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年考前模拟卷年考前模拟卷 语文试题(二)语文试题(二)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无效。 3
2、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我们发现数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未来式”的气质。在 许多场合,当数字史学的项目用漂亮的可视化工具得到呈现,志得意满的讲述者描绘为得到这些数据如何 辛苦后,他们往往被追问的问题是:然后呢?这些形象的呈现说明了什么?是否经得起质疑?类似的问题 似乎还没有进入到数字史学专家的研究视野。从史学的专业态度
3、看,许多数字史学的项目,都属于未完成 品,它们往往只提供了材料,但是对材料缺乏必要的深度研究。 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的。虽然数字人文的工具越来越方便,但 不是说你在博客上发表研究成果,运营微信学术公众号,就说明你在进行数字史学研究。数字史学仍然有 一定门槛,需要学者对数字工具有一定了解,甚至最好能够成为勒华拉杜里所谓的会编程的历史学家。 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都是由满腔热情支撑的年轻人,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传统研究功力可 能还不够。他们只学会了运用绚丽多彩的工具,但还没有能力去解释。另一方面,参加数字人文论坛的专 家,都来
4、自不同学科,他们只能就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研究面上,可能提不出专业的问题,无法让 数字史学的项目获得专业分析上的精进。 其次,数字人文研究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传统史学研究是论证驱动的, 擅长分析问题,而数字史学研究者在数据驱动的思维指导下,花费大量精力去转换、提取、清洗数据,以 为数据的获取就是研究本身,显然背离了史学研究的精髓。即使在公众史学领域大展拳脚的数字史学项目, 也由于公众史学注重普及的特性,而在问题的论证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然而,只要历史学还要致力于学术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或者像学者指出的那样,新一代史学家应该更加关注“出思想”,那么数据驱动就远 远无法
5、满足历史学的专业需求,数字史学专家若仅停留在“数据”的层面,这个学派的未来就难以为继。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 )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 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 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 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 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
6、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 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 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 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为例,它 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 在约 3500 万注册用户中,有近 8 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
7、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 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 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 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 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自近十年前,基于网络平台由用 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也就是 Web2.0 技术的成熟, 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
8、史学的前进。 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 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 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 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 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当下的数
9、字史学项目取得一些成绩, 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数字史学研究项目尚属于“草 创品”。 B. 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年轻人,热情满腔,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还不 够。 C. 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使其更加 平民化。 D. 毫不拘泥形式的数字史学,具备了数字技术所能呈现的多种形式,使得它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 前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博士生如果掌握了数字工具,对编程比较精通,那么就有可能成长为一名数字史学专 家。 B. 如果数字史学家在“数据驱动”的同时
10、能够致力于学术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数字史学还是有发展前景 的。 C. 维基百科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平台, 大量业余研究者的积极参与, 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 D. 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的一项是() A. 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B. 中国知网上发表史学研究的成果 C. 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D. 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史学交流对话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数字史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1、【答案】1.A2. D3. C 4. 举例论证,举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论证了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对比 论证,数字化史料与传统史料相比,阐述了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假设论证,假设数字 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论证了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 5. 示例一:同意。 材料一作者对数字史学的发展现状不甚满意,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担忧,态度近乎悲观。 材料二作者综述了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史学的四大优势,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希望,态度乐观。 示例二:不同意。 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 材料一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分析了数字史学发展现状出现
12、问题的原因,态度严谨客 观。 材料二从古腾堡印刷术发明的历史意义出发,综述了新媒体下数字史学的优势特性,对数字史学的普及 充满信心。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还不够”错误。由原文“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都是由满腔热情支撑的年轻人, 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传统研究功力可能还不够”可知,原文说的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 “可能”还不够。 C.偷换概念,“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错误。由原文“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 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
