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地图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真题再现】1.(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6)(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整理答案】图5:对应的时期是东汉永和五年。信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华北平原人口密度总体比较大大;长江以南地区人口密度小。说明:东汉时期,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机制,州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东汉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一地
2、区人口密度也最大。图6:对应的时期为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信息: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大。说明: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出现是在元朝,明清沿用;明朝经济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武时期,政治中心在南京,长江下游的的江浙地区人口密度大。图7:对应的时期是唐朝天宝元年。信息:长江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说明:唐朝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的华北地区;魏晋时期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人口密度也比较大。【参考答案】图5: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东汉(永和五年)。图
3、6: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7: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为唐代(天宝元年)。历史地图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体现历史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以考核历史地图变化为问题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式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
4、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其认识历史时间、空间的各项技能和意识,包括体悟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内涵,即通常所称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的时代感;要注意区分不同史实的历史阶段特征和地域特色,理解历史分期及其依据;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对史事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解释。【答题技巧】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解答。步骤二:读材料:(1)看地图时间;(2)看地图图例,注意地图中的关键词语。(3)分析图例的数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并指出结论得出的理由。步骤三:写答案: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
5、号化。【专项训练】1(2021福建泉州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图2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局部)材料二表3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统治者表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士族联姻。东魏掌权者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西魏掌权者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化运动”。北周武帝宇文邕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隋文帝杨坚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被称为“汉人”。唐高祖李洲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母亲为鲜卑人。摘
6、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4分)2(2021山东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16)如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秦长城示意图材料分别提取图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展示的时代特征。3(2021山东临沂学业水平等级模拟考试17)(15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图3、图4、图
7、5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3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图4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5三大战役示意图(1)依据图3、图4、图5的信息,分别概括当时革命形势的特点。(9分)(2)以“变与不变”为主题,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认识。(6分)1【答案】(1)政局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或北方多政权并立,南方局部统一);政权更替频繁。(4分)影响:北方经济破坏;南方相对稳定(或促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促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交流;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各民族之间长
8、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实行改革;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国家统一。(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3)启示:各民族之间既有冲突碰撞,又有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进步是主流;民族交融是多边相互交融,体现为“多元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杰出人物对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民族交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政权更替频繁。第二小问影响,要紧扣当时的政局特点,根据所学分
9、析对这些政局特点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动荡使北方经济破坏;南方相对稳定促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民族交融促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交流;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2)据材料二“推行汉化改革”得出统治者实行改革;据材料二“是鲜卑化的汉人”“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可得出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二“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得出汉族文化的先进性;据材料二“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得出国家统一;还可结合所学从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分析总结。(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民族交融体现为“多元一体”、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奠定基
10、础、杰出人物对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分析总结如下:各民族之间既有冲突碰撞,又有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进步是主流;民族交融是多边相互交融,体现为“多元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杰出人物对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民族交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2【答案】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说明:由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可见,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信息: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说明:由秦长城示
11、意图可知,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实施。随着统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的历程。秦代长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解析】本题以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长城为切入点,考查战国时期和秦朝政治制度及其影响。依据图1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和图2秦长城示意图可知,分别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现象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然后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和诸侯兼并战争的目的分析战国时期修筑长征的原因;结
12、合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分析秦长城修筑的原因和影响。3【答案】(1)图3(土地革命时期):革命中心在南方;国共矛盾是主要矛盾;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3分)图4(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华北是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区域;民族矛盾和国共矛盾并存,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3分)图5(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壮大;国共矛盾是主要矛盾;国共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歼灭;战略决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和淮海地区;革命胜利形势向全国推进。(3分)(2)“变”:在革命不同阶段,中
13、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民主革命的路线、方针、策略(如土地政策、斗争对象、具体任务等)(2分)。“不变”: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初心不变,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4分)【解析】(1)第一小问图3,据“19291932年”可知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从主要矛盾来看,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为实现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采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从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农村根据地都分布在南方地区,说明革命中心在南方。第二小
14、问图4,据“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此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从主要矛盾来看,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中共深入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从分布状况来看,华北地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区域。第三小问图5,据“三大战役”说明此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从主要矛盾来看,阶级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不断增长,三大战役将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歼灭,革命胜利形势向全国推进;从分布状况来看,三大战役战以大兵团作战为主,主要发生北方地区。考生如能答出每个时期的革命形势、国内主要矛盾、中共的土地政策、斗争对象、具体任务等方面即可酌情给分。(2)因在革命的不同时期,革命形势、国内外状况不同,中共的土地政策、斗争对象、具体任务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变”;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不变;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不变,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方针不变,这是“不变”。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