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189339 上传时间:2021-03-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时规范练课时规范练 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 唐的文化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这 反映了魏晋 (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 2.(2020 四川乐山三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 初唐 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 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唐朝 后

2、期 “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3.(2020 山东德州二模)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 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 措( ) 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4.(2020 山东济宁三模)“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

3、, 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 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 )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扩大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5.(2020 河北邯郸三模)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 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称中 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6.(2021 湖南益阳调

4、研)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 卖。这有利于( ) A.缓和阶级矛盾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剧土地兼并 D.提高妇女地位 7.(2020 山东淄博二模)公元 780 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 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 这一举措( )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

5、积极性 8.(2020 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韩愈认为,佛道教人超凡脱俗,使人心没有国家、没 有君主、没有父亲。他主张拆毁寺观,僧道还俗,烧毁佛道典籍,勿使传习。这一认识( ) A.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B.离散了三教之间的关系 C.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现状 D.导致佛道思想走向衰落 9.(2020 吉林长春三模)西晋成书的三国志曾记载曹冲利用浮力给大象称重的故事。民国学者陈 寅恪以“象为南方之兽”及印度佛经记载了相似的故事为依据,认为该故事其实“为外国输入”。由此 可以推知( ) A.三国时期北方不可能出现大象 B.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未真实发生 C.三国志的编写深受佛教影响 D.魏晋

6、时人已知晓利用浮力称重 10.(2020 黑龙江哈六中二模)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 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11.(2020 四川德阳一模)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 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 A.创作主体的转变 B.社会形势的影响 C

7、.佛教影响的扩大 D.儒学地位的动摇 12.(2020 广东二模)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 黄河、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13.(2020 陕西宝鸡三模)笔锋得以充分施展,书者可以随意点抹、散襟畅意,因此汉末魏晋短短一二百 年就形成了楷、行、草三种汉字主要书体。据此可知,形成这一时期书体发展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 A.主要书写材料变化 B.书者形成创作自觉 C.公文书写日益频繁 D.援道入儒玄学兴起

8、 14.(2020 浙江宁波适应性考试)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 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尤其注重( ) A.描绘人物形象 B.表达意境神韵 C.渲染环境色彩 D.勾画布局构图 15.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 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 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二、非选择题

9、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大力宣扬“道”在文章中的作用,提出了“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 道而遗其辞”。然而这个被反复强调的“道”,已大不同于汉儒建立的儒学体系,在他的友人韩愈看 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而是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 传的“道”。柳宗元却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强调文章要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 实,经世致用。随着对佛学的深刻认识,柳宗元进一步援佛入儒、统合儒释,置韩愈的指责于不顾。 魏晋产生的骈文,至唐代更加重视形式主义和辞采的华美,成了“明道”的障碍,要完成“明道”使命, 必须选择适宜

10、的形式。许多人崇古倾向严重,主张学用古体散文体,包括韩愈也持这种观点。而柳宗 元主张改变“道”的载体,站在文学发展史的高度坚决反对“荣古陋今”的错误观点,用大量的事实为新 体古文正名。 摘编自夏卫平柳宗元的创新意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及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柳宗元与韩愈主张的异同。 17.(2020 辽宁鞍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 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 着科举制的正

11、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武则 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与解析 课时规范练 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 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C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 出身和门第”说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魏晋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流动,故选 C 项;官 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出现在

12、秦朝,时间不符,排除 A项;材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 明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壮大,排除 B项;材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明不是注重品德修 养,排除 D项。 2.A 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代科举制度 不断完善,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 A项;唐代三教并行,其社会主流意识仍然 是儒家思想,儒学没有到衰败的地步,排除 B 项;唐代仍然存在通过门第入仕的现象,排除 C 项;唐代政府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说明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士 人数量会不断减少,其社会流动性会减弱,而不是加强,排除 D项。 3.C 姓氏录的编写依据当朝官品的高低,不

