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热点 1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 【背景材料】【背景材料】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 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
2、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 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摘自习总书记论中国传统文化 【备考策略】【备考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主流思想一直是江苏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属于典型的长效热点之一。我们在复 习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我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 重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情况。在落实具体考点的基础上,构建儒 家思想演变体系,明确其演变趋势、阶段特征和历史影响;要适当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具体认识儒家思想 在治国理政、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作用。 3. 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发展长河中去考
3、查,关注各时期各地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情况。 4. 把握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涵 (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如“和为贵”“和而不同”。 (3) 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如“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如“止戈为武”“协和万邦”。 5. 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如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认知,有利于增 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还可以为世界文明作出 贡献等。 【要点突破】【要点突破】
4、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 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成为显学,奠定了 儒学的基础。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模式的 积极探索。此时期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并未被统治者采纳。 2. 汉代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 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具有兼采百家、神学色彩、外儒内 法、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等特点。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
5、理论 基础;对限制君权、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也起到一定作用。 3. 宋明儒学哲理化 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 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 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 明清儒学的转型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民主色彩。 但是, 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儒学思想的近现代命运 1. 晚清政府: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2. 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
6、护传统的伦理道德,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 技术,挑战传统心态。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3. 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 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 4. 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 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5. 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 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6. 激进派:面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
7、复古的逆流,激进派在思想领域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全面挑战封建礼教,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7. 改革开放后:批判、继承、发展。 关于儒家思想的几点认识 1. 儒家思想是时代发展(政治、经济)的必然产物 儒家思想发展原因 春 秋 战 国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文 化上,私学兴起;阶层上,“士”的活跃和被重用,提出治国主张;孔子、孟子、荀子的努力 西 汉 武 帝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面对王国等问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适应需要;董仲舒 吸收各派思想改造儒学 北 宋 政治上,长期分裂战乱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农耕经济
8、发达,商业繁荣;文化上,重 文轻武,学术宽松,教育发达;为应对佛道冲击和挑战,理学家复兴儒学 明 清 之 际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竞相逐利;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 守旧,文化专制加强;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挑战传统观念 (1)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自汉以来受统治者推崇,教育独尊地位。 (2) 经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在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里,民族性格既有 勤劳朴实的一面,也造成了稳定、保守、散漫的一面。 戴逸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2. 儒家思想随时代不断
9、发展,多元一体,不断吸收融合,进行自我修正,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具 有兼容并包的内化特征。 (1) 继承:民本思想。 (2) 融合:先秦孟子荀子博采众长,西汉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魏晋隋唐三教融合,宋明理学融 合佛道多元融合。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对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3.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起到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 (1) 自汉以来,儒家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
10、2) 儒家思想中的“礼”及“三纲五常”等观点有利于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 (3) “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天人感应”“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民本思想有限制君权,提醒统治者关 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作用。 (4) 儒家思想成为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 4. 儒家思想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修养,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起到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 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什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 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5. 现实启示:
11、(1) 儒家学说中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 (2) 儒学有益思想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3) 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 复习本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认识问题 1. 纵向联系 (1)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2) 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状况及其现代价值(影响)。 2. 横向联系 (1) 春秋战国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古希腊罗马)思想文化对比。 (2) 明清儒家(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对比。 【对点练习对点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 (2020南京期初)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 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
12、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 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 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 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 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 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2. (2020苏锡常镇二模)“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 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可以用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坊市制度被打破B. 话本和散曲 C. 风俗画和文人画D. 元曲和京剧 3. (2020南京、盐城一模)“明清时期,
13、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 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由此可知 () A. 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 B. 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 政府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明清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 4. (2020苏州期末)法国学者戴密微在中国和欧洲最早在哲学方面的交流一书中指出:“从 17 世纪始, 欧洲就开始了文艺批评运动,而发现中国一举又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文中“发现中国”的准确含 义是() A. 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 B. 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历史文明进程 C. 中国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
14、生哲理 D. 文艺复兴运动受到了中国文化积极影响 5. (2020南通、泰州一模)针对中国“百弊丛积”的现状,他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体制内寻找解救之道, 指出:“夫天下国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不得世传其子孙兄弟也,此君臣 之公理也。”这里的“他”主张() A. “中体西用”B. 君主立宪 C. 民主共和D. 民主科学 二、 非选择题 6. (2020苏州期末)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
15、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 唐朝佛学的繁荣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到了宋代,儒、 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文化、艺术高 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1915 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 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 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新
16、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 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 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答案】 1. D【解析】 据材料可知,自汉武帝以后,打着尊儒的名义,以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解释,而不准 其他学派自由传播,儒学的精神已和先秦时期的儒学不一样了,故 D 项符合题意;材料反
17、映的是学者的个人观 点,没有体现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普遍质疑,A 项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汉以后从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进行解 释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B 项片面;C 项与材料无关。 2. C【解析】 风俗画是世俗化倾向,文人画是高雅文化倾向,故选 C 项;坊市制度被打破是商业发展的表现, 无法体现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排除A项;话本和散曲都体现世俗化,没有体现高雅文化,排除B项;元曲和京 剧体现的是世俗化倾向,没有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排除 D 项。 3. A【解析】 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与材料中“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 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相符,故选 A 项;明清仍
18、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没有显著提高,排除 B、C 两 项;明清社会未能成功实现转型,材料中“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也不能说明社会转型,排除 D 项。 4. A 【解析】 “从 17 世纪始,欧洲就开始了文艺批评运动,而发现中国一举又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 ,17 世纪开始的是启蒙运动,发现中国一举又推动了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是指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促进启蒙运动 的内容,故选 A 项。 5. B【解析】 题干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并且还体现“君臣”,可以判断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故选 B 项;“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能体现主权在民,排除 A 项;资产 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不符合“体制内”,排除 C 项;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 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实现民主共和,排除 D 项。 6. (1) 传承性;多样性;包容性;本土性。 (2) 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个性转变为重视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 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 治黑暗(袁世凯推行“复古尊孔”逆流);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3) 当代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