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 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的有关 知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相关知识,并且 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内容的学习,已经构建了一些数形结合 的模型,树立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到函数的变化思想。在 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学习起来应该是循序渐 进、轻松的。 三、设计思想 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以及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是抽象出来的内 容。学生若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对这方面的掌握是不稳定的,所以在 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探索的
2、过程,让学生自己获得认识。 1、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遵循新课标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指导探究等。 3、教具准备:多媒体工具。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抽象思维,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一次函数概念,会画一次函数图象。 2、难点:领会一次函数的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函数
3、,教师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函数? (2) 函数有哪些表示方式? (3)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函数问题,大家能不 能举一些例子呢? 教师行为: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学生行为: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问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里采用了 “复习旧知识,诱导新内容” 的引入方法.问题(1)(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问题(3)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运用意识。 是否规范。 (二)情景设置、获得新知 活动 某辆汽车油箱有汽油 100L,汽车每行驶 50km 耗油 9L. (1)完成下表 汽车行 驶路
4、程 x/km 050100150200250300 油箱剩 余汽油 量 y/km (2)你能写出 x 与 y 之间的关系式吗? (3)汽车行驶的路程 x 可以无限增大吗?有没有一个取值范围?剩余油 量 y 呢? 答案(1) 100、91、82、73、64、46 (2) x 与 y 之间的关系式为 1000.18yx=-; (3) 汽车行驶路程 x 不可能无限增大,因为汽油只有 100L,每行 驶 50km 耗油 9L,行驶 560km 后,油箱就没有油了,所以 x 不会超过 560km.y 代表油箱剩余油量,所以 y 应该小于 100 但不能小于 0. 学生活动:1、活动形式: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5、,可以分组讨论。 2、寻找解题途径,列出关系式。 3、比较归纳,争取得到结论。 教师行为:1、及时发现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做好个别辅导,引 导其完成本次活动。 通过观察、探索、总结、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形成共识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变量 y 与变量 x 有关系 式 y=kx+b(k、b 是常数,且 k0),那么,y 叫做 x 的一次函数. 解析式:y=kx+b(k0) 当常数 b=0 时一次函数 y=kx+b=kx 即正比例函数 y=kx, 所以说正比例 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本次活动中重点关注:1、学生探索的参与热情。2、学生获得新知的 情况。3、学生学习一次函数时,概念的语
6、言表述是否准确、流畅, 表达一般形式时,是否注意 k0 的重要条件。 (三)巩固新知 例 1:在函数 (1) x y 3 (2)5 xy (3)xy4 (4)xxy32 2 (5)2xy (6) 2 1 x y 中是一次函数的是是正比例函数的是 意图:对本节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巩固 师生形成共识并确定:1、一次函数函数形式 y=kx+b(k0) 2、正比列函数形式 y=kx(k0) 例 2:已知函数nxmy2)3( (1)当 m、n 为何值时此解析式为一次函数 (2)当 m、n 为何值时此解析式为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和旧知 学生小组讨论:何时为一次函数?有什么要求? 何时为正比例函数?有
7、什么要求? 充分明确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以及之间的特殊关系 (四)总结 问题:1、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认真总结。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都给了学生非常充分的时间, 使教师真正变成了一个组 织者、 引导者。 能把握重点、 调动各种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表现在提问学生以及展示学生的答案到位,不 足之处,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之后,如何灵活运用是关键。经历利用一 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 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 了其他学生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