13、受众范围。 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可知,是“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扩大 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而不是“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 D.“使得它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前景”于文无据。由原文“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 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 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 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可知,原文只是 说“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
14、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 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并没有说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 前景。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强加因果,“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 间的关系”错误。由原文“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 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 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知,原文只是说“Web2.0 的分
15、享 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并没有说“Web2.0 的 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 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 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可知,“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是“传统的纸质史料”,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 故选 C。
16、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例论证,由原文“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 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可知,举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论证了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 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 对比论证,由原文“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 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 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 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可知,数字化史料与传统史料相
17、比,阐述了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假设论证,由原文“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 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可知,假设数字史 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论证了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同意: 由材料一“从史学的专业态度看,许多数字史学的项目,都属于未完成品,它们往往只提供了材料,但是 对材料缺乏必要的深度研究”“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的”“数字人文研究 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
18、了史学研究的路径”可知,材料一作者对数字史学的发展现状不甚满意, 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担忧,态度近乎悲观。 由材料二“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 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综 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 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 的内容和形式,并
19、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可知,材料二作者综述了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史学的四大优势,对 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希望,态度乐观。 不同意: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 由材料一“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我们发现数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未来式的气 质”“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 的”“其次,数字人文研究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可知,材料一在梳理了数 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分析了数字史学发展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态度严谨客观。 由材料二“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 命
20、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数字史 学进一步践行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与传统史 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 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 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 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可知,材料二从古腾堡印刷术发明 的历史意义出发,综述了新媒体下数
21、字史学的优势特性,对数字史学的普及充满信心。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碑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 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 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 很正常,心急吃不了
22、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 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 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 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 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 一个
23、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 回来?”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 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 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 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
24、,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 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 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 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 赶集上会行
25、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 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 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 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 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
