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222474 上传时间:2021-03-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量:题量:10 篇篇 30 题题 分数:分数:30 分分 (2021 四川泸州市 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个词,我们日常酬酢中常用到,那就是书香,比如书香门第、书香世家、书香子弟等。但是当问 及书香究竟是指哪种香,却未必人人都能回答得出。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指书墨之香,梁实秋就是这么认 为的,他曾在书一文中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 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 之曰书香。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是

2、芸香的味道。芸香,又称芸香 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 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而有这种芸香草的书,打开 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关于芸香,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礼记月令篇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 也。三国时期鱼豢的典略云:芸草,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鱼豢的典略已佚,幸赖 李石的续博物志保存一二。随后,略晚于鱼豢的佚名著洛阳宫殿薄亦云:古者秘阁藏书,置芸 以辟囊蠹,故号芸阁。由此可见,芸香辟蠹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已运用。 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无论内府还是私

3、人藏书都多了起来,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关于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前人的诗词、笔记中窥知一二。唐代的杨巨源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云:芸 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宋代的邵博闻见后录云:芸草,古人用以藏书,曰芸香是也。置书帙中即 无蠹。沈括则在梦溪笔谈辩证一作进一步说明: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 里香者是也。 到了明清时期,芸香辟蠹不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屠隆的考盘余事书笺 云: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 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屠隆生活的时代,辟蠹已不仅仅局限于芸香一种,还有麝香、樟脑也可以辟虫。 但芸香辟蠹,

4、仍然是传统藏书家的挚爱。明朝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的图书号称无蛀书,据说是因每本 书都夹有芸香草之故。 因芸草与书结缘,与芸草相关的其他物什,也就成了与书相关的称呼。比如,芸签是书签的别称,芸 帙、 芸编是书籍的别称, 芸人是读书仕进者的别称。 书室中常备芸草, 于是书斋便有了芸窗芸署芸 省芸馆芸阁等雅称。藏书台也被称作芸台芸局。唐代徐坚初学记曰:芸草辟纸 蠹鱼,故藏书台亦称芸台,即是其例。就连官职卑微的校书郎,也因芸草的缘故,从而获得一个别致的 雅号:芸香吏。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就曾担任过这个官职,他在怀念与老朋友元稹在秘书省做校书郎时 的诗中说: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芸

5、香,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之功效,然而然便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了。唐 人之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杨巨源之外,还有王昌龄韦应物、常衮、姚合等人也作诗赞之。宋嘉祐四年梅尧臣 在唐书局设立时,在附近草丛中看到一株芸香草,很高兴,做了一首诗唐书局丛莽中得芸香一本 。他的 朋友欧阳修也饶有兴致地和了一首, 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 。真是美慕他们的生 活,从一株小草见到一种简单的快乐。难怪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可以选择,他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 代,做一个书生。然而,上述诸多诗赋终不及清人笔记记载的钱绣芸故事凄婉感人。百余年来,文人学者 援引这则故事大都是感叹钱绣芸爱书、嗜书而

6、入天一阁书不得,为书而亡的不幸命运,为钱氏抱不平。然 而,我疑心这样的故事多半是后人杜撰、附会而成。众所周知,天一阁藏书丰富,森规甚严,外姓人不 得入阁,直到大思想家黄宗羲才打破这项规定,然两百余年间,也只有极少数大学者如万斯同、全祖望、 袁枚登阁读书,更多的文人,尤其是那些潦倒落魄的文人只能望楼兴叹。不管怎样,绣芸的故事为书香一 词做了一个凄美的注释。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很难再见到芸香草了。即便是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芸 香情结,恐怕更多的只是书卷里所蕴藏、沉淀的一种美丽而遥远的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罢了。氤氲陶醉之 中,一种植物,因为某种机缘,千百年来与文化关联起来,被赋予

