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散文阅读学案散文阅读学案 第六节第六节 散文形象鉴赏散文形象鉴赏 【导入学习】【导入学习】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散文的内涵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所展现 的特定自然景物、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 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 常考题型: 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物象作用分析。对于形象概括鉴赏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去概括分析,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 题型一题型一 形象特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点
2、概括分析题 一、什么是形象特点概括分析一、什么是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是指对人物形象特点或物象特点的概括分析。 二、怎样答形象特点概括分析二、怎样答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 (一一) )“3 3 角度角度” “” “2 2 结合结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 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特点(事件角度)。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描写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 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抒情议论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 句,往
3、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4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概括分析特点(2 结合)。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为 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要准确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 (二二) )“3 3 步骤步骤”概括分析物象特点概括分析物象特点 题型二题型二 物象作用分析题物象作用分析题 一、什么是物象作用分析一、什么是物象作用分析 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该题型又 可分为主要物象作用的分析和次要物象作用的分析两类。 二、怎样答物象作用分析二、怎样答物象作用分析 主要 物象 作用 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
4、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 “神” 。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艺术构思方面: 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 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 物象 作用 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 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提示如果是考查局部现象(或景物形象)描写的作用,一定要注意分析局部的描写文字的表达技巧 及其效果。 【应用学习】【应用学习】 一、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挺拔之姿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 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 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 2 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 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 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
6、日之笋也 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 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 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 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 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 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
7、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 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 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 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 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 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 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
8、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 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 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 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 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 性” ,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 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
9、,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 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清出 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 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 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 、王珣的伯远帖 ,都那么小,一张便 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 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
10、籍,以青眼、白眼 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 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 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 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
11、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 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 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 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第段中写了屈原,形象地表现了“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 B文章第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 、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 之道的风骨。 C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
12、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 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 “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1 1B B【 “屈原不能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错误。错误。第第段中说屈原段中说屈原“一定离竹林很远吧一定离竹林很远吧, 要不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 格调格调”,并不是说屈原不能并不是说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砥节立行”。作者说。作者说“王维在夜间的
13、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弄得 一片喧哗一片喧哗”,但并没有说他不能领悟竹的节操。但并没有说他不能领悟竹的节操。 】 3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段想象分析屈原没有用竹子自况的原因,指出用竹子自喻会胜过那些香草,会使屈原形 象风骨遒劲,不会自沉汨罗江。 C本文引经据典,将竹子与古代文人高士联系在一起,可以从这些文人高士的精神品质中体会竹子的气质。 D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
14、古论今,托物言志, 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 2D D【文章没有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文章没有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其主旨是礼赞竹子清简不俗、坚韧忍耐的品格以及具有竹子般其主旨是礼赞竹子清简不俗、坚韧忍耐的品格以及具有竹子般 风骨的人风骨的人,而不是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而不是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 3题目为“挺拔之姿” ,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4 分) 3 3合乎题旨。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
15、主旨。深化了主旨。 4.(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第段中“农耕者”形象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4 4坚韧、忍耐。如坚韧、忍耐。如“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长于自守、默然无语。如实在、长于自守、默然无语。如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默然无语”。强悍。如强悍。如“民风的强悍民风的强悍,只是平只是平 素在体内蓄积着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不使外泄”。身材不高大。如身材不高大。如“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5.(分析事物形象
16、特点)文中第段塑造的竹子形象有哪些特点?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5 5高大。如高大。如“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一尘不染。如一尘不染。如“竹海里纤尘不染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摇 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有担当。如有担当。如“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把一个个家庭托住, 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可供食用。如可供食用。如“简单地烹调之后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无异于美味了”。生长永不停息。生长永不停息。 如如“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不舍昼夜继续伸长”。成才。如
17、成才。如“成熟了的竹子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削去枝叶, 顺着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生命力顽强。如“它的根后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生命力顽强。如“它的根后 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天空飘着小雨。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 的蓓蕾。 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
18、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 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 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 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 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 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 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墓在山腰。
19、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 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 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 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 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 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
20、凝着水珠,有一点 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 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 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 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 上的翠翠,守着碾坊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 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
21、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 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 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 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 4 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 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 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 岸,背着一
22、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 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 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美国学者金介甫说,如果要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鲁迅是当然的第一,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第 二! 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 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 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 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
23、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段以雨起笔,用嫩嫩的鸟鸣、怯怯的蓓蕾等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细雨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 的氛围。 B沈从文的坟茔和墓碑都是奇特的,这说明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创作之路是一条异于常人的 艰难探索之路。 C作者从沈从文墓的特点联想到他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坚信沈从文的作品会永恒,表达了心中的 崇敬之情。 D“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一句中,“小书”指在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 中所学的书本知识,“大书”指丰富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生活。 1 1B B【前后无因果关系,且前后无因果
24、关系,且“极富传奇色彩极富传奇色彩”无依据无依据。 】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情侣,是为了说明虽然沈从文先生已经逝去,但年青的一代仍然对他及他 的作品很推崇,表现了沈先生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B文章写拜谒沈从文墓的那对年轻情侣并非闲笔,意在表明沈从文的作品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中也具 有影响力。 C文中将红梅、翠竹、杂树与其它树木进行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 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D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清新自然,具有诗情画意,给读者 以身临其境之
25、感。 2 2D D【D D 项,文章没有多处使用借代手法。项,文章没有多处使用借代手法。 】 3.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6 分) 3 3平和谦卑;平和谦卑;内敛刚强;内敛刚强;文采斐然;文采斐然;热爱自然,热爱乡土;热爱自然,热爱乡土;孤独寂寞;孤独寂寞;追求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每每 点点 1 1 分分) ) 4.文章第段画线句的景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 4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沈象征着沈 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每点每点 3 3 分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