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 的不朽之作的不朽之作 韩愈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字韩愈,字退之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曾任吏部侍郎。 谥号文。谥号文。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 石、曾巩。)石、曾巩。)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古文古文” ” ,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
2、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 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载,阐明;道,道理,思想。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载,阐明;道,道理,思想。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唯陈言之务唯陈言之务”: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辞必己出辞必己出”:不用袭用古人现成的语句,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不用袭用古人现成的语句,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 的观点。的观点。 题目题目 解解“说说” “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是
3、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 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 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如:捕蛇者说捕蛇者说、马说马说等等都属等等都属 “说说”一类文体。一类文体。 “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 类文体,都可按类文体,都可按“解说解说的道理的道理”来理解。来理解。 “师说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从师”的道理。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 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我
4、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 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 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封建 门阀制度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 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 官可做。因此,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耻学 于师于师”的恶劣风气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 路人的讥笑。路人的讥笑。
5、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 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 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中正官根据士人的世、状、品来评定品级,一共分中正官根据士人的世、状、品来评定品级,一共分 为九个等级,在这九个品级中,上上为第一品,但为九个等级,在这九个品级中,上上为第一品,但 一般没有人评上,通常以一般没有人评上
6、,通常以“上中上中”即二品为上品,即二品为上品, 其余都是下品。其余都是下品。 九品官人法的执行标准,简单说来,就是根据士人九品官人法的执行标准,简单说来,就是根据士人 的世、状、品三条来评定。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的世、状、品三条来评定。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品: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品: 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 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愚愚 句句读读 或或不不焉焉 相相师师 谀谀 郯郯子子 苌苌弘弘 老老聃聃 蟠蟠
7、经经传传 贻贻 巫巫医医 (y)(du) (y)(tn) (chng) (dn) (pn) (w) (fu) (xing) (zhun) (y) 生字读音生字读音 一、翻译课文一、翻译课文 二、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二、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 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三、本段对三、本段对“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从师从师”与与 “今之众人今之众人” “耻师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四、第二自然段中四、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在从师一事上存在 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8、?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五、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五、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 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六、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六、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 受通授,传授受通授,传授 顺承顺承 疑问代词,谁疑问代词,谁 转折连词转折连词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 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
9、一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 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 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跟从跟从它们它们 动词,成为动词,成为 求学的人求学的人用来用来疑难疑难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 (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 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
10、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 (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 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 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 师所在的(地方)。师所在的(地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介词,在介词
11、,在介词,比介词,比顺承顺承以之为师以之为师 发语词发语词哪里知道哪里知道 取独取独因此,所以因此,所以存在的地方存在的地方 学习学习 以以为师为师 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必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从两个角度阐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 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 更加圣明,愚人
13、(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 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从师的风尚从师的风尚取独取独 超出(一般人)超出(一般人)意动以意动以为耻为耻尚且,还尚且,还 顺承顺承低于低于 的原因的原因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4、本段对、本段对“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从师从师”与与 “今之众人今之众人”“”“耻师耻师”相相对比对比后得后得 出了怎样的结论?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之所以为圣
14、,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 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 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 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助他们)学习断
15、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 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 (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 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 (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 (是)明智的!(是)明智的! 对于对于意动,以意动,
16、以为耻为耻指示代词,那些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指书代词,指书文辞的休止和停顿文辞的休止和停顿指示代词,那些指示代词,那些 宾前,不知句读宾前,不知句读通否通否 自己自己 3、第二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在从在从 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 怎样的一个事实?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习句读 惑不解惑不解 小学大遗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未见其明 在在对比对比中论证中论证“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
17、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 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老师”称称“弟子弟子”等等,就许多等等,就许多 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 说: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
