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9-桃花源记.doc

上传人(卖家):永遠守護你 文档编号:1265288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9-桃花源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9-桃花源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9-桃花源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9-桃花源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9-桃花源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三三单元单元集体备课集体备课 本单元所选文章,有的记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描写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有的记游,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有的 状物,如魏学洢的核舟记 ,赞叹了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有的抒情,如 诗经二首, 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诵读这些诗文,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感受其 智慧,陶冶情感,开阔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 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本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的教学,要引导学

2、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 感的基本写作要求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写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教学,则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与赏析诗歌,提高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 选择性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习选择性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进行选择性阅读,了解傅雷家书整本书的相关内容,提高名著阅读能力。 分类分类 内容内容 课时课时 教学教学要点要点 阅读阅读 9.桃花源记 2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 复诵读,把握古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 美。 2.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

3、语,适当关注一些有 规律的语言现象,记诵优美语句。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从 而提高诵读的效率。 4.适当结合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把握文本的内 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 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10.小石潭记 2 11.核舟记 2 12.诗经二首 2 写作写作 学写读后感 1 综合性综合性 学习学习 古诗苑漫步 1 名著名著 导读导读 傅雷家书 2 选择性阅读 5.指导学生研读作品,能将从阅读中获得的丰 富而深刻的感悟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养 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良好习惯。 6.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 己的理解把握古诗词节奏,提升学生的古诗

4、词 诵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7.掌握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9 9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悟读课文,探究桃源理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疏通文意,理清作者行踪,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生交流回答)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之夭夭,灼灼其

5、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 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 。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生: 世外桃源。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这个“世外桃源”吧。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时下应景之物“桃花”切入,让学生交流有关桃花的诗句,能使学生思维更 活跃,课堂气氛活泼,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屋舍 (sh)

6、 俨 然(yn) 阡 陌(qin) 垂髫 (tio) 怡 然(y) 邑 人(y) 诣 (y) 问津 (jn) 3.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师: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同学们根据朗读示 范,放声自由朗读,感受其韵味。 朗读指导:古人称断句为“句读” 。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 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文言文的阅读和理 解。 (师播放朗读示范音频,见本课“扫码听朗读”二维码) 4.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使学生读得顺畅,从而便于学生对后面句意的理解及对内容的把 握。 三、再读课文,

7、疏通文意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教师明确。 (生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师明确) 2.积累词汇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 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 (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无 论 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

8、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 一词多义: 武陵人捕鱼为 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 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便舍 船(动词,离开) 屋舍 俨然(名词,房屋) 寻 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 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 省略句: 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 ,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 ,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为 舍 寻 四、找出行踪,熟读成诵四、找出行踪,熟读

9、成诵 1.读文章,画行踪 师:陶渊明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请同学们找出写渔 人行踪的词句。 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 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2.依行踪,说故事 师:请同学们依据渔人行踪,用自己的话讲述该故事。 3.据行踪,背课文 (根据行踪线索,师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 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2.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10、 一、一、解读意象解读意象 (全班齐背课文) 师: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向我们走来,那灼灼的桃花就好像绽放在我们 眼前。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美好的意蕴。今天我们就去感受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的美好。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自己的话把桃花的美好意象和桃花源中美好的景象 相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之美,在认真的揣摩体味 二、欣赏美景二、欣赏美景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文中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有哪些。 (生阅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应语句) 1.外部环境之美 外部环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11、落英缤纷。 (1)在想象中感受美。 设问 1:这是一片怎样的桃花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描述。 预设预设 不知走了多久,就在身心俱疲之际,眼前忽然出现一片仙境。清澈的溪流蜿蜒 流动,与溪石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沿着溪流走上几百步,两岸仍是一片片茂密的桃花 林,晴空下,桃枝交错,纷纷扰扰;桃花缤纷迷离,似红云,似粉霞。而桃林地面上则青 草葱茏,就连路过的清风也沾上桃香,惹下了一场桃花雨。只见那些花瓣调皮地在空中起 舞,最后或落在岸上,与青草私语,或落于溪中,随流水旅行 设问 2: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花林,渔人又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预设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

12、惊喜之情。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体 现了渔人十分好奇,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2)在朗读中感受美。 (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 朗读指导: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 “数百步”三字要强调重读,以体现桃林 的范围之广。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 要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徐徐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 以体现渔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2.内部环境之美 师:渔人走到了溪流的尽头,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光亮。他于 是下船上岸,从洞口进去。洞口最开始很狭窄,只容一个人

13、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眼前变 得开阔明亮了。他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读后面一句。 内部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设问:从句中同学们读出了桃源的内部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师引导生抓住重点词句) 预设预设 桃源内部环境优美。体现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这句意思是, 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 翠,可见其环境十分优美。 桃源内部环境宁静。体现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中,这句意思是,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从听觉方面,以喧闹衬托桃花源的宁静。 桃源内部生存环