26、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 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 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 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 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使用土地的更加合理性。”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
27、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 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村民心里有杆秤, 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 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 人情的
28、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 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小说写周局长朴素的装扮、并不宽敞的客厅、简陋的陈设,既能表现出她廉洁奉公的本色,也侧面表现 了丈夫的一心为民,蕴含着对丈夫的一片
29、深情。 B. 王老汉毛遂自荐、充满自信,源于其对事由正义性质的确认,也和年轻时当过村干部经历有关;周局长 忍痛拒绝则源于其以国计民生为重的党性原则。 C. 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告诉读者立碑 不足为训,老百姓的口碑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D. 小说时代色彩鲜明,驻村干部、扶贫护耕,奏出着时代的强音;小说传统气息浓郁,立碑颂德、感恩报 恩,传达着百姓的心声;现代和传统相得益彰。 7.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明线是王老汉到周局长家里批地立碑被拒绝,暗线是吴亮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 牺牲;
30、明暗线交织,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B.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照应了开头周局长家的普通难寻,也营造出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 协调相应;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 C. 吴老汉的热心动情、快言快语,吴亮亮的廉洁担当,无私奉献,周局长的朴素内敛、深明大义,三个人 物互相映衬、虚实相生,赋予小说丰富的内涵。 D. 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既有典雅、凝练的叙写,也使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口语,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之外, 也使庄重、伤感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的温情。 8. 小说在结尾处明确了“女人”是吴亮亮妻子的身份, 这样写却并不让人感到突兀,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
31、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总 书记这一指示的。 【答案】6. C7. B 8. 女人的年龄和装扮和吴亮亮的年龄、品格相符;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工作经 历相符;由“一声叹息”到“眼含泪水”“话语哽咽”“泣不成声”和丈夫牺牲相符。 9. 通过塑造干群形象为时代画像。小说塑造了以吴亮亮、周局长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形象;塑造了以王老 汉为代表新时期村民形象,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 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人物思想品质为时代明德。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 民生、深明大义;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
32、,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C.“小说通过塑造主人公王老汉的形象,旨在批评不顾国家政策、不以大局为重的基层干部”错误。结合 文本可知,本篇文章围绕王老汉为吴亮亮立碑,却遭到了吴亮亮的妻子周局长的反对展开来写,因此 该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吴亮亮和周局长所代表的的干部群体和王老汉代表的新时代村民。通过对这些干 部群体的描写,赞美了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的品德;也赞美了群众脱贫感恩、 真诚质朴的品质,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B.“也营造出
33、苍凉凝重的氛围,和小说的底色协调相应”错误,由文章内容可知,这篇小说的底色应该是 凝重却积极的,因此“苍凉”不是小说的底色;“同时还暗示了王老汉此行必然无果”过度解读了文本, 由文章中“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可知,该处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 营造了伤感凝重的氛围,并没有对后文情节有暗示。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根据文章“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 上走时不到四十岁”和“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 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可知,女
34、人的年龄和装扮和吴亮亮的年龄、品格相符。 根据文章“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没有,你们村 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可知,女人对王家滩的熟悉和对王家滩人的关心与丈夫工作经历相符。 根据文章“女人深深点头, 叹息一声”“女人眼含泪水, 说不出话来”“女人话语哽咽”“女人泣不成声” 可知,这些举动都是失去至亲的表现,这些举动都和丈夫牺牲相符。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句话 展开,可以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三方面入手。 “为时代画
35、像”:本篇文章围绕王老汉为吴亮亮立碑,却遭到了吴亮亮的妻子周局长的反对展开来写, 因此该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吴亮亮和周局长所代表的的干部群体和王老汉代表的新时代村民。吴亮亮和 周局长是新时代的基层干部,王老汉是新时代的村民代表,这些形象富有新时代的个性。 “为时代立传”:文章中“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王家滩村 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 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知,文章通过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等社会背 景为时代立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时代明德”:从文章中吴亮亮通过
36、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保护耕地来让村民致富,奔小康;周局长“不 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可知,干部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心系民生、深明大义;而 通过王老汉“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可知,群众脱贫感恩、真诚质朴, 彰显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懋,字德夫,慈溪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授浦城知县,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宁波知府 翟唐忤奄人被逮,懋偕同官论救。织造太监史宣诬主事王銮、知县胡守
37、约,下之诏狱 。懋言:“宣妄言御 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未几,复偕诸给事 言:“臣等屡建 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 皆不报。已,又劾罢盐法侍郎薛章,请黜太仆少卿马陟,留御史徐文华,召还谢迁、韩文、孙交、张原、 周广、高公韶、王思等,罢游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诸疏皆侃侃。 江彬导帝巡幸。懋言:“彬枭桀憸邪,挟至尊出居庸,无大臣保护,独处沙漠将半载。两宫违养,郊 庙不亲,四方灾异迭见,盗贼蜂起。留彬一日,为宗社一日忧,乞立置重典。”时中外章奏,帝率不省视。 规主阙者,
