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专题综合提能练 (一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3 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 , 雅的观念在某 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 , 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 , “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 , 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 俗乐 ” 的概念 ,是依 “ 俗 ” 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 , 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 , 能够遵从礼的规范
2、, 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 , 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 , 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 , 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 艺术加工 , 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 , 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 社会分工程度 , 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 ,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 , 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 ,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 , 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 , 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 的分工 , 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
3、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 , 然后正六律 , 和五声 , 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 , 审诛赏 , 禁淫声 , 以时顺修 , 使夷俗邪音不敢乱 雅 , 大师之事也。 ” 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 , 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 , 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 , 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 ,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 , 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 , 就是 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
4、。原来的作品 , 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 在翻译作品时 , 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 , 将通俗的言辞雅化 , 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 , 更多 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 , 越人拥楫而歌 , 鄂君不知越歌 , 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 , 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 , 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 , 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 的存在 , 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 , 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 正是艺
5、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综上所述 , 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 , 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 , 但雅乐的产生 , 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 “ 艺术加工 ” 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 , 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 , 而雅的观念又以符合礼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B 只有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 乐的艺 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 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
6、原始的、民间的东西 , 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 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 大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 , 是遵循艺术的规律 , 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解析:选 B。 A 项 , 原文为 “ 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 ” , 范围扩大; C项 , “ 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 错 , 原文为 “ 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 , 混淆是非; D项 , “ 是遵 循艺术的规律”错 , 原文第二段为“能够遵从礼的规范” , 偷换概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 先提出 “ 艺术加
7、工 ” , 接着论述其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最后总结强调。 B 文章从雅乐生产过程以及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体现的方面论述了 “ 艺术加工 ” 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二自然段对比论述了有些雅乐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 并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D 文章论述了由俗向雅的 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重点论述了间接艺术加工。 解析:选 C。文章没有把雅乐和俗乐进行对比 , 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 式。 3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 , 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 , 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
8、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 , 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 , 这里的 “ 邪 ”是相对于 “ 礼 ” 而言 。 C 钱穆所谈论的 “ 越歌而楚说之 ” 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 , 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 , 即所谓 “ 俗歌而雅说之 ” 。 D 只有脱离物质生产 , 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 , 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解析:选 D。 前提条件错 , 原文第二段为 “ 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 , 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脱离了物质生产 ,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 , 并因此而具有了很
9、高的专业文化修养 ” 。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4 6 题。 话说诗经之 “ 风 ”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 , 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 孔子在编集诗经时 , 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 “ 风 ” 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 如杀无道 , 以就有道 , 何如? ” 孔子对曰: “ 子为政 ,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 , 必偃。 ” 这就是 “ 风气 ”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 , 风吹草伏 , 风往哪边吹 , 草就往哪 边倒伏。所以 , 要建立和谐社会 , 关键在于领导人
10、, 也就是“上行下 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 , 也就是说 , 风俗、风情、风致等 , 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 , 诗经之 “ 风 ” , 即各地区、各民族的 “ 风俗习惯 ” 。在一般的口语中 , 我们称为 “ 风俗习惯 ”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 ,“ 风 ” 实际上就是 “ 礼 ” , 就是 “ 社会行为规范 ”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 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 , 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 行为方式 , 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 , 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 “风” , 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
11、, 火下有风则上 宜有鼎 , 而鼎凭三足 , 正立不倚 , 既强调合作 , 也预示持正守位 , 为人倚重;风火家人 , 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 , 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 , 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 “ 看法 ” , 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 , 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 , 你就不会去做 , 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 风俗 ” 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 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 , 把诗
12、经作为教材 , 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 , 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 , 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 , 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 , 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 , 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 , 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 , 是大部分人 “ 约定俗成 ” 的 , 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 更好地生存 , 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 一成不变的 , 我们重读诗经 , 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 , 二是可 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 , 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
13、 , 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 , 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 ,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 , 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 , 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 ,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 , 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 , 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 , 一群人恣 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 ,便会导致争斗打闹 , 甚而引发战争。所以 , 入乡随俗 , 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 , 才能建 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 “ 国际儒学网 ” , 有删改 )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自然界中 , 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 , 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 , 没有正常风气 , 就会有战争。 B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 , 把小人之德喻为草 , 草随风动 , 强调小人之德与君子之德的区别。 C 诗经中的 “ 风 ” ,实际上 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 周文王用 “ 风 ” 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 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