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 资源文库 】 = 专题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理解思想,攻克题型 一、论语十大思想内涵 (一 )为政以德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 “ 为政以德 ” ,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 “ 德治 ” 或 “ 礼治 ”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 重教化,轻刑罚; 反对过度榨取,主张 “ 使民也义 ” ; 为政需正己; 举贤才。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 “ 均无贫 ” 思想。孔子所谓的 “ 均无贫 ” 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 “ 平均主义 ”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 (1) (2)题。 子贡问政。子
2、曰: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 孔子对曰: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 (1)同是 “ 问政 ” ,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 _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_ 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 (2)因为 “ 问政 ” 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
3、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 “ 暴政 ” 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 “ 为政以德 ” ;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参 考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 “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 “ 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 ” 孔子答道: “ 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 =【 ;精品教育 资源文库 】 = 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 “ 君要像个
4、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 (二 )克己复礼 孔子 “ 克己复礼 ” 的思想包括三项内容。 (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 “ 礼 ” 指的 是周礼。 “ 克己复礼 ” 是孔子在 “ 礼乐崩坏 ” 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 “ 仁 ” 的诸多道德要求中, “ 孝 ” 与 “ 悌 ” 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
5、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 “ 修身养性 ” 、追求 “ 仁 ” 、实践 “ 仁 ” 的根本。 “ 孝 ”即孝敬父母, “ 悌 ” 即尊敬兄长。 “ 孝悌 ” 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 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有子曰: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论语 学而 ) 子曰: “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论语 里仁 ) 子曰: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 子路 )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中庸 ) (1) 儒 家 所 谓 的 “ 礼 ” 是 建 立 在 _ 的 基 础 之 上 的 , 礼 的 作 用 是_ (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答: _ 答案 (1)仁 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 (2)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 “ 知和而和 ” ,即节制适度。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 “ 执其 两端,用其中于民 ” 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 宽容包容,以 “ 和 ” 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 “ 同而不和 ” 。 参考译文 有子说: “ 礼的
7、运用,以和谐为贵。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 ;精品教育 资源文库 】 = 都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 孔子说: “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 孔子说: “ 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 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 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审查并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采用适中的方法去引导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
8、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 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 “ 怃然 ”( 怅惘失意的样子 ),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 “ 知其不可而为 之 ” ,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 公曰: “ 告夫三子!
9、” 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 告夫三子 者!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论语 宪问 ) 材料二: 子张问曰: “ 崔子 弑齐君,陈文子 有马十乘 ,弃而违 之。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 也。 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 ” 子曰: “ 清矣。 ” 曰: “ 仁矣乎? ” 曰: “ 未知。焉得仁? ”( 论语 公冶长 ) 注 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 陈文子: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 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 违:避开,离开。 (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
10、的 _精神。 (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 答: _ 答案 (1)知其不可而为之 (或 “ 恪守周礼 ” ,或 “ 维护周礼 ”) =【 ;精品教育 资源文库 】 = (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 评析: (示例一 )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动。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 (示例二 )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无法改变。从
11、材料 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 “ 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 ” 哀公说: “ 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 孔子退下后说: “ 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 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 ” 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 “ 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报告。 ” 材料二: 子张问: “ 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 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
12、夫崔子差不多。 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 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 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 ” 孔子说: “ 可算得上清高了。 ” 子张说: “ 可说是仁了吗? ” 孔子说: “ 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 (四 )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仁 ” 。 “ 仁者爱人 ” 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 “ 仁 ” 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 “ 仁 ” 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 “ 仁 ” 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 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 “ 仁 ” 的最高境界。要做到 “ 仁 ” ,其途
13、径和方法就是 “ 能近取譬 ” ,推己及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 “ 仁 ” 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 “ 仁 ” 的具体表现。 看一个人是不是 “ 仁者 ” ,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 ;精品教育 资源文库 】 = 材料一: 子贡曰: “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 子曰: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论语 宪问 ) 材料二: 子曰: “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