18、生)年龄差不多,道 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 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 (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 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 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代词,这些代词,这些以以为耻
19、为耻拜别人为师拜别人为师这类人这类人 名词作状语,成群名词作状语,成群 恢复恢复 不屑与之同列不屑与之同列 竟竟反问语气词反问语气词 4、第二段中的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与“士大士大 夫之族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 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群聚而笑之,曰: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结局:巫医乐师百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
20、通过再一次通过对比对比论证论证“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的重的重 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 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
21、定有(可以当)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 我的老师(的人)。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 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 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 (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固定的老师固定的老师以以为师为师 这类人这类人不一定不一定 介词,比介词,比懂得道理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专门研究 如此如此 才德优秀才德优秀 5、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
22、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 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师襄、老聃。 孔子曰:孔子曰:“三人行,三人行, 必有我师。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存也。” 说明谁可为师说明谁可为师 :圣人无常师:圣人无常师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 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 时士大夫那种耻
23、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 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 师说师说送给他。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普遍普遍音节助词,不译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被介词,被介词,向介词,向目的连词,来目的连词,来赠送赠送代词代词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 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
24、们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不从师” 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 扬李蟠倡导从师。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行古:不拘于时行古 道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 阐述师的作用阐述师的作用 和择师的标准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一段) (二段)(二段) 批判当时批判当时 的坏风气的坏风气 (三段)(三段) 1、中心论点、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古今对比(
25、纵比)(纵比) 2、自己与、自己与 孩子对比孩子对比 3、巫医、乐、巫医、乐 师等与士大夫师等与士大夫 对比对比 (自比)(自比) (横比)(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 倡议:好古文,行古道!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反面、对比论 证证 正面、正面、 事例论事例论 证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韩愈 背诵线索提示:背诵线索提示: 观观 点点: (“古之学者
26、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师 之之 责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替子择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士 大夫之族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写作缘由。 朗读并试背全文朗读并试背全文 古今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古今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1.子贡尊师
27、: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 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 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 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 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 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 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 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 超越的。孔子死后,子
28、贡悲痛万分,在孔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 子墓旁住下,守墓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年。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 后不止一次说过: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 的教师栽培。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 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 一个一个“伯乐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 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
29、会场时 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毛泽东给徐特立写信:徐特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毛泽东给徐特立写信:徐特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 革命教育家。革命教育家。1937年,当徐老年,当徐老60寿辰之际,毛泽寿辰之际,毛泽 东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说:东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说:“徐老同徐老同 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 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1、师者,所以传道、师者,所以传道受受业解惑也。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或师焉,或不不焉。焉。
30、通假字通假字 受,通受,通“授授”,传授,传授 不,通不,通“否否”,指不从师学习,指不从师学习 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传道受业解惑也:(古)1 1、用来、用来的办的办 法(方式、工具、依据等);法(方式、工具、依据等);2 2、的原因的原因/ /凭凭 借。借。 (今)表因果关系。(今)表因果关系。 无无贵贵无无贱,贱,无无长长无无少:(古)无论,不论。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今)没有。 小学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到。(今)而大遗:(古)小的方
31、面学到。(今) 初等教育的学校。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吾从而从而师之:师之:(古)(古)跟随跟随 并且。(今)连并且。(今)连 词,表目的和结果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古)一般人、普通人。(今) 许多的人。许多的人。 非吾非吾所谓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所说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所说 的。(今)含不承认的意思的。(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师不必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 不需要。不需要。 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 而而耻耻学于师学于师 小小学而学而大大遗遗 位卑则足位卑则足羞羞 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 吾
32、吾师师道也道也 圣益圣,愚益愚圣益圣,愚益愚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耻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羞为羞 意动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 形作名,圣人、愚人形作名,圣人、愚人 1 1、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2 2、吾、吾师师道也道也 3 3、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 4 4、师师道之不传道之不传 5 5、巫医乐、巫医乐师师百工百工 6 6、齐、齐师师伐我伐我 名,老师名,老师 动,学习动,学习 意动,以意动,以为师为师 动,从师动,从师