13、论门第,否定了传统的门阀制度,提高了 庶族的社会地位,故选 C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写进姓氏录的标准,士族晋升的渠 道没有被阻断,排除 A项;姓氏录依然体现等级观念,排除 B项;姓氏录以官品为 标准,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不涉及官吏选拔标准,排除 D项。 4.A “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说明宰相可随机应变,其处理 政务的权力扩大,故选 A 项;“堂贴”只是一种公文形式,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且 “日益尖锐”一词说法欠妥,排除 B项;三省分工的模式在唐前期就已经形成,“逐步形成” 说法错误,排除 C 项;此时国家的决策机制仍是三省六部制,排除 D项。 5.B 三

14、省六部制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事堂,作为三省 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 可知三省的协调性不断强化,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B项正确;中书门下的设置可以 有效牵制皇权,故 C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变迁,未涉及六部,故 D项错误。 6.A 材料反映的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限制土地买卖,能保证农 民的基本生活,降低农民对政府的不满,缓和阶级矛盾,故选 A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 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 B项;从材料“不准买卖”“不得转卖”,可知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土地兼并,排除 C 项

15、;均田制虽然授田给妇女,但其用意是保障农业生产,对妇女地位 的提高作用不大,排除 D 项。 7.C “两税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 留州三分,这体现了量入为出原则,即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 C 项;安史之乱遗留 的问题是藩镇割据,“两税三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 A项;两税法增加了中央政府的 财政收入,排除 B项;该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地方积极性下降,排除 D项。 8.C 据材料“主张拆毁寺观,僧道还俗,烧毁佛道典籍,勿使传习”,可知唐代儒学受到佛道 的挑战,故选 C 项;唐代佛道的发展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而且韩愈的主张无法体现统

16、治 者的意志,排除 A项;唐代呈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 B项;韩愈的个人主张无法使佛道 思想走向衰落,排除 D项。 9.D 10.C 根据材料“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可知,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倡导不论患者的贫富贵贱等个人身份、 不计医者的个人得失等精神,反映了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故选 C 项;题干只反映 了中国古代医学重视道德品质,没有反映医学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轻技术, 排除 A项;理学形成于宋代,理学精神不会影响唐朝医生的实践,排除 B项;题干反映的是 医生要对患者一视同仁,而不是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排除 D项

17、。 11.B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反映到文学艺术上主要以 悲情的基调为主,故选 B项;材料未体现创作主体的转变,排除 A项;佛教思想适应了当时 动乱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并非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魏晋时期,儒 学受到冲击,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D项。 12.A 据材料“盛唐”“丰富的意象”并结合所学唐诗的知识可知,边塞诗多是昂扬奋发的 格调,艺术性最强,反映了当时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故选 A项;盛唐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 据的局面,排除 B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并未体 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排除 C 项;开放包容

18、的文化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文化,不符合题 意,排除 D项。 13.A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洁白平滑而又柔软的纸张上可以随意点抹构洒,推动书法书体 的发展,故选 A项;魏晋以前是书法发展的自发阶段,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是材料所述 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 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公文书写,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书法 艺术,并未提及儒学的发展,排除 D项。 14.B 题干提及绘画要具有气韵,即意境神韵,故选 B项;题干提及的是画人物要超越形 似,而要求神韵,排除 A项;题干提及画人物不只是注重色彩,排除 C 项;题干未提及布局构 图,排除 D项。 15.C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

19、自信的胸襟,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 涉及科举制的参考资格,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日本的考试制度,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 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吸收,D项排除。 16.参考答案 (1)背景:安史之乱后,社会危机加重;三教呈现合一趋势;骈文的流行;唐朝经 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目的:复兴儒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2)同:将明道放在首位;提倡古文。异:对道的理解不同,柳宗元强调解决现实问题; 韩愈强调正统的孔孟思想。对宗教态度不同,柳宗元主张借助佛教和道教;韩愈主张摆 脱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文体不同,柳宗元强调运用新体古文;韩愈主张用古体散文体。 17.参考答案 (1)由重门第到重才学。 (2)观点: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与政治,并推 动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秦朝吸取分封制的历史教训,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 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课时规范练4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