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 2021 届高三 3 月教学情况调研(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过载、冗 余、污染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根据受众(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的技术,即算法推荐应 运而生。算法推荐减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然而,在信息获取实现高效快捷的同时,信息茧 房现象逐渐凸显并愈加严重。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概念。桑斯坦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 拥用一份投合个人特殊品味的报纸,即 Daily
2、 Me(个人日报) 。通过 Daily Me,你可以筛选出所 有你不喜欢的东西,并且选择最适合你品味的东西。桑斯坦提到,事实证明,协同过滤运作的良 好作用可以使得 Daily Me 为我而生, 而无需我们自己去创造。 但这种个人日报亦有可能造成茧房, 人们只愿意选择或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往往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不同 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等问题。 信息茧房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在近几年变成研究热点,最重要的原因是算法技术的流行。 也就是说媒体技术的进步把信息茧房问题放大了,而算法推荐目标的单一更是加剧了信息茧房现 象。 算法推荐以强大的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为后盾,力求为用户推送最精准
3、的内容。每个用户的关 注和兴趣难免有差异,算法最终的推送形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的内容。以今日头条为例, 它的用户第一次打开它,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等,例如女性、爱好二次元。根据 用户已提供的个人信息,今日头条会迅速形成一份独特的推送列表,内容从新闻、娱乐到电影, 涵盖非常全面。之后今日头条有后台会跟踪并记录用户的每一次点击,然后大数据分析用户关心 的话题,并据此推送更多与用户浏览信息相关的内容。 算法推荐存在的问题是带来同质化。用户本来只是好奇而点击某一信息,平台捕捉到这一次 点击之后再据此推荐,用户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便越来越多,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而陷入茧房。 新媒体时代更容易
4、造成茧房问题,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用户选择性心理。传统媒体时代,受 众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等因素,选择和自己意见一致或者相近的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拥有 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选择就是基于用户的选择性心理,而用户的选择性心理 是与个人认知结构相关联的,用户既有的认知会主导他选择接触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用户很容易形成小的圈子文化,对圈子以外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屏蔽,进行 社交过滤。久而久之用户会形成信息的认知茧房。圈子文化越来越小众化,各个圈子之间竖起障 壁,这个障壁将用户切割开,圈子里和圈子外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困难,人们愿意或者只愿意相信自己
5、圈层中信息,而对外界信息立生排斥。 (摘编自史婷信息茧房在中国语境下的成因及破茧分析 ) 材料二 算法如菜刀吗?是,也不是。 复旦新闻学院全球院长论坛上,主持人问算法是否应该有社会责任?某算法新闻客户端的 一位高层回答说算法好比菜刀,它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这个回答很像美国步 枪协会反对禁枪的理由枪不杀人,杀人的是人。 “菜刀论”很直观,也很有迷惑性,常常被技术中立论者使用。然而,菜刀作为一种客观存 在的技术也许是中立的,但菜刀的设计却并非中立,比如说菜刀是单刃,适合切或砍而不适合 戳或锯,任何握住了刀把的人便掌握了主动权。所以菜刀的刀把刀刃设计在其被投入到具体 使用之前就嵌入了特定
6、的意图和使用方法。 菜刀(技术)的使用则更非中立。波士顿市政厅曾开发了一个 iPhone app,用户开车经过 市区某处时, 该 app 可以感知汽车的颠簸程度并自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市政工程部门以提醒这里 的路面要维护了。结果发现,拥有 iPhone 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其 所经过的地段也往往是已经建设得较好的地段。这一技术的部署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它隐含偏见, 后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该应用。 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如果算法真如菜刀,那么刀把就一直握在算法编制者和部署者手中, 而其广大用户则如砧板上的鱼肉。 (摘编自邓建国微博文章) 材料三: 1995 年,埃尔德雷斯正式提
7、出了信息偶遇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偶遇是在未预期情境中, 个体意外获得有兴趣或可用以解决问题的信息的现象。 个性化推送会导致信息茧房,原因之一在于,其采用的算法认为人的信息需求是线性的、 一以贯之、可以被预测和掌握的,而事实是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其信息需求存在着频 繁的流动和跳跃,也存在着注意力的变化、倾斜与转移。信息偶遇则是通过非线性的流动性模 式打破算法存在的偏见问题,破除信息间存在的等级壁垒,至少是从信息提供方面实现受众信息 获取的平等化。 (摘编自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一种视角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算法技术虽
8、然事实上有一定的不足,但它确实满足了人们高效快捷获取信息的需要。 B.材料二以菜刀为喻,论述了技术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介入,驳斥了技术中立论。 C.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那款 iphoneapp,是因为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 D.目前的算法推送技术,忽视了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信息需求和注意力的变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量信息的产生,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 B信息冗余和污染,是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 C.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茧房是能避免的。 D.即使没有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依然会产生。 3.下列成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3 分) A.
