。传统与现代互相 辉映、相得益彰。 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这一任务也摆在文化机构、文化学者的面前。故宫不但保存着丰富的、 以文物为形态的固化文化,其对节庆民俗这种活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很强的研究和阐释能力。当故宫 把目光投向过年、元宵等传统民俗,它其实还可以更进一
15、步,那就是对这些传统民俗、传统文化进行符合对这些传统民俗、传统文化进行符合 现代文明的扬弃和阐发,使传统文化得以与当下生活互相调适、水乳交融,既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代文明的扬弃和阐发,使传统文化得以与当下生活互相调适、水乳交融,既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也为当下的现代文明建设增加来自历史的独特贡献。也为当下的现代文明建设增加来自历史的独特贡献。 众所周知,绚烂悠久的文化资源往往因时间的流转、空间的变换而遭受损失。我们之所以还能穿越历 史的滚滚尘烟,汲取千年文化中蕴含的力量,在文化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正是要感谢文化传承者 们,向文物“匠人”们致敬。因为正是他们的坚守与初心,才使我们
16、有机会通过器物之美,穿越千年时光, 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工匠精神不应只局限于文物保护领域,也应成为各行各 业达成共识的价值标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 立足当下,我们不仅要合理继承,更要勇于创新,切实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传播致胜。为了提高国际传播 能力,我们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全新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中国。为了提高国家软实力,我们需要找 准文化契合点,聚焦主流价值,加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驻足历史的转角,为了让立体的中国打动更多人 的心灵,我辈当自强奋进。相信在万众一心的努力下,文化传承定将兼具创造性、
17、突破性,迎来更加光辉 的未来。 “经历了 5000 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新时代领路人在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传递出一个清晰的态度:从容淡定的中国自信。这种自信 源于中国自身发展的力量,当然中国的建设发展之路并不平坦,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中的困难 要靠发展来克服,前进中的问题要在前进中解决。中国共产党人有足够的信心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 挑战。东风浩荡,未来可期。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 个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领路人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
18、“让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告诉我 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 “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它们曾有 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手持华为, 身着李宁, 脚穿回力。 ” 这句对当代年轻人形象的调侃, 道出了当下国货回春的事实。 2019 年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显示,当代消费者中,经常购买国货的消费者已经占到 78.2%。基于传统文化的底 蕴,国货正在成为“国潮”;而国货质量越来越好,
19、甚至优于进口产品,方是赢得口碑的关键。国货的“春 天”,总是伴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回归的;期待未来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以实力为前提、以“国潮”为风 范,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三【名言警句】三【名言警句】 1、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毛 姆) 2、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3、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默生) 4、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 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泰勒
20、) 5、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 6、人与文化是一种共在关系,即人是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 存在也离不开人的存在。(李金齐) 7、文化作为人最核心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占有文化、支配文化、 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彰显着人与人的根本差别。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9、智慧文化即哲学。 (西塞罗) 10、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 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梁漱溟) 【平语近人】【平语近人】 1.全党必须“牢固
21、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 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2.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 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4.“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
22、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 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 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 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 6.“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了辉煌历 史,孕育出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习近平 对革命文化一直非常重视。无论在部队视察还是到地方调研,习近平一再讲要坚持用革命传
23、统铸魂育人, 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大力提倡革命文化,就是要使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 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7.“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 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8.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 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四【硬核素材 思想火花】 01.01.凝聚起万众一心、同心筑梦的自信力量凝聚起万众一心、同心筑梦的自信力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最近,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布达拉宫、孔子博物馆等相继登 上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讲述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解析何谓“华夏”、何以“中国”的文 化密码。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备受观众欢迎,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中华民族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 中华大地万古江河的壮阔画卷,助力新时代文化自信静水深流、直抵远方。 历史是文化发展的水源,自信
25、是文化繁荣的密码。新时代领路人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盘点“十三五” 时期的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无疑是一个醒目标识:文物展让“故宫跑”渐成常态,“文创热”“非遗 热”持续升温,国产电影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文化类综艺节目屡屡呈现现象级流量,传统节日受到追捧, 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发展接续文脉我国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极大丰 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凝聚起万众一心、同心筑梦的自信力量。 这一自信,来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
26、华优 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 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经历灾厄仍不断发 展壮大、中国人民在时代洪流中挺立潮头的精神依托。“十三五”时期文化领域精彩纷呈,更加说明:坚 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能让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通流畅、 源远流长,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岁月的芬芳、生活的哲学,文化自信因为植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沃土而更加蓬勃强劲。 古建保护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新农村建设“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正是“保护利用”
27、延续 了中华文化基因,增进了历史文化记忆。从弘家风、重家教,到传节俗、易风俗,正是“创新传承”赋予 传统文化以时代生命力。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正是“精 神文明”拓展了我们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延续文脉为国家立心,萃取精华为民族铸魂,高树坐标为社 会聚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文化支撑更加稳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浸润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适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能力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不久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
28、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新 的擘画。瞻望前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航程已经开启,中国人民必将创造更多属于新时代的光辉 业绩!-来源:2021 年 01 月 18 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李斌 02.02.坚定文化自信,塑造统一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坚定文化自信,塑造统一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文化,谈文化自信,但究竟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相当一 部分论者实际上并不很清楚,或者至少论述得不很清楚,往往把外国人对某种艺术形式或文艺作品的肯定 赞赏当作文化自信的依据,把由此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自豪感当作文化自信。这显然是不准确的,说明我 们需要全面准确理解把握新时代领
29、路人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在我看来,文化自信至少应该 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价值观自信。自信的本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文化的坚 信。那么,什么是文化?关于这个问题,大约有 350 余种定义,各说各话,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梁漱溟先 生和钱穆先生所强调的文化即是吾人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大体说来,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以 具体细分为六个方面的组成因素,就是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社会规范、情趣偏好及话语体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所谓文化自信,实际上就是相信自己的文化是优秀的,相信我们的价值 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生活偏好、话语体
30、系是优秀的,是适合时代需求的,是能够满足中国人的 精神文化需求的,是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思想精神层面的问题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因为价值理念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模 式和社会规范,而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又决定了情趣偏好和话语体系。正因为如此,新时代领路人突出强 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 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 有神采的作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发 展一句,没有价值观的自