7、了雅致脱俗的寓意,实在是它的福气, 也是我们的福气。 ( 书香到底是什么香 ,谷文彬,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人认为,书香就是书籍的香味,即毛边纸天长日久密不通风生出的一股似沉檀非沉檀的香味。 B 追溯历史, 书香其实是芸香的香味, 古人认为, 放置适量的芸香草, 可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书籍。 C芸香最早记载于礼记月令 ,从三国到明清时期,芸香辟蠹法一直就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防虫方法。 D芸香芳名远扬,连英国史学家汤因比都愿意生活在中国宋代做一个书生,就是为了目睹芸香草的风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

8、“未必人人都能”“据说”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用语极有分寸感。 B文章列举王昌龄、韦应物、常衮、姚合、欧阳修等是为了证明芸香是文人歌咏的对象。 C文章在分析论证时,引用了礼记以及唐宋明清等时期的众多史料,视野比较开阔。 D文章脉络清晰,观点鲜明,运用了层进式的结构进行说理,旁征博引,论述比较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内府和私人的藏书都多了起来,需要防蛀,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 B芸香,其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功效,受到文人喜爱,在它身上承载了许多礼赞的诗文。 C作者疑心钱绣芸的故事多半是后人杜撰、附会而成,认为绣芸的故事为书香一

9、词做了一个凄美的注释。 D现今人们都选择化学药剂来防蠹,见不到芸香草了,芸香情结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 【答案】【答案】 1B 2D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书香就是书籍的香味”理解有误,原文是“书墨之香”,“书香”不只是纸香,还有松烟油墨味;“天 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是梁实秋的观点。 C.“一直就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防虫之法”说法错误。 由原文“到了明清时期, 芸香辟蠹不再是唯一的防虫之 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可知,三国到明清之前芸香辟蠹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也就不存在“最主要最有 效的防虫之法”之说。

10、 D.“为了目睹芸香草之风采”理解有误,而是“羡慕他们的生活,从一株小草见到一种简单的快乐”。 故选 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层进式的结构”说法错误。文章是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记载关于芸香与文化的渊源。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都选择”“见不到”说法错误,原文是“大多选择”“很难再见到”。 故选 D。 (2021 银川市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 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11、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筑梦圆梦”伟大历史进程 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公共性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特征,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要关心公共社会生活,必须对社会生活产生正 能量影响。在构成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国情怀是维系知识分子职业标识和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 为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形成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担负起职业职 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 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 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

12、,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子牛”这些精彩语句向我们传递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和优秀品质。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 求。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 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 精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

13、不胸 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道道广为传 颂的精神丰碑。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 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毋 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 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 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

14、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 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毫无疑问,保持一颗爱国、报国、强国之心,仍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最宝贵的 精神品质。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 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 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方永刚、黄大年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 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 精神气质的强大

15、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它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浮夸现 象,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摘编自郇雷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 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B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 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

16、的精神动力。知识分子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 以实现人生价值。 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 人利益。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 4 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 B文章主体部分分五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 C文章最后一段用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 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17、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 家国情怀的人。 B 现代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 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 C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 的家国情怀。 D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 向而行的保障。 【答案】【答案】 4A 5B 6C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18、B.“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错误,偷换概念,原文第 3 段说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知 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并未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 C.“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第 4 段可知“将远 大理想与个人抱负、 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条件之一, 还需要“深 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D.“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误,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 5 段应是“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 故选 A。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每层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错误

19、,原文第 2 段的中心论点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形成 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所以中心论点不是全段的第一句话。 故选 B。 6 本题考查分析学生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第 5 段说的是“传统知识 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此处是“内化”而不是“取代”。 故选 C。 (2021 山西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就无从谈 起;没有发展作为动力,安全也难以为继。只有国家

20、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为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 境,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提高捍卫安全的能力水平,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 石。当前,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 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 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 的伦理道德风险。电子商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 与安全的问题,都