9、夜郎自大 B.指鹿为马 C.坐井观天 D.偏信则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算法推荐下一个简要定义。 (4 分) 5.为新媒体用户(受众) ,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减少算法技术带来的弊端。 (6 分) 1. C 2. D 3. B 4.算法推荐,是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其浏览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并据此给 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的技术。 5.认识新媒体技术和立场的局限性;保持对获取信息的独立思考;增加信息获取的渠道; 更新个 人的认知结构。 江苏省海安实中、高邮一中、吴江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
10、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19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 博物馆共接待观众 114732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 9.9%。为什么博物馆能年接待观众“10 亿+”? 它在丰富人们公共文化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已实现免费开放。2019 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包括博物馆在内 的“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博物馆看展的门槛已降至“0 元” 。对 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有自己的看法, “希 望通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大家喜欢并热爱博物馆,逐步养成参观、使用博物馆的习惯。如 果有可能
11、,日后再以各种方式反哺博物馆” 。 博物馆免费开放,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并在与观众日常观展的磨合中改进服务。不少博物 馆在常设展之外还努力探索引进特设展,为观众带来数量众多、文化多元的展览,满足人们对文 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潘小培是博物馆的忠实“粉丝” 。作为与博物馆共同成长的一代,潘小培认 为博物馆为她提供了看待社会与世界的另一个视角。 “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都是不一样的,通过看 那些在艺术上很有造诣或在某一领域更胜一筹的大师的展览,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小美好。 ” 近年来,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展览越来越多,专业的策划和多样的展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 轻人走进博物馆,苏禾便是其中之一。苏禾喜欢各种主
12、题展览,尤其偏爱与唐代相关的展览。这 几年来,博物馆几乎成了她去各地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之一,在她看来,这是她“快速了解当 地历史人文的方式” 。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存储器” ,也参 与构建着新的历史文化。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抗击疫 情纪实展,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公共事件转变成了公共记忆的一部分。 把博物馆搬上“云端” 、将藏品数字化,是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今年,突如其来的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网络看展逐渐从辅助方式转变为常态化活动, “云端” 成为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 。4 月 5
13、 日,闭馆 70 多天的故宫博物院迎来 2020 年首 次直播。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网友涌入直播平台,观看春日故宫盛景。据统计,仅人民网 PC 端、 人民网微博、快手、抖音、人民视频和人民网文娱快手的观看和播放量便突破了 1100 万人次。在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博物馆打造了“流动的博物馆” ,借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打破 地理空间的束缚,让历史文化“流动”起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里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 服务的需求。近年来,使用博物馆网站,通过信件或邮购方式购买博物馆文创及周边商品的消费 者大幅增长。 (摘编自孟丽媛、刘喆年接待观众“10 亿+” ,博物馆缘何成为“网红打卡地”? )
14、 材料二: 近日,某省博物馆发出公告,其中提出“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含导游、社会教育机构及 其他个人)在博物馆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对此,很多文博爱好者大为不解,明明馆方讲解人 力有限,为何不让社会人士加以补充? “三分游,七分讲” ,文物讲解是参观展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禁止社会人士入馆讲解是不 少博物馆的通行做法。一方面,社会人士讲解往往以带团为主,较多的人群聚集会导致展厅拥堵 喧闹,扰乱参观秩序。另一方面,社会讲解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把“解说”搞成“戏说”的 不在少数。吹嘘雷峰塔可治“妻管严” ,妄称青铜之绿源自“发酵” ,甚至在革命纪念地宣扬“宿 命” “天意” ,都是发生过的
15、真实案例。 规范有必要,但如何规范是个问题。关上大门,全靠博物馆自己提供讲解服务不失为一个办 法,但从现实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旅游业存在明显淡、旺季,博物馆客流量也起伏波动。一到 旺季,热门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难满足游客需求,甚至连自动讲解器都一机难求。更重要的是,随 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固定一套讲解词、一种参观路线,对文物的背 景、历史的细节、游览的互动有了更多追求。一些博物馆的讲解文本常年不变,对文物衍生的历 史故事更是鲜有提及,观众实在是不解渴,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外援” 。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 ”对博物馆而言,当代人文化需求旺盛 实
16、乃幸事。履行好社会教育功能,显然还有比一刀切地对社会人士说“不”更好的解决方案。比 如,一些具有资质的社会讲解机构正在崛起,博物馆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再比如,博物馆可以 组织资质认定,向具备讲解能力的社会人士发放相关证件,将其作为“编外力量”纳入管理。当 然,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自身提升服务意识,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好参观秩序,不断 提高馆方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力争让讲解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 (摘编自鲍南博物馆请“外援”关键是把好关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我国博物馆业已实现免费开放,这对人们喜欢、热爱、参观和使用博物馆有极大推动作用
17、。 B. 内容丰富、策划专业、展品多样,是近年来博物馆在布展方面的努力方向与趋势,吸引了不少 游客。 C. 只有把博物馆搬上“云端” ,将藏品数字化,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丰富人们公共文化 生活。 D. 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作为参观展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文物讲解成为众多游客的关 注焦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文物或标本的机构,博物馆可以通过文化创新反哺博物馆 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效应的双赢。 B. 不少博物馆禁止社会人士进入展馆进行讲解,除了出于对自身场馆管理难度方面的考虑,还有 着对文化是否得到正确传承的考量。
18、C. 2019 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0 亿+”人次,既得益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和人们日益增长文化 生活需求,还有博物馆的多样运营模式。 D. 相较于现场实地看展,网络在线看展突破了地理空间束缚,能够使观众得到更为便捷、直观、 全面的观展体验,成为观展新优选择。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博物馆文创”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馆与华熙生物润百颜品牌合作,从清宫后妃服饰等器物中汲取灵感,推出故宫口红等 彩妆产品。 B. 以康熙、乾隆、雍正等帝王“萌萌哒”造型、 “大内咪探” “故宫猫”为典型代表,推出卖萌路 线产品。 C.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物所承载的丰厚传统文化,故宫在其采购
19、的短袖衫背面彩印故宫图像 进行销售。 D. 故宫邀请明星与故宫专家参与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 ,打造畅心睡衣等新品,赢得众多消 费者喜爱。 4. 某省博物馆不允许社会人士在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的公告颇受诟病。对此你认为该省博物馆 可采取哪些举措解决这一难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美国学者乔治布朗古德曾说: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 ”请结合 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C 4. 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参观秩序;不断提高官方讲解员业务能力以满足游客需 求;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缓解旅游旺季需求压力;通过资质认定方式培养具备讲
20、解能力的“编 外力量” 。 5. 古德先生的言论旨在说明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存放文物,而且在于唤醒和挖掘精神文化内 涵。博物馆既是历史文物或者标本的集存与展览地,也应该参与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博 物馆是一所大学校,其丰富的文物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应该使之更好履行社会教育功能。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当前我国博物馆业已实现免费开放”错误。从原文“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已实现免 费开放”来看,选项太过绝对。 C.“只有把博物馆搬上云端 ,将藏品数字化,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丰富人们公共文化 生活”错误。原文是说“把博物馆搬上云端 、将
