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宝鸡三检)审时度势,无愧于心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谁能把他们赎出来,谁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 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 ,却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 赔偿金。 子路曾经救起了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送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时隔两千多年,古人的做法仍然启迪着今人。高三(1)班举行班会,同学们围绕这个 故事展开讨论,有人赞同子贡的做法,有人赞同子路的做法,有人认为子贡、子路都有自主 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权力。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2、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是两则对比性材料,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回沦为奴隶的 鲁国人,却拒绝收下国家给的赔偿金。子路救起了一名落水者,收下那人送他一头牛。两人都是 救人助人,所不同的是一人拒绝了赔偿金,一人收取了答谢礼。考生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帮助人 的问题,而是针对 “子贡拒收国家赔偿金和子路收下被救者之礼”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材料中 的三个“有人说”都是针对此而言,这也是对考生思考方向的一种提示和启发,考生
3、写作要注意针 对性。 2.典型任务的限制。“高三(1)班举行班会”,这个情境限制了考生的写作身份为高三学生, 写作对象为同班同学和老师,考生写作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你怎么看?”暗示考生与同学 交流自己对子贡、子路的作法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应选择议论文体,文章体式为发言稿; 三个“有人”提醒考生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对“子贡拒收国家赔偿金和子路收下被救者之礼”的认识和思 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时隔两千多年,古人的做法仍然启迪着今人”,这句话提醒考生要从故事 中吸取可取之处。对子贡和子路助人救人的行为应持肯定态度,对子贡拒收国家赔偿金和子路收 下被救者的谢礼的行为不可作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
4、,考生要分析的是谁的做法更加可取的问题。 开放性 1.写作角度相对开放。考生既可赞同子贡的做法,也可赞同子路的做法,也可认为子贡、子 路都有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权力,选择不同的观点,就会有不同的理由,这样又可以细化出更 多的观点。 2.思考和认识是开放的。借古知今,学史明理,学史力行,考生可以在材料基础上延伸论证, 比较分析那种做法更加合理;也可联系今人时事,完成“启迪今人”的任务。如可以联系当前党史 学习中主张无私奉献的要求比较谁的境界更高尚,也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比较哪种做法更容易引 发人们对助人救人行为的效仿。 解题 本题属于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辨能
5、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做好事后该不该收取回报 的讨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爱人助人的活动之中。 题目语料为历史故事,两人两事两段。子贡的故事较详,在鲁国法律规定可以报销赎金 的前提下,子贡在国外用自己的钱赎取鲁国奴隶后拒收赔偿金;子路见义勇为,救起一名落 水者, 然后收下了落水者为表谢意的一头牛。 一拒一收是材料的重点, “拒”体现的是“义”, “收” 则是为了肯定“善”,鼓励更多的人为“善”。写作时不能简单地扬“拒”贬“收”,此语料来自人 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5,这可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但也可能干扰考生写作, 使之陷入
6、思维定势,考生写作前要认真研读材料之后的驱动任务,明确情境和任务之后完成 本次写作任务。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给好人好报,为善行助力。 2.以为善之道,行善之事。 3.善亦有道,善举理应有回报。 4.善举有报,人人趋之。 5.行善为“义”不为“利”。 偏题立意: 1.该不该做好事。(曲解材料,题目核心是讨论做好事该不该收取报酬。) 2.做好自己,要有个性。(忽略任务,走向话题。) 3.选择的自由。(不读材料,针对性不强。) 4.对金钱的态度。(断章取义。) 5.与人为善。(断章取义。) 6.做好事不留名。(忽略任务,题目要求讨论做好事该不该收取报酬。) 范文展示(一) 审时度势,无愧于心