21、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给新业态新模式足够的创新和 发展空间,又不至于放任其野蛮生长,威胁民众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 安全需要发展,发展必须安全,促进二者实现动态平衡,正是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通过阐明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起初的适应,到后来的不适应, 又到新的适应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构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的辩证图景。 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鲜明特色。习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

22、安 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 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 11 种安全要素相互作用又高度关联,只要任何一种安全要素面临威胁,其所产 生的风险连锁联动效应则可能牵扯到其他一种或多种安全要素,进而产生结构性矛盾、系统性危机。我们 既要密切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还要有强有力的举措,创新全程跟踪式的常态化治理机制,应对日益 显现的新型安全风险、 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要坚持系统思维,在构建大安全格局中妥善应对那些错综复杂、盘根错 节的结构性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分化之快与新的结构整合机制发育线慢之间形 成的不同

23、步、不协调、不适应,必然引起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其中结构性风险就是发展和安全失衡问题的集中体现。例如,由恐怖主义导致的安全风险并非单一的境外 安全问题,而是境内外安全风险相互交织而产生的综合性后果。就带有非传统安全特征的生态安全风险而 言,在一定情形下,水体成空气的跨境污染有可能导致国家间关系紧张,进而使这种非传统安全风险最终 演变成传统的国家政治安全风险。 安而不忘危,存而下忘亡,治而不忘乱。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大国,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 下断创新、开拓进取,但同时又要坚决避免犯颠覆性错误,这就要求充分运用系统性思维,坚持稳 中求进总基调,富于前瞻性地

24、统筹应对国家安全风险中深层次、多维度、复杂化的结构性风险。从根本 上说,稳中求进就是要处理好稳这个不变与进这个变的关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 力图保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摘编自杨海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光明日报20201216)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和安全的平衡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话题,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动力。 B检验社会治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看是否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C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既要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也要积极应对逐渐显露的新型安全

25、风险。 D发展和安全的失衡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最终又集中表现为结构性风险。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大环境,指出了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问题的重要性。 B文章列举“网约车”“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为的是证明新业态模式已经引发许多争议。 C文意采用举例论证,用马克思阐明社会基本矛盾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 D针对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促进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安全因素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只有首先解决了安

26、全向题,才能谈得上发展 问题。 B新业态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要努力争取足够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又不能无 序发展。 C“安全”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人类社会的演进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二者的矛盾,构建“安全与发展” 的动态平衡。 D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关 系。 【答案】【答案】 7B 8A 9A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检验社会治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关键看是否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错误, 由“社 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 这是检验发展

27、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石。 ” 可知,是社会治理来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 故选 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文章列举“网约车”“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 为的是证明新业态模式已经引发许多争议。 错误, 由原文“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 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的伦理道德风险。电子商 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与安全的问题”可知,论 证的应该是新业态模式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C“论证了发展

28、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错误,由“马克思通过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 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可知论证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 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 D“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促进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错误,由“稳中求进就是要处理好稳 这个不变与进这个变的关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力图保持高质 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可知,作者只是在宏观上提出措施。 故选 A。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有首先解决了安全向题,才能谈得上发展问题。”错误,由“发展和

29、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 没有安全作为保障, 发展就无从谈起; 没有发展作为动力, 安全也难以为继。 ” 可知,安全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故选 A。 (2021 全国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世界观是对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世界观,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在自 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构成生态世界观的整体内容。习近平着眼于人类文明延续的共同视域,提出了人与 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宏观视域来 说就是一种生态世界观,是对人与自然实然关系的客观认知,对自然界的价值和人类价值的共

30、通性给予了 界定。 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界和人类价值相统一,实现了世界观的时代变革,促成了“天人合一”从理 想走向现实。马克思告诉我们,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先在性不仅意味着人对自然的依附,同时也证明自然 是人类的归宿。自然面向生命而存在,生命也需面向自然而生,生命是自然界的要素,人与自然只有互通 和互动才能达到双赢。自然界具有为生命而存在的内生规律,而生命形式与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 上的互通与互动关系就是内生规律的表现,其意义是促进万物的生长和繁荣。人类社会虽然具有不同于自 然内生规律的价值发生系统,但终归是一种生命形式。这规定了其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内生规律,并回归自 然界价值之中。如果说工