31、信就谈不上文化自信。 第二,文化自信要求透过文化的呈现形式来把握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从根本上 决定着我们相信什么、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决定着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为,决定着我们的所思所想、 所行所为。文化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社会规范乃至生活情趣、话语体系也不同, 进而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舞蹈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等方面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的呈现形式层面,而要深入到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层面。这 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文化的本质内涵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不能用包饺子、舞狮子代替中国 文化,摒弃唯美主义、娱乐至上
32、的简单化思维,而是要用丰富多样的文化呈现形式去阐释反映文化的本质 内涵;通过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展览展示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形态,让国人 深化对中华文化本质内涵的认识,从更深层次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外国人了解我们是怎样 思考、如何行为的,理解进而认同我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适应进而接受我们 的情趣偏好和话语体系。真正做到这些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就有了强大的感召力、吸引 力、凝聚力,那就真正可以说文化自信了。正因为如此,文明交流互鉴实质上就是对彼此文化的相互尊重、 相互欣赏,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
33、三,坚定文化自信迫切需要塑造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5000 多年文明的延续发展,56 个民族和谐共 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原大河交相辉映的山川形胜,14 亿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奋进拼搏这些元素共同 构成了多元一体大一统的中华文化整体形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片面注重外在表现形式、忽略本质内涵挖掘的现 象,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彰显“多元”有余,而对“一体”强调不足,对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塑造 不够、阐释不够。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还是音乐作品乃至展览展示产品,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很大程度上被地方化、碎片化了。 以博物馆为例,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单纯引导大
34、家欣赏文物而不是观看展览,观众只看到诸 侯王国的精美器物而忽视了中央王朝的兴衰变迁,有地方无中央,有断代史无通史。长此以往,很容易简 单化地把文物视为文化,把局部当作整体,走向厚古薄今、以偏概全的错误道路。事实上,文物之美只是 器物之美,只有将文物纳入展览之中,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 值、时代价值,才能够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只有把细枝末节与参天大树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 把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真实关系呈现出来,真正呈现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才能做到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是国家的文化客厅,也是中华文化的展示窗口。长期
35、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坚持呈现 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体历史,展示多元一体大一统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整体形象。在这里举办的各种展览,无论是厚重深沉的基本陈列、专题展览,还是丰富多彩的临 时展览、国际展览,都努力把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中央、支流与主流、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均衡充分地 呈现出来。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和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还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重大主 题展览、历史文化展览、精品文物展览、经典美术展览等临时展览,无不贯穿着这样一种基本理念和内在 逻辑。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也得到了中外游客的普遍赞誉。比如,2019 年 7 月 4 日,中国国家博物 馆在香港举办
36、“现代化之路共和国的七十年” 展览, 尽管局势剧烈动荡, 每天观众仍然达到 12001500 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把共和国 70 年的现代化历程及香港在这个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置于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来呈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种情况说明,我们举办展览,必须时刻牢 记自己的文化使命,把系统完整呈现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放在首要位置,把展览内容与中国主流文化之间 的关系说清楚讲明白,既通过精美的文物以物说史、以物证史,又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历史真实反映万流归 海的历史必然,既强调历史之中国,文明之中国,也反映现代之中国、奋进之中国,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良 好的中国文化整体形象,振奋民族
37、精神。-来源:2020 年 06 月 13 日光明日报09 版 作者:王春法 03.03.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 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 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38、要以知晓 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家底还知之不深。举一个例子来说,许多人从课本和老 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吴敬梓因为创作了儒林外史 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 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花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 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 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 底气。 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
39、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 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 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 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 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2008 年,云南就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 本董永记,将其翻译成汉语后发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 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
40、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 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 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 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41、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作者:朱 万曙-来源:2019-01-11人民日报 04.04.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 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现在对文化的使用相当泛化,官场有官场文化、商业有商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 化、学校有校园文化。可以说,社会种种行为都贴上了文化标签,几乎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文化,把文化、 亚文化、反文化都塞进一般文化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2、需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区分文化、亚文 化和反文化。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 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 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 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 化就会干涸断流。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 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
43、。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 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 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 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 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 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 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
44、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 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 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 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 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 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45、。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 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 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 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 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当代世界的矛盾和战争并不是产生于文化差异,而是根源于霸权和利益的对抗。历史证明,相同文明 的国家可能发生战争,而不同文明的国家也可以结盟。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现
46、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来源:2017 年 07 月 25 日人民日报 05.05.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良渚古城遗址如何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海昏侯刘贺如何成为红遍网络的“宝藏男孩”?20 万年前的 北京猿人如何愉快地生活?为什么说火烧阿房宫是千年历史谣言?一项项考古发现填补了历史的空 白,为文献中的历史提供了例证,回溯中华文明的起源,架构起中华文明的时空框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 我们建构起国族历史及身份认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美国考古学家在第五次开始中写道:“考古学 不仅仅关乎死亡,它也关乎生存;考古学不仅仅关乎过去,它也关乎未来。” 9 月 28 日,在中共中
47、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 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 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
48、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 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 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 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 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 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
49、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 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 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中国的历 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 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
50、进程。于当今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 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 的效果,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 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 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 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未遭 毁灭,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