21、藏品数字化,是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 选项过于夸大把博物馆搬上“云端” 、将藏品数字化的作用。 D.“文物讲解成为众多游客的关注焦点”错误。从原文“一到旺季,热门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难满 足游客需求,甚至连自动讲解器都一机难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 游客不再满足于固定一套讲解词、一种参观路线,对文物的背景、历史的细节、游览的互动有了 更多追求”来看,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网络在线看展突破了地理空间束缚成为观展新优选择”错误。从原文“在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博物馆打造了流动的博物馆 ,借助展板、
22、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打破地理空间的束缚, 让历史文化流动起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里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来看, “突破了地理空间束缚”说的是“借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 ,不单指网络在线看展, 且也没有“成为观展新优选择”的表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博物馆文创”关键在于“文创” ,借助人的智慧,对博物馆的相关进行创造与提升。 C.故宫在其采购的短袖衫背面彩印故宫图像进行销售,缺少创新。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省博物馆可采取哪些举措解决
23、社会人士在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的 难题。 由“社会人士讲解往往以带团为主,较多的人群聚集会导致展厅拥堵喧闹,扰乱参观秩序”分析 可知,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参观秩序; 由“社会讲解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把解说搞成戏说的不在少数” “博物馆自身提升服 务意识,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好参观秩序,不断提高馆方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力争 让讲解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分析可知,不断提高官方讲解员业务能力以满足游客需求; 由“一些具有资质的社会讲解机构正在崛起,博物馆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分析可知,通过购买 第三方服务缓解旅游旺季需求压力; 由“博物馆可以组织资质认定,向具备讲解能力的社会
24、人士发放相关证件,将其作为编外力量 纳入管理”分析可知,通过资质认定方式培养具备讲解能力的“编外力量” 。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这句话的理 解。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 ,意在指博物馆并不少单纯存放文物的场所,是“满足人们对文化 生活多样性的需求”的地方; “乃活思想之育种场” ,意思是唤醒和挖掘精神文化内涵的地方。 由“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存储器 ,也参与构建着新的历史文化”分析可知,博物馆既是历 史文物或者标本的集存与展览地,也应该参与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由“一个博物
25、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 “履行好 社会教育功能”分析可知,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其丰富的文物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应该使之更 好履行社会教育功能。 江苏、福建、广东等八省市 2021 届新高考二模考前热身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 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 “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 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 “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
26、是一种坏的美学, 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 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 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政瑰花” ,这是物理真实,但这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 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花的颜色、形态、味 道是什么样子?”这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成构写作, 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的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 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虛构文
27、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美国 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 “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党河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 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一倾 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 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面临着“是否真实”的 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 你的作品获
28、得了某种道徳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 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以非虛构面目出 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 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在国内被烦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画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合着某种 朴素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一不相符合。但我认为, 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余,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
29、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 “非虚枸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 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如它与报告文 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 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 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撒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 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
30、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 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後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如李辉 的封画中国 ,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杭理,在一系 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 和梁庄在中国 ,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 在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 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 “非虚枸”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
31、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这非 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潑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 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 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 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个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 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觉得很“隔” ,用本雅明的话说是 “经验的贫乏” 。而“非虚写作”的兴起,表现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 实内部,直面
32、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已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 些现实调査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 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 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 ,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
33、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 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的出现时,就更具介入 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 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 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 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 ”概
34、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 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大有 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 ” ,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 虚构文学(写作)的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撵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 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 生活场地。 ” C.“