31、业文明阻隔了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那么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世界观将自然 人、人自然双向关系进行展现并实现融合,使人类价值与自然界价值以生命为媒介实现了统一。自此, 自然面向人、人面向自然的双向互动通道畅通,基于生命统一性的世界观形成,单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模式被抛弃,“天人合一”也将从理想中的和谐走向本质统一的实践。 传统文明视域下的价值观以人为目的, “以人为目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也是其判断是非的尺度。 诚然,以人为目的,是人的类本性所决定的。为了“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类价值 选择的首要目标,因此以人为目的具有绝对的正当性。但是,单纯以人为目的的价

32、值观会形成“为我”的 行为模式。在此价值观导引下,人的实际行为会造成人与自然互相伤害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时,需要重新做出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习近平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环境也是幸福”,其价值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民生 观加入了生态的要素,是一种自然与人类双重目的的价值观。如果说“以人为本”塑造了人是发展的目的 价值理念,那么“环境就是民生”则是在继承这一理念的基础上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界加入了人 的目的系统。将环境与民生并列,本质上彰显了良好的环境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没有良好的环境 就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以“自然之美”和“人之美”的融合,助力新时

33、代走向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 新时代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相协同,发展的内涵得到提升,文明的本质得到彰显。新时代的发展观超 越传统人类单向进步的理念,将自然界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共同构成发展的内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 上实现了发展观的嬗变。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入生产力目标体系之中,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 与新路径,不仅实现了发展观的更替,更将“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推向“如何和谐”的实践。 (节选自新华文摘2020 年第 16 期;作者:卢艳芹) 10下列各项对有关概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世界观是一种概括和总结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世界观。其内容包含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在 自然界中的

34、地位与作用。 B从宏观视域来说,生命共同体理念就是一种生态世界观,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认知,其将自然界 和人类价值相统一。 C单纯以人为目的的生态价值观,是人的“类”本性所决定的,把“为我”当行为模式,是为“类”的生 存发展,具有绝对的正当性。 D 自然与人类双重目的的生态价值观, 其将“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加入了生态的要素, 将环境与民生并列, 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 11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节提出中心话题“生态世界观”,进而指出习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一 种生态世界观。 B第节阐述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将自然界和人类价值相统一的理念,指出人

35、与自然只有互通和互动才 能达到双赢。 C两节采用对比手法,分别论述了两种生态观的本质显著不同,批判了“为我”模式造成的人与自然 互相伤害的后果。 D第节指出新时代发展观的广泛意义,实现了发展观的更替,更将“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推向“如何 和谐”的实践。 12下列诗句体现“环境就是民生”思想的一项是( ) A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D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苏轼浣溪沙 ) 【答案】【答案】 10C 11C 12D 【分析】

36、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把为我当行为模式,是为类的生存发展”错误,由原文“但是,单纯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会形 成为我的行为模式”可知,把“为我”当行为模式,是因为“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为类的生 存发展”。 故选 C。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采用对比手法”和“批判了为我模式造成的人与自然互相伤害的后果”错误, 两节并没有形成 对比,只是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没有批判“为我”模式造成的人与自然互相伤害的后果。 故选 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诗句含义的能力。 A.“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意思是:祖国大地上白

37、白有这么多的绿水青山,连神医华佗拿 小小的血吸虫也没有根治的办法。没有体现“环境就是民生”思想。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意思: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 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没有涉及到环境问题,不能体现“环境就是民生”思想。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意思: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 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没有涉及到环境问题,不能体现“环境就是民生”思想。 D.“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的意思: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之后显得碧绿 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奔驰不会扬起灰尘。骑马奔驰不会扬起灰尘