7、 见国艳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的班会课我与大家一起交流子路和子贡对待答谢者的酬金和礼物的不同态 度问题,我认为二人都有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权力,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面对具体问题,不同处境会作出不同决定。 子贡,为国家救人却拒收酬谢,因为子贡心中的道义认为,救人本应是件侠义之事,若 是夹杂了钱财的回报,就成了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既然救人不是为财,酬金自然不会接受。 子路救落水者,是出自本身的善良和仁爱之心,别人给予他回报却与钱财无关,是对他救人 这一做法的肯定和感谢,他收下才是对这个人的尊重。 其次,面临对象不同。 子贡拒绝的是国家钱财,而子路接受的是个人的感谢。鲁国的规定是冰冷死
8、板的,而一 个人的感恩之情却是温暖的,我们应怀着善良与感恩为人处世,而并非为了功名利禄去做好 事,因此面对不同境况,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和判断的权力。但只要怀着一颗真诚感恩之心, 做到无愧于心便好,我们生活的社会应是有感情、有温度的,我们可以接受一个贫困人价值 不高的感谢物品,因为它盛装着人性的温暖。若为钱财权势等功利的东西而去帮助他人,这 样的人和冰冷的机器无异。为人处世做任何事都没有标准的做法与答案,面对规则,我们要 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我认为坚守心中的道义,不被功利驱使,一切美好的善良与感恩都应 源于本心。 第三,行小善不求小利,但受点滴当报涌泉。 行善,是责任,更是道义。正如“苟利国家生
9、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行善者不求回报, 但受益者不应选择忘记。正因如此传承,我们学会了爱与被爱。庚子鼠年,雪落无声,不计 回报,不畏生死,一道道请命,一次次奔赴,“中国人总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正是这传承千年的不为利而行善,成就了此番华夏大国。无关祸福,只为家国安康,无为小 利,只求山河无恙。 第四,与人打交道,要注意双方情感的互通。 子路接受一头牛,是承了对方的感恩之情,是尊重对方的体现;子贡拒绝赏金,是认为 救人之事不能以获取财物为目的,而只从道义出发。其实他们都选择了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同时两个不同的人面对不同对象与世界都有自己的思考,他们有自己选择无愧于心的权利, 且每
10、个人本就不同,我认为只要审时度势,坚守道义,无愧于心就好。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行善的态度和信仰不改变,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判断和自 由选择。我认为只要坚守善良感恩的道义,做到审时度势,无愧于心便好。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自己的观点,二人都有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权力,不能一概而论。 然后紧紧围绕材料,从处境、面临对象、行善受益、情感互通四个方面分析观点的正确性。 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尾段既呼应了题目,又采用反问句式,收束有力。 范文展示(二) 善亦有“道”,善亦有“报” 高心怡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善亦有“道”,善亦有“报”。对于子贡做了善事
11、不求回报的 善举和子路行善收取报酬的做法,我更赞同子路的做法。 善亦有道,善是人的本性,善良的天性促使人们向上向善做好事,而“道”就是人们做好 事的方法,做好事行善要注意方法,受恩要回报。做了善事不求回报的子贡当然是善者,但 收取了报酬的子路又何尝不是呢?善良是不求回报的,但善良却是应该回报的。 善亦有“道”,孔子曾要求子贡收下酬金,这才是大善。 如果人人效仿子贡不收赔偿金,那么还会有流落别国的鲁人被赎回吗?可见人与人的条 件是不同的,政府有此主导,那么收取回报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子路救人收取牛作回报, 弘扬的是行善为善、知恩图报的风气,这样号召更多的人行善事,可不是一件天大的善事。 时隔
12、2000 年的今天,古人的做法依然启迪着今人。 一生奉献于医的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奖;抗洪一线牺牲的战士陈陆被授予感动中国荣誉 称号;为国戌边的将士们被记下功勋这是时代的精神,这是对他们所做出功绩的高度认 可与赞扬。时代精神被呼唤,为国奉献,为人民谋利的善举被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 向善的指引。善亦有“道”,我们推崇善举以高度的赞扬作为回报。“善”的精神被弘扬于整个 社会之中,激昂着每个人向善。 善亦有“道”,善亦应有“报”。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寒冬;为光明引领者,不可使其沉没于黑暗;为世人奉 献者,不可使其不得报。回报他人的善是“道”的最高形式。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在受 恩与回报中生活,“知恩图报”古已有之,不求回报是一个人做善事的信念,但知恩图报,有 恩必报才是一个人的本份。 善亦有“道”,善亦有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道”有“报”,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所以我赞同子路的做法。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题目就是一个亮点,除了形式对称外,内容上分别从“行善”与“回报”两个角度展开; 文章除了对子贡做了善事不求回报的善举和子路行善收取报酬的做法进行比较权衡之外,还 能结合社会实际,写出古人的做法对今人的启迪,体现了考生对题目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