35、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 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 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6 分) 1.C(“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说法有误,原文“直接展示创作主体”。 ) 2.D(A.原文表述为“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 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
36、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一 一不相符合”选项以偏概全,且“本质对立”说法与原文不符。B.“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强 拉关系。C.说法绝对。 ) 3.D(A 项论据证明文学的创造性。BC 项体现了非虚构文学“真实性”的表现和意义,可作为材 料一的论据。D 项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可以作 为材料二的论据。 ) 4.采用多种沦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 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 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论证客观,
37、既写 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用语严谨, “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 考” “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 (答对第点得 2 分,第 点、第点任意一点得 2 分) 5.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文学的“真实”。寻找种叙 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阅读体 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有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答对一条得 2 分,共 6 分) 江苏省南通、宿迁等七市 2021 届高三二模考前热身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
38、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 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 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 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 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
39、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域物 质类乡愁点总数 2367 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 186 项。 “2020 年新区征迁村原有 88 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 93 处。”雄 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 突的现象, 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 根据“乡愁文化遗产” 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 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
40、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 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 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 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 VR 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 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 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
41、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 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 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 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 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 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 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
42、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 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 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 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 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 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 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 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
43、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 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 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 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 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 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 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44、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记忆,也得益于 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 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 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 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 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
45、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 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 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 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 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 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2000 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
46、愿望, 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 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 金庸先生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 10 点左右,襄阳的金 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 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 即 60 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 5. 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
47、“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 C 2. B 3. A 4. 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比喻 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 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 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 5. 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又写了“怎么 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 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48、。 江苏省镇江市吕叔湘中学 2021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就是国之大事。几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 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 选种的方法。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 的籽粒做种增产 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长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 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 6.4%10.8%.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
49、性状的改良,生 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 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 30%以上。1986 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 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 产 15%20%.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 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 25,覆益期内地表积温增加 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
50、24,海拔提高 10002000m.由于该技术可应 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 30%50%.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 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 100150m 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 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机械设备如 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如 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 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