38、,说明植被保护的好,意识 到了环境问题,体现了“环境就是民生”思想。 故选 D。 (2021 贵州贵阳市 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明弟子黄绾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即“致良知”“亲民”和“知行合一”。其中,“亲 民”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既是其对心学的重要贡献,也是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重要特 征,体现着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虽然王阳明称“政良知”是其“一生之精神”,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其思想的核心,但在王阳 明自己看来,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都是为“亲民”,并特别提出“政在亲民”。可以产, “亲民”“政在亲民”,实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

39、,但往往为后人所忽略。 王阳明通过徐爱等弟子及传习录 。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孟子“亲 亲仁民”之意,“亲之”和“仁之”,“亲民”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说:“修已以安百姓。”“修 已”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安百姓”就是大学中的“亲民”。另一方面,所谓“亲民”, 就是“爱民”、 安百姓, 就是关心百姓的生计疾苦。 王阳明特别告诫徐爱: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 便拟“老佛”。如果只是“明明德”,那就停留在“老佛”的层面;既有“明明德”,又“亲民”,这才 是孔子的主张,这是“圣人之道”和“佛老之教”的根本区别。 “亲民”还是“新民”,既是王学和朱学的学术分歧,

40、也是他们执政理念的分歧。应该说,无论是朱 熹还是王阳明,都是既主张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也关心民众的思想教化即“教民”,但是, 哪个处于第一位、哪个处于第二位,却关系执政理念的不同。这也是先秦儒家和法家以及此后儒家学说中 不同流派的重大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问题。王阳明 及王学首先关心的是“物质”,是“养民”,故有“亲民”之说;程朱及朱学首先关心的是“精神”,是 “教民”,故有“新民”之说。 在王学“三大要”中,最早提出的是“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灵魂或真谛是什么?关键在 于对“知”的理解。王阳明在给学生陆澄的信中,对此做了明确的阐释

41、:“易谓,如至,至之。 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 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说清楚)也。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 知”,是“此心之本体”。这才是其核心或灵魂;“知行合一”的“行”。是“致”,是达到“良知”的 功夫。 自从揭示出“致良知”这个“一生之精神”后,王阳明就比较少说“知行合一”了,因为“致良知”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涵盖了“知行合一”。 使“知行合一”从根本上区別于“格物致知”。 而王阳明的学说, 也只有在“致良知”提出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有了“致良知”, 不但为“知行

42、合一”注入了灵魂,也使“亲民”在“王学”中的地位清晰起来。 有学生向王阳明“问政与学之要”, 王阳明明确指出, 明德即是“良知”, “明明德”即是“致良知”, “良知”与“亲民”本为一体; 作为“体”和“本”的“明明德”“致良知”, 与作为“用”“末”的“亲 民”“政在亲民”本为一事,是一个整体,如树之干和树之梢,并无轻重之分。“明明德”的目的是“亲 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出“致 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 所以, 在王学“三大要”中, “致良知”为体, “亲民”为用, 体、 用本为一事。 “知行合一”的“知” 既正对事物的认知,更

43、是自我的“良知”;而且,“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与“致良知” 一样,“知行合一”为的也是“亲民”。否则,无论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皆非“真知”。 (摘编自方志远“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弟子黄纳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其中,“亲民”体现若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B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往往忽略其“亲民”这一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 C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既有对前贤学说的继承,更有自己的阐释与界定,并成为王学思想的核心。 D王阳明为了使自己的学说真正形成体系、真正有自己的“精神”,因而提

44、出了“致良知”的说法。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亲民”思想时,阐释了其由来、概念、意义以及与“新民”的区别。 B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运用自如、 ,说理透彻、明白。 C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围绕着“亲民”这一核心思想从三个方面对王阳明思想进行阐述。 D文章论述语言出色,既有学术性,体现出严谨的一面,也有思想性,启发读者的思考。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执政理念存在明显的不同,王阳明关心的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不太 重视民众的思想教化。 B 王阳明首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 认为“