38、往往得无罪。一触权幸,祸立至,人皆为懋危。而彬方日侍帝娱乐,亦不之见也。请回銮,谏 南幸,懋皆与。宸濠反,帝在南都,懋从行。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世宗即位,疏荐建言贬谪诸臣周广、范辂等二十人,皆召用。劾南京祭酒 陈霁、太常卿张道荣,皆罢。 未几,言:“谢迁、韩文起用,乞仿宋起文彦博故事,不烦职务,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 帝虽善之不能用。 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 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入为应天府尹。坐所进乡试 录忤旨,致仕,卒。 (出自明史孙懋传 ) 10. 下列对文
39、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B. 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C. 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D. 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 给事:官名,给事中的省称。明代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
40、部,纠弹官吏。 C. 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隋唐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 D.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 12.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孙懋为人正直,屡施援手。孙懋曾上疏营救因忤逆太监而被关入诏狱的王銮、胡守约,请求惩治史宣等 人。 B. 孙懋关心国事,心系朝廷。孙懋曾进言说一旦奸臣私结党羽,公然阻挠朝政,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C. 孙懋敢于直言,不惧权幸。江彬诱导皇帝出巡,孙懋认为其置皇帝于险地,乞请将其重法处置。 D. 孙懋爱憎分明,力荐贤良。孙懋向世宗力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十二人。又
41、弹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 卿张道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罢游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 (2)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14. 孙懋向皇帝进言,两朝皇帝的做法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11. D12.A 13. (1) (请皇上)停止出游射猎,恢复临朝听政的仪节,召回久守边境的士兵,去除锦衣卫多余的官员。 (2) (孙懋)奏请皇上赶快对平叛大臣行功定赏,不久又屡次请求皇上返回北京,并帅同僚跪伏宫前(恳 请) ,皇上都不加理睬。 14. 不同。武宗将奏章一概留置宫中,不予审阅答复;世宗虽然同意他的意见,
42、却不采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听挞死官吏”,“官吏”是“听挞”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 AD; “今又诬守职臣”,“守职臣”是“守”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 B。 本句译为:史宣伪称皇上赐下黄棍,听任将官吏责打致死,逼死主簿孙锦,现在又诬告尽职的大臣。乞请 皇上将史宣治罪,并让王銮、胡守约恢复原职。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乡试又称春闱”错误。不是“春闱”,是“秋闱”。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忤逆太监而被关入诏狱”错误。其二人并
43、未忤逆太监,只是被诬告。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御朝”,临朝;“常仪”,通常的仪式;“还”,召回;“汰”,淘汰、去除。 (2)“数”,屡次;“率”,帅领;“伏阙”,跪伏宫前;“不省”,不理会。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不同。 由“复偕诸给事言: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 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皆不报”分析可知,武宗将奏章一概留置宫中,不予审阅答复; 由“言:谢迁、韩文起用,乞仿宋起文彦博故事,不烦职务,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帝 虽
44、善之不能用”分析可知,世宗虽然同意他的意见,却不采用。 参考译文: 孙懋,字德夫,是慈溪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受官浦城知县,提升为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 宁波知府翟唐因得罪太监被逮捕,孙懋与同僚一同上疏救援。织造太监史宣诬告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 并矫旨将他们关入监狱。孙懋上奏说:“史宣伪称皇上赐下黄棍,听任将官吏责打致死,逼死主簿孙锦, 现在又诬告尽职的大臣。乞请皇上将史宣治罪,并让王銮、胡守约恢复原职。”不久,又与各给事中进言: “臣下等人屡次上奏,陛下都不问可行与否,一概留置宫中不批示。如果奸臣私结党羽,公然阻挠朝政, 一旦朝廷有重大事情发生,陛下不能及时获悉,大臣也不能及时知晓,将
45、造成多大的祸患!”皇上一概不 答复。不久,又弹劾罢免盐法侍郎薛章,并请贬黜太仆少卿马陟,留用御史徐文华,召回谢迁、韩文、孙 交、张原、周广、高公韶、王思等人,并请皇上不再出游射猎,恢复临朝听政的仪节,召回久守边境的士 兵,削减锦衣卫多余的官员。所上奏章都侃侃而谈。 江彬诱导皇上出巡。孙懋上奏说:“江彬凶恶奸险,挟持皇上出居庸关,身边没有大臣保护,单独在 沙漠停留将近半年,致使太后不得奉养,宗朝天地不得祭祀,各地灾异征兆不断出现,盗贼纷起。江彬留 在朝廷一日,臣下即为国家担忧一日,乞请立即将江彬重法处置。”当时朝廷内外大臣的奏疏,皇上一概 不予审阅。规劝皇上回宫主政的人,往往还不致获罪,而一触动
46、宠幸的权臣,立即就要遭祸,朝中大臣都 担心孙懋会有危险。然而江彬正每日侍奉皇上寻欢作乐,也未见到孙懋的奏章。请求皇上回京,劝阻皇上 南巡的劝谏,孙懋都参与其中。宸濠反叛之时,皇上正在南京,孙懋也随行。曾奏请皇上早日对平叛大臣 行功定赏,又屡次请求皇上返回北京,并帅同僚跪伏宫前恳请,皇上都不加理睬。 世宗即位,孙懋向皇上推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周广、范辂等十二人,使他们皆获召用。又弹劾南 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二人皆被罢免。不久,又上疏说:“谢迁、韩文获起用,乞请按照宋朝启用 文彦博的做法,不以职事麻烦他们,朝中遇有大礼和要事,才请他们商议,这样定会有益于革新朝政。” 皇上虽然同意,却不能采
47、用。 后出任广东参议,升副使。嘉靖四年,一位锦衣卫的官校到广东侦查办事。孙懋与按察使张祐怀疑他 的身份,将他逮捕。事情报知朝中,皇上下令将孙懋关入监狱,降任藤县典史。后经屡次提升官至广西布 政使。十六年召入任应天府尹。因进呈的乡试名录违背皇上旨意而辞官,不久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 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
48、、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表现了军营气氛之肃穆,军容之严整。 B. 中间两联选用“积雪”“烽火”“月光”等意象,描绘了边塞苦寒凄冷的悲壮之景。 C. 尾联连用班超终军两个典故,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D. 全诗以“望”为主线,以“惊”为总领,多用实字,格调高昂,感奋人心,有盛唐气度。 16. 后人评价此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B16. 笳鼓声声震天动地,烽火与积雪明月连在一起,表现了军情紧急,表达了诗人对国 事的担忧;通
49、过描绘边塞壮丽雄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终 军请缨杀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要效法古人,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描绘了边塞苦寒凄冷的悲壮之景”错误。 “万里寒光生积雪”描写了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 “三 边曙色动危旌”写出了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再加之颈联的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 云山拱卫着蓟门城。由此可知,中间两联写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描绘的并非是边塞苦寒凄 冷的悲壮之景,而是壮丽雄伟之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
50、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前三连写景,尾联借典抒情。 前三联写作者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 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首联的“笳鼓喧喧 汉将营”,颔联“万里寒光生积雪”和颈联的“沙场烽火连胡月”可知,笳鼓声声震天动地,烽火与积雪 明月连在一起,表现了军情紧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再结合中间两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写雪光、月光、 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描绘的并非是边塞苦寒凄冷的悲壮之景,而是壮丽雄伟之景,从而表达诗人热爱祖 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