33、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军队名,军队 课文中出现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课文中出现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师师” 1、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 (作(作“老师老师”讲)讲) 2、巫医乐、巫医乐师师百工之人百工之人 (作(作“专门技艺人专门技艺人”讲)讲) 3、孔子师郯子、孔子师郯子师师襄襄 (作(作“姓姓”讲)讲)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1、吾、吾师师道也(道也(“师道师道”,动宾关系),动宾关系)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 (作(作“学习、效法学习
34、、效法”讲)讲) 3、或、或师师焉,或不焉焉,或不焉 4、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师道”,偏正关,偏正关 系)系) (作(作“从师从师”讲)讲) 5、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之 (作(作“以以为师为师”讲,意动用法)讲,意动用法) 1 1、师道之不、师道之不传传也久矣也久矣 2 2、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受业解惑也 3 3、六艺经、六艺经传传皆通习之皆通习之 4 4、朔气、朔气传传金柝金柝 5 5、舍相如广成、舍相如广成传传舍舍 动,流传动,流传 动,传授动,传授 名,解释经的书名,解释经的书 动,传递,传送动,传递,传送 名,客舍名,客舍 1 1 、其闻、其闻道道也固先乎吾也固先乎
35、吾 2 2 、吾师、吾师道道也也 3 3 、道道相似也相似也 4 4 、师、师道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不传也久矣 5 5 、余嘉其能行古、余嘉其能行古道道 6 6 、策之不以其、策之不以其道道 道理道理 道理道理 道德学问道德学问 风尚风尚 风尚风尚 规律规律 1 1、爱其子,择师而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之 2 2、巫医乐师百工、巫医乐师百工之之人人 3 3、师道、师道之之不复,可知矣不复,可知矣 4 4、句读、句读之之不知不知 5 5、六艺经传,皆通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之 6 6、君将哀而生、君将哀而生之之乎乎 7 7、蚓无爪牙、蚓无爪牙之之利利 8 8、吾欲、吾欲之之南海南海 代,子代,子 代
36、,这类代,这类 助,取消独立性助,取消独立性 助,提宾标志助,提宾标志 代,代代,代“六艺经传六艺经传” 代,我代,我 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到、往动,到、往 1、择师而教、择师而教之之 (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他他 们们”) 2、郯子、郯子之之徒徒 3、巫医乐师百工、巫医乐师百工之之人人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 相当于相当于“这类这类”、“这些这些”) “之” 课文中出现次,它的用法如下:课文中出现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1、古、古之之学者学者 (放在定
37、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的”) 2、师道、师道之之不复,可知矣不复,可知矣 (放在(放在主谓之间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3、句读、句读之之不知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六艺经传,皆通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凑足 音节音节,无意义),无意义)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君将哀而生、君将哀而生之之乎乎 (作(作代词代词,指代自己),指代自己) 2、蚓无爪牙、蚓无爪牙之之利利 (作(作助词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表示定语后置
38、) 3、吾欲、吾欲之之南海南海 (作(作动词动词,“到到”、“往往”)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1 1、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道也固先乎吾 2 2、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为惑也,终不解矣 3 3、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其其出人也远矣出人也远矣 4 4、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 5 5、今、今其其智乃反不能及,智乃反不能及,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欤 6 6、吾、吾其其还也还也 代,他。代,他。 代,那些。代,那些。 代,指圣人。代,指圣人。 语气,大概。语气,大概。 前指士大夫,前指士大夫, 后指后指“真是真是”。 语气,还是。语气,还是。 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39、、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生乎吾前,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他) 惑而不从师,惑而不从师,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那些) 2、复指,作主语、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其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作兼语 余嘉余嘉其其能行古道(他)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作定语 夫庸知夫庸知其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其” 课文中出现次,用法如下:课文中出现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1、表猜测、表猜测 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大概)(大概) 2、表反问、表反问 其其可怪也欤
40、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加强反问语气)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判断句判断句 被动句被动句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吾师道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也也 者者 非非 也也 也也 者者 者也者也 于于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之之之 状语后置
41、句状语后置句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而耻学于师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于余学于余 乎乎 于于 于于 于于 省略句省略句 吾从吾从(之)(之)而师之而师之 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孰能无惑惑?惑惑而不从师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吾吾从而师之。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贤于弟子。 顶顶 真真 作用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42、背诵线索提示:背诵线索提示: 观观 点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师 之之 责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替子择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士 大夫之族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写作缘由。 朗读并试背全文朗读并试背全文 谢
43、谢!谢谢!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字退之,唐 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 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明人 列他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之首。(韩愈, 柳宗元柳宗元,欧阳修欧阳修,苏询苏询,苏轼苏轼,苏辙苏辙,曾巩曾巩, 王安石)王安石)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 后谥后谥“文文”,故又称,故又称“韩文公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
44、学,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岁中 进士,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 中间曾几度被贬。中间曾几度被贬。 名师伴你行名师伴你行114 著著昌黎先生集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四十卷。其中有 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 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 朴,气势雄壮。朴,气势雄壮。 小故事小故事 一位名叫凯斯特的德国教师,在他对一年级小学一位名叫凯斯特的德国教师,在他对一年级小学 生作的生作的“开学致词开学致词”中,以毫不
45、含糊的语言,铿中,以毫不含糊的语言,铿 锵有力地开言道:锵有力地开言道:“不要把教师的讲台看作是皇不要把教师的讲台看作是皇 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 是为了要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与你们彼此看是为了要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与你们彼此看 得清楚些。老师不是教官,更不是上帝,他不是得清楚些。老师不是教官,更不是上帝,他不是 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都知道。假如他装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都知道。假如他装 着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宽恕他好了,但不要着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宽恕他好了,但不要 相信他!相反地,若是他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相信他!相反地,若是他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 那么你应当爱戴他,因为,老师不是魔术师,而那么你应当爱戴他,因为,老师不是魔术师,而 是一个园丁。他可以扶育和培植你们,但成长全是一个园丁。他可以扶育和培植你们,但成长全 靠你们自己!靠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