45、知”是“良知”, “行”是达到“良知”的功夫, 这与“格 物致知”有明显的不同。 C 王阳明指出。 “明明德”即是“致良知”, 其目的是“亲民”。 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德, “致良知” 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休现出“致良知”。 D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致良知”为的也是“亲民”。因此“亲民” 比“致良知”更重要。 【答案】【答案】 13D 14C 15B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原文说“在致良知提出之后, 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是作者的看法, 不是王阳明的。 故选 D。 14 本题考查学生

46、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不是“并列结构”,而是总分总结构。 故选 C。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原文只是说“哪个处于第一位、哪个处于第二位”,不能说成是“不太重视民众的思想教化”。 C.混淆了明德与“明明德”的概念, 原文表述为“明明德即是致良知”“明明德的目的是亲 民”。 D.“亲民比致良知更重要”表述错误, 原文指出两者“体、 用本为一事”, 因而“并无轻重之分”。 故选 B。 (2021 广西南宁市 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中国民法学理论很多是从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民法学中学习而来。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法 学界不再

47、囿于传统欧陆民法学理论,而是广泛参酌国际交易惯例、英美法系国家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重 要规则,并考察中国的民情风俗、司法实践和交易习惯,形成了具有较鲜明中国风格的民法学理论。 在风格上,中国民法学兼顾法学理论的实用性。德国民法理论体系比较抽象,致力于对生活事实进行 层层提炼。中国民法学虽然学习德国民法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具体 的社会生活事实。从法律适用角度看,法律规则越抽象,其适用范围就越大,法律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 法律规则越具体,其适用范围就越小,法律适应社会新情势的能力相对就弱。以侵权法学为例,欧陆民法 学较少讨论细致而微的侵权行为类型,学者研究的焦点往

48、往是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而中国民法学者 对侵权行为的类型研究热情洋溢,不仅研究各种侵害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还细分侵害同一种权利的不 同侵权行为类型,这与关注个案具体情境的英美法系更相似。民法学研究风格也影响法律风格。这次民法 总则编纂过程中,立法者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对某些实用性较差的条款没有采用。 民法典的体例编排深受实用性观念影响。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并没有纳入抽象程度极高的债权总则, 而是将其分散到民法总则和合同法中相反,传统欧陆法国家民法典没有单独成编的合同和侵权规则,而这 些都会在中国民法典中独立成编。这种体例编排减弱了民法典的抽象性,凸显了其实用性。民法总则一改 传统“民事主体

49、一法律行为一民事权利客体”三位一体的结构,采用“民事主体一法律行为一民事权利一 民事责任”四位一体的结构,其逻辑是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在民事权利被侵害时,民事 责任将启动。这种结构的逻辑更顺畅,体系感也更强。 法律的通俗化是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民法学强调法学概念的重要性,但并不认 为概念越多越好,而更坚持“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学术训诚。专业术语也尽可能接近日常用语,并不 刻意使用“法学家汉语”。编纂中除了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不得不使用的术语外,其他无需使用的专业 术语均被舍弃,而是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措辞。 与国外民法典不同的是,中国民法承担着指引民众选

50、择社会行动的功能。理论界和立法机关不仅将民 法典作为裁判规则,也将其作为指引民众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则。民法强调实用和通俗的法律适用, 也使民事立法不再为专业人士所垄断, 转而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 这无疑有助于实现立法民主, 有益于民事法律回应社会需求。民法的亲民风格也可以使民众充分知悉其民事权利,预知其民事活动的法 律效力,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 摘编自谢鸿飞彰显民法学的中国风格 )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学界不再学习欧陆国家,而是借鉴其他法学体系,并结合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民法学理论 B中国民法学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三轮冲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