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 的历史;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表示和经纬线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收集和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的相关资料; 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所学知识;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 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从事地球形状研究的艰辛; 2.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探究保持好奇心与热情。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 系;2.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
2、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的重 要作用。 教学重点: 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表示和经纬线的作用, 能够说出地球的形 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前准备: PPT 课件、地球仪组件、彩泥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了哪 些知识呢?还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呢?可以将自己想要知道的知 识或 有趣的想法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提出问题:面对地球这样庞大的研究对象时,我们很难对它直接进行 实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科学家在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或者问 题时,他们会有什么好办法呢?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
3、过程中描绘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 制作出 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今天我们也以科学家的方式一起来建造我们的地球模型吧。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课前组织学生积极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并了解学生实际搜集到了那 些材料。 PPT 播放视频: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古代人类不同民族对地球的形状有怎 样不同的认识,后来人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科 学技术的发展是怎样帮助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地球形状的。 教师巡回指 导。 小组交流汇报: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 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
4、空心山, 四 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 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 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 深不可测的大海所环绕; 此外还有诸如地球像个钵体,地球像个圆柱体等种种假设。 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 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 拉斯提出的.但是他的这种信念仅是因为他认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 中最完美,而不是根据任何客观事实得出的 .以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 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 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根据正午射向地球的 太阳光和两观测地的距离,第一次算出地球的周长.公元 726 年我国 唐代天文学家一
5、行主持了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利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 长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之长和地球的周长.16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 哲仑领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17 世纪末,牛顿研究 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 略为扁平的椭球体.1733 年巴黎天文台派出两个考察队,分别前往南 纬 2的秘鲁和北纬 66的拉普林进行大地测量,结果证明了牛顿 的推测。 三、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纬线 分组合作,观察地球仪,看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什么? 学习认识图例, 进一步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发现山脉、 河流、胡波、沙漠都能用颜色或符号在地球仪上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重点对经
6、线、纬线、赤道做必要的知道,使学生指导他们的 主要功用。经纬线的分布学生很容易发现,对其作用,教学时先组织 学生做一个分析猜想。 根据教师提供的北京所在地的经纬度,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首都北 京的位置。 然后组织学生利用经纬网找到自己家乡及自己所感兴趣的 城市的所在地。 帮助学生认识到用经纬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 点的位置。 四、制作地球模型制作过程: 1.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特征。 2. 运用不同颜色的彩泥,分组合作制作地球仪的模型。 3. 要求要用不同颜色的彩泥表示不同的地球特征。 教师指导制作方法: 1. 要有底座固定地球模型,可以用水笔芯在模型正底部插入,起到 固定地球模型的作用; 2. 如果表示高山、平原比较困难,可以只表示出海洋和陆地的轮廓。 3. 提醒学生按照地图的图例用色。 五、拓展延伸 我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之后, 大家心里是不是对地球还有很多问题要 问?小组归纳想要知道的问题后展示,教师做解答。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圆球状的形体, 那么在地球上为什么会 有白天和黑夜呢?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