14、境好。体现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这句意思是,土地平 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土地平旷,说明这里地势平坦,能生产粮食。屋舍俨然,说明住 宅规划好,整齐有序,舒适美观。与桃源外战乱纷扰,人民苦不堪言形成对比。 师小结:桃花美好而充满着生机,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和桃花源内绽放,充满了诗 情画意。 三、感受和谐三、感受和谐 设问 1:桃花源外桃林迷人,桃花源内风景如画。那么,这般美好的只是这里的环境 吗?有人说: “最美的风景应是人。 ”在这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呢?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预设预设 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15、 (学生齐读,体会那种和乐、和美、和谐的农家生活气息。 ) 设问 2: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并、咸、皆、悉”都解释为“都” ,请同学们 看看,把这句里的“并”换成“咸、皆、悉” ,好不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黄发” ; “垂髫” ,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 头发是垂着的。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们的特征“黄发垂髫” ,这种修辞叫借代, 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生一一替换,品读) “并(立立) ”的金文 预设预设 不好。从“并”的金文来看, “并”指的是两人一起老人小孩一起快乐, 祖孙同堂,相嬉相乐,老人颐养天年,小孩茁壮成长。换成其他字则范围太

16、大。 (生齐读,读出这种和谐快乐)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 3 段,说说面对一个不速之客渔人,桃花源的人们有什么 表现。 (生齐读第 3 段) 设问 3:陶渊明的语言简洁。读了这段文字,同学们能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 是什么吗?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预设预设 “具言”的内容:从“皆叹惋”三个字,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桃源外与桃源内 生活差异巨大, 因而渔人所说的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 战争连年不断, 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外面人们生活的不幸深表同情。 师小结: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是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厚

17、。因为这些内容不是作者要 重点描述的,所以他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 ,而后面“皆叹惋”又有种种对比蕴含其中, 因而越读越意味深长。 设问 4: “皆叹惋”是桃花源人们的表现之一,还有哪些句子写了他们的表现? 从这 些句子中同学们发现桃花源的人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预设 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特点: “乃”表示出乎意料,大吃一惊,说明他们对渔人的出现很意外; “便”意思是 “于是,就” ,在这种意外吃惊情况下,马上就邀请渔人回家,体现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 “咸”说明这里邻里和睦,相处融洽; “各复” “皆”说

18、明桃花源中人殷勤好客,邻里亲密 无间,其乐融融。 师小结: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里可以说是“客 吾客,以及人之客” ,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桃花源,将桃花文化中的美好与和谐, 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 3 段。重读“便、咸、各、皆” ,读出桃花源人的淳朴和热情 好客。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桃花的美好和谐意象和桃花源中的人与社会相融 合,逐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通过品味多种文言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洁凝练、具 有丰富意蕴的语言特点。 四、探究价值四、探究价值 师:桃花源是如此的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后,它

19、却消失了。桃花源真的存在吗?请 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 “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 预设预设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 “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后反应迅速,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来时 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 并不存在。 设问 2: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 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

20、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 出发,对刘裕政权产生了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 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 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预设预设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中年以 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体会,于是构想 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 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

21、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 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作者对这种美好与和谐的理想 社会的不懈追求。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有感情地朗读) 结束语: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 的心里。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即使官场污浊,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后 来选择了归隐,求得精神的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

22、人一方心灵的乐土! 现如今,我们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 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探讨桃花源的虚实,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陶渊明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 审视自己的生活,为美好理想而奋斗。 桃花源记流传了 1600 年,至今仍传唱不衰。这篇美文中有不少古今异义词、一 词多义词以及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因而积累文言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理解文章主旨、传承文化方面,本课教学设计以“桃花”意象为切入口引出本课学 习的文化重心。后面的环节围绕传统文化中的“美好” “和谐”结构课堂,通过换

23、字品读 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升华,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境界,结合现实,引领学生 追逐“中国梦” ,涵养学生的心灵。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朗读为主,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 品味语言,想象意境,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学不止于朗读,还重视学生思维 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不仅让学生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了传统文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桃花源记语言品味桃花源记语言品味 学习桃花源记这样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一定要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 品味语言,一方面需要借助诵读,另一方面又不能止

24、于诵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 并能彰显内在情韵的语句,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方面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景致奇绝,所以并不 嫌其长,一路上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到了山前;另一方面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 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让人在作者看似清浅随意的记叙中 渐渐积累了对桃源的美好印象。 “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 “中无杂树” ,我们不难想象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 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既陶醉又震撼。 “芳草鲜美” , “鲜美”二字,造语奇特, 描摹生动。 “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

25、机,丛丛芳草,碧透晶 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在芳草的映衬下, “落英缤纷” ,飘若红雨,真是人间奇 景,美不胜收。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地一步步“成就”桃花源的意蕴。 再如写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只以浅淡的笔触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意蕴却十分丰厚。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 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 。后半句“皆叹惋”只三个字,但从中 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 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 安泰谐和种

26、种对比,蕴含其间。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 疑难探究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本文虚景实写的手法?如何理解本文虚景实写的手法? 本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却用纪实的笔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真实存在的,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故事似虚似实,若有若无,亦真亦假。真实的一 面写得让人感到如在眼前,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及其身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这使得在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好像 都是真的。最后又写到南阳高士刘子骥向往这片乐土,欣然欲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 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年间的名人,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 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虚幻的一面则写得缥缈迷离,无法追寻。 “晋太元中”虽指 明朝代,但又不写明年月,实中有虚;交代渔人,又无住址、名姓,于事无考;结尾用“后 遂无问津者”收住,读者除了叹服,对桃花源其地、其人、其事的有无,不能再问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9-桃花源记.doc